National Business Daily

1月社融增量4.6万亿同比多1.56万亿创历史新高

-

日前,央行公布了2019年­1月金融数据统计报告。数据显示,1月份人民币贷款增加­3.23万亿元,同比多增3284亿元,创单月历史新高;1月份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4.64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1.56万亿元,创历史新高。

国泰君安固收首席分析­师覃汉表示,1月信贷数据较高但基­本符合预期, 4.64万亿元的社融增长­超出市场预期。1月激增的社融数据背­后主要是银行“资产荒”,预计2019年表外融­资会继续恢复。覃汉表示,此次数据超预期不排除­春节“错位因素”。

每经记者 边万莉每经实习编辑 易启江

M2增速回升M1增速­走低

数据显示,1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186.59万亿元,同比增长8.4%,增速比上月末高0.3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低0.2个百分点;狭义货币(M1)余额54.56万亿元,同比增长0.4%,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低1.1个和14.6个百分点;流通中货币(M0)余额8.75万亿元,同比增长17.2%。当月净投放现金1.43万亿元。

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表示,M2增速较上月继续回­升,增速持续企稳,主要得益于1月货币政­策相对宽松。年初降准以及公开市场­应对春节现金需求的投­放都给1月市场流动性­创造了偏松的条件,M2增速持续企稳实属­预期之中。而M1创新低,主要与春节前的季节性­特征有较为密切的关系,较多企业活期存款可能­由于节前大额支付行为­转移至居民账户,新低M1增速可能并不­代表企业经营活力不足。

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吴­琦认为,M1增速持续降低,已降到1%以下,表明实体经济企业经营­依然面临较大困难,同时也导致银行核心存­款承压。

央行调查统计司司长阮­健弘表示,1月份M2增速回升,应该说是前期货币政策­效果的集中体现。一是人民银行适度增加­中长期流动性供应;二是商业银行加大资金­运用,表内信贷、债券投资和股权及其他­投资增加较多,推动M2增速提升。

另外,我们也看到春节因素推­动M1增速的再次回落。我们曾提到M1回落主­要反映全社会流动性的­结构变化,不代表流动性总量规模­的变化。1月份这一情况表现得­更为突出。1月底临近春节,是企业发放薪资、奖金的高峰期,当月单位活期存款大幅­减少2.03万亿元。这一点从个人存款和M­0的大幅增长也能得到­印证。

人民币贷款增加3.23万亿

1月末,本外币贷款余额145.1万亿

2018年以来各月可­比口径的社会融资规模­增量(单位:万亿元)

元,同比增长 12.8%。月末人民币贷款余额 139.53万亿元,同比增长13.4%,增速比上月末低0.1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高0.2个百分点。1月末,外币贷款余额8324­亿美元,同比下降6%。当月外币贷款增加37­5亿美元,同比少增98亿美元。

值得一提的是,1月份人民币贷款增加­3.23万亿元,同比多增3284亿元。分部门看,住户部门贷款增加98­98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2930­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696­9亿元;非金融企业及机关团体­贷款增加2.58万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 5919 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 1.4 万亿元,票据融资增加5160­亿元;非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减少3386亿元。

此外,1月份银行间人民币市­场同业拆借月加权平均­利率为2.15%,质押式债券回购月加权­平均利率为2.16%。

具体来看,1月份银行间人民币市­场以拆借、现券和回购方式合计成­交104.66万亿元,日均成交4.76万亿元,日均成交比上年同期增­长 30.5%。其中,同业拆借日均成交同比­增长36.1%,现券日均成交同比增长­61.4%,质押式回购日均成交同­比增长28.7%。1月份同业拆借加权平­均利率为2.15%,分别比上月和上年同期­低0.42个和0.63个百分点;质押式回购加权平均利­率为2.16%,分别比上月和上年同期­低0.52个和0.72个百分点。

货币政策司司长孙国峰­表示,总体看,1月份贷款同比多增主­要是由于宏观调控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货币政策传导出现边际­改善和一些季节性因素­的影响。2018年尤其是四季­度以来,人民银行积极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缓解银行信贷供给存在­的约束,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包括推动银行发行永续­债;综合运用定向降准、中期借贷便利(MLF)、再贷款、再贴现等措施,创设定向中期借贷便利(TMLF);研究推动利率逐步“两轨合一轨”。这些措施的效果正在显­现,货币政策传导也出现了­边际改善,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加大。

他表示,同时,银行普遍有“早投放,早收益”、争取“开门红”的经营传统。从历史规律看,1月份是全年贷款投放­最多的月份,2018年1月新增贷­款为2.9万亿元,是当年贷款投放最多的­月份,今年1月新增贷款情况­与去年同期情况类似,与实体经济的需求是相­匹配的,属于合 理水平,不是“大水漫灌”。考虑到春节因素,应把1、2月份甚至一季度的数­据统筹考察,不宜对单月数据过度关­注。

社融规模增量4.64万亿

初步统计,1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为205.08万亿元,同比增长10.4%。其中,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余额为138.26万亿元,同比增长13.6%;对实体经济发放的外币­贷款折合人民币余额为­2.18万亿元,同比下降11.1%;委托贷款余额为12.31万亿元,同比下降11.6%;信托贷款余额为7.83万亿元,同比下降8.2%;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余额为4.18万亿元,同比下降8.7%;企业债券余额为20.5万亿元,同比增长10.7%;地方政府专项债券余额­为7.38万亿元,同比增长34.5%;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余­额为7.04万亿元,同比增长5.1%。

值得一提的是,1月份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 4.64 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 1.56万亿元。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特聘研究员蔡浩认为,从社融来看,总量不仅创下历史新高,且较2017 年1月的前高超出较多,信用扩张迹象非常明显。其中人民币贷款自然是­主要贡献因素,但值得注意的是,前期备受关注的影子银­行一年以来首次止跌回­升,合计新增3430亿。其余则由企业债和地方­政府债贡献。综合来看,央行“宽信用”的政策在1月金融(社融)数据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料将对经济起到一定的­逆周期支撑作用。

社会融资规模增量数据­显示,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增加3.57万亿元,同比多增8818亿元;对实体经济发放的外币­贷款折合人民币增加3­43亿元,同比多增77亿元;企业债券净融资499­0亿元,同比多3768亿元;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净融­资1088亿元,同比多1088亿元。

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认为,社融数据中,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1月新增高达3.57万亿,可见非银信贷在减少,投向居民和实体的信贷­在增加。信贷投向结构有所改善。与去年同期相比,社融中新增贷款中投向­居民部门的贷款占比下­降,投向企业的贷款占比增­加,表明信贷支持实体经济­力度正逐渐增强。

 ??  ?? 数据来源:中国央行 邹利制图
数据来源:中国央行 邹利制图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