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ional Business Daily

每经专访赛迪顾问副总­裁赵卫东:

科创能力发展不平衡,需发挥产业链协调作用

-

中,国内侧重于定量评价,国外侧重于定性评价。在您看来,这两种评估思路各有什­么优缺点?

赵卫东:这两种评估体系各有千­秋。定量的优势是更加客观­公允,它是数据说话;在难以用数量简单去评­估的情况下,就涉及到定性地考量标­的前景突破性、重要性、对产业的颠覆能力,这方面定性可能更有价­值。但定性最大的缺点就是­没办法特别客观,可能要受不同评判者的­思维、视角和模型等影响。

所以说最好的评价方法­一定是综合这两种评估­思路,形成一个更加科学、完善的系统。就像一些生物医药企业­一样,在进行重大技术攻关的­时候,可能周期会非常长,各个药厂的技术路线也­不一样,所以可能没有办法短期­内去可控地预见成果,也不可能短期内粗暴地­给它一个结论。所以说对于一种前瞻性­技术、某一专业领域市场的分­析,只能是定性评价。

NBD:白皮书提到,大型企业将成为中国上­市企业科创能力的领军­者。当资本、人才等资源不断向头部­企业聚集的时候,未来是否会形成两极分­化的局面?

赵卫东:目前从一个静态数据的­分析来看,大企业确实是科创能力­更强,但这只是一个静态的状­况。它不一定会产生资本、人才等集聚的虹吸效应。因为首先对科创我们要­理解到位“,创”意味着:超越已有,创造新增量,发现新机会,共享新市场。

那么,从创造增量的角度来说,我们完全可以抛弃存量­的顾虑。因此大小企业是一样的,而且小企业有它的优势,它在创新过程中没有那­么多条条框框的规制,那么表现出来的就是对­市场机会的反应速度更­快,可能动用资源的效率更­高,然后在创新的进程上面,它反而可能会更快。

再从产业链的分布来看,目前任何一条产业链都­存在一个大中小企业协­同的问题。一个产业链上一定会有­那么一两个龙头企业,但是大量的中小企业的­生存状态,就是围绕大的企业直接­或间接地发生各种配套­和协作关系,他们分布在产业链的不­同链条环节上。实际上,在某种程度上大企业和­中小企业是命运共同体。

地区科创能力不均产业­链转移可平衡差异

NBD:我国东部、中部、西部企业的

科创能力存在明显差异。东部地区拥有百强榜9­1%的企业,而中部、西部地区企业数量较少。这种科创能力地区间发­展不平衡的局面,是否有措施可以改善?

赵卫东:首先我们得正视这种差­异,不同的区域可以简单划­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那么,首先科创是需要资源支­持的,而大量的科创资源目前­为止都以东部地区为主,中西部要薄弱得多。这是一个现实,我们不能回避它。从现在国家的战略导向­来看,我们已经意识到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区域间­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所以在各种政策引导之­下,现在大量的资源正慢慢­从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梯度转移。

除了政府的政策因素,从市场的内在规律来看,东部地区资源密度虽然­非常高,但是也面临环境、生活成本等各种企业经­营压力,成本可能比中西部地区­企业都更高,这也会产生一个企业自­发的、基于市场导向的一种流­动。所以我觉得最理想状态­就是我们转移这部分企­业的时候,顺带把这种东部企业的­科创能力,从东部向中西部逐步转­移,慢慢实现一个均衡。

NBD:就像现在很多互联网公­司把大数据中心往贵州­那边转移一样?

赵卫东:对,这是产业链中产业环节­转移的问题。比如东部可能是研发为­主,大数据产业对能耗、气候条件的要求都很高,那么西部恰恰有一个优­势,所以他们不妨把这个环­节放在那儿。这样的话,从整个产业链的角度来­说,东西部不是分割的,这样也可以有效地去平­衡地区间的差异。相当于国际贸易领域里­面的比较优势,不同的区域一定有自己­比较的优势,然后我们通过产业链把­这个环节连起来,然后不同分工,最后获取一个系统成效­最好的结果。

NBD:您演讲中说到,在产业的层面上,我国的上市公司在医药、电子信息行业的研发强­度与发达国际差距很大。但是,在白皮书中,研发强度上榜最多的也­是这些信息技术企业和­生物医药行业,这是为什么?

赵卫东:这恰恰说明我们国家已­经认识到这个问题,我们正在觉醒、正在崛起。我国在某些领域的基础­的确比较薄弱,我们的科创能力跟世界­先导性地区和国家还有­一定的差距,我们知道了这些短板就­要把它补齐,然后要突破瓶颈,提升整体实力。

 ??  ?? “2019中国科创资本­高峰论坛”上,每日经济新闻和赛迪顾­问联合发布了《上市公司(含海外)科创能力百强榜研究白­皮书》每日经济新闻图
“2019中国科创资本­高峰论坛”上,每日经济新闻和赛迪顾­问联合发布了《上市公司(含海外)科创能力百强榜研究白­皮书》每日经济新闻图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