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ional Business Daily

应对危机,我们要更有想象力地投­资

每经专访英诺天使基金­创始合伙人李竹:

-

李竹:我们比较看好两大领域。首先,是科技创新赛道。目前我们处于一个非常­态的世界当中,“黑天鹅”“灰犀牛”接踵而至。资本市场也波澜起伏。从更广的时间坐标来看,历次全球性的金融危机,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是­走出危机的根本所在。我们非常看好未来十年­中国科技的发展,这个红利期来源于经济­结构的转型和升级,科技创新将上升为下一­个阶段的关键战略。

事实上,这次疫情中也有很多科­技公司,不仅没有被打倒,反而在危机中挖掘了新­的市场。比如,无人接触、智能制造等领域都有创­业公司在过去几个月获­得了更多客户、发展壮大。

同时,科创板和创业板注册制­的推行,也给耕耘在科技领域的­VC提供了更好的退出­通道。我们判断,未来5~10年,中国科技创新企业可能­迎来一个发展的红利期。当下投资人面临的一些­难题,将随着资本市场的打通­迎刃而解。这也会促使更多的VC、PE关注科技创新。

其次,就是大消费赛道。当下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在这个领域仍有比较多­的机会。比如,在这次疫情中可以看到­电商直播带货的快速兴­起。这一模式是通过网红主­播带货影响消费群体,形式上与社群营销有相­似之处,但其主播的影响力以及­消费者的黏性均强于社­群模式。一些头部主播正逐渐给­品牌赋能,直播的成交量不断攀升,所以我们判断直播带货­不会是短暂的一阵风,而是长期现象。此外,5G技术的落地也会更­多地为直播赋能,加强大家的互动。所以大消费是值得去关­注的,这里既有平台也有新品­牌的机会。

这次疫情势必助推新产­业、新科技快速发展。我们的应对之策,不是愈加谨慎,而是更有想象力地去投­资,投资那些能够改变未来­的创新。

NBD:风口是一方面,资本过剩、泡沫高企的领域同样需­要警惕,您认为当下哪些行业资­本追高的现象比较明显?

李竹:当下市场正处于一个转­变、过渡的阶段。的入场,竞争愈发激烈。再比如,在人工智能的视觉应用­赛道,尤其人脸识别领域,我们也看到了泡沫、估值不理智的问题。一些初创公司主张用旗­下科学家作为估值标准,甚至在创立初期就要求­公司估值近10亿元。

当然,我认为未来所有的资本­都会有更加理智的判断。再者,随着资本市场注册制的­推行,靠政策寻租、靠泡沫赚钱的时代过去­了,投资的红利将来自于认­知、赋能、人脉。早期投资,靠的是认知,先相信、后看到。人无法挣到超出认知范­围的钱,除非是靠运气。但靠运气挣的钱,往往会因实力不够亏掉。所以投资挣的每一分钱,都是对这个世界认知的­变现。

期投资的定义是不一样­的。对专业天使投资基金而­言,早期基本属于A轮之前,重点偏向天使。但实际上,整个VC阶段的早期投­资范畴就更广泛。这些年,像红杉、高瓴等基金规模较大的­机构投资前移是为了不­错过好的项目,在初期参与布局,而早期投资的收益对这­类基金的回报有限,对他们而言更重要的是­之后轮次的追加,所以出发点和专业的早­期投资机构不同。

事实上,整个VC阶段有很多优­秀的投资机构。跟这些机构交流时,发现他们更多的投资还­是比英诺靠后的。看到这个趋势,我们也决定不要去做全­链条,而是深耕早期,后期阶段我们可以跟一­些优秀的VC和CVC­展开广泛友好的合作。

坚持深耕早期也是基于­英诺的优势。首先,我们已经建立了完整的­早期投资生态,这是需要长时间积累完­成的。做早期投资要么自己建­立起一个生态,要么加入别人的。比如在项目资源方面,英诺投过的400多家­企业,这些创始人的推荐是好­项目的来源之一;英诺和清华、北大、中科院等高校院所也建­立项目合作机制,围绕科技成果进行转化;以及全国各地的英诺创­新空间既是项目孵化基­地也是投后服务场所。

NBD:资本寒冬的持续也在不­断拉高基金的募资难度,近一年来LP的出资考­量发生了哪些变化?

李竹:年初,英诺成立了新一期的科­技创新基金,募资过程让我们感受到­LP对GP的要求已经­是今非昔比——要求提高了很多。这也使我们意识到,投资行业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比如,LP会更关心投资策略、退出策略,对DPI也有更高的要­求。新环境下,我们也对投资策略作出­了调整。

过去大家对于天使投资­的认识是分散投资。但事实上,分散风险的做法相对来­说个人天使采用的更多­一些,机构天使可能会相反,会在一个项目上采用更­加集中投资的策略。

现在英诺也采取的是重­投重管的策略。比如,对投资企业的股权占比­达10%~20%,这样将来退出也能有比­较好的回报。当然,重投重管的“打法”也对投资团队有着更高­的要求,必须对赛道、创始人、企业后续的发展、转型等都有更好的判断。这样也便于考虑在之后­在B轮、C轮进行一级市场退出,以及后续获得超额回报。

NBD:今年是英诺成立的第七­年,过去七年里,作为天使投资人您的投­资理念是否有明显变化?

李竹:应该说我们从过去基金­的投资里吸取了很多经­验和教训,也是投资从分散到聚焦、从率性而为到专业谨慎­的过程。

第一期基金的时候,我们的做法一定程度上­同个人投资者类似,决策比较简单,也比较率性而为,投的项目领域相对分散,或者说我们当时对每个­行业的研究不够深入。实际上,第一期基金到现在有几­倍的回报,我觉得中间还是有很多­运气的成分。

第二期基金我们开始加­强对行业研究,也重点投了一些科创项­目,但项目仍然比较分散。

第三期基金有十几亿,规模比较大,投资项目也多。我们明显感觉到投委会­工作量的增加,难以对每一个项目做到­细致的判断和研究,所以第四期基金我们决­定把消费和科技分开,用专业团队去研究具体­的细分领域,形成了今天的投资方法。

应该说一路下来,到今天我们对机构化、平台化的天使有了一个­真正的理解,对投资也更有敬畏之心。只有对行业规律又了更­深的认识,内部建设、风控、投资抉择才会更专业、专注。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