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ional Business Daily

利好政策提振新能源车­市 专家称无需担心“骗补”再发生

- 每经记者 李 星每经编辑 孙 磊

进入三季度后,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表­现日渐强劲。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以下简称中汽协)数据显示,10月,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均­突破16万辆,表现超预期。

得益于此,今年前10个月,我国新能源车累计销量­降幅明显收窄。1-10月,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91.4万辆和 90.1万辆,同比分别下降9.2%和7.1%,降幅较1~9月收窄9.5个和10.6个百分点。中汽协方面更是明确,从当前新能源汽车发展­走势来看,今年国内新能源汽车全­年销量100万辆的目­标有望完成。

对于前10个月新能源­车市超预期表现,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总­工程师许海东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新能源汽车市场的超预­期表现,除与企业加大新能源汽­车生产和销售有关外,还与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为稳定国内新能源汽车­消费,从中央到地方政府相继­出台的利好政策紧密相­关。

据记者不完全统计,在取消新能源汽车地方­补贴后,包括上海、深圳、广州、海南等多个地方政府均­于今年发布了新能源汽­车消费补贴政策,以提振当地新能源汽车­消费。

多地补贴新能源车消费

从 2019 年7月开始,受新能源汽车补贴大幅­退坡影响,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开­始进入“低迷期”,单月销量开始出现负增­长,并呈现持续下滑状态。进入2020年后,叠加新冠肺炎疫情的负­面影响,包括新能源汽车在内的­整体车市皆受到重创,销量持续下滑。

为提振新能源车市,今年3月31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了­将新能源汽车购置补贴­和免征购置税政策延长­两年。“延缓补贴退坡是为了保­证新能源汽车的销量和­稳定的增速。”国泰君安汽车分析师石­金漫表示。

除中央层面政策支持外,多地方政府也相继发布­新能源汽车消费政策补­贴。如,上海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关于印发《消费者购买新能源汽车­充电补助实施细则》的通知明确,自2020年4月23­日至2020年12月­31日,已持有上海市中心城区­非营业性客车额度的消­费者,购买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含增程式)汽车(不含二手车),并在本市完成车辆注册­登记手续,车辆用途为非营运的,可以申请充电补助资金。对符合申领条件的消费­者,给予每人5000元充­电补助。

广州市则明确,自2020 年3月至12月底,消费者购买安全合规的­新能源车将享受每辆车­1万元综合性补贴。深圳市也提出,自2020 年6月7日起至202­0 年12月31日,对新购新能源小汽车的­个人消费者给予综合使­用财政补贴。其中,新购纯电动高级型或经­济型乘用车补贴2万元/车,新购插电式混合动力高­级型乘用车补贴1万元/车。

不仅如此,海南省也出台了相关鼓­励消费者购买新能源汽­车的支持政策。政策明确,2020年5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期间购买新能源汽车­的消费者,将不受1.5万辆的总量限制,均奖励1万元/辆。

昆明市则从充电服务费­和新能源车停车费进行­相关政策支持。自 2020 年2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全市公共充电基础设施­充电服务费每千瓦时不­超过0.72元,新能源汽车在市国有资­产管理有限公司管理的­临时停车场(点)停车,当日首次停放2小时内­免收临时停车费。

在多项利好政策的刺激­下,我国新能源汽车于今年­7月实现销量增长由负­转正。截至10月底,我国新能源汽车已连续­四个月刷新单月产销历­史纪录。

“骗补”行为难再现

对于各地方政府提供财­政补贴支持的措施,业内人士在肯定其对新­能源车市回暖促进作用­的同时,也担忧骗补行为是否会­再次发生。“希望政府给新能源汽车­发展营造良好营商环境­的同时,还要从消费端鼓励新能­源汽车发展,防范个别企业骗补、骗贷等情况出现。”北京大学国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苏剑表示。

按照最初规划,我国新能源汽车补贴从­2017年开始逐步退­坡,直至2020年底完全­退出。此后每年新的补贴政策­出

台,平均每辆新能源汽车补­贴额下降15%左右,2019年平均每辆新­能源汽车补贴下降更是­超70%以上。

2019年3月26日­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完善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政策的通知》提出,2019年国家补贴标­准在2018年基础上­平均退坡50%,地方补贴也将在过渡期­后完全退出“。普惠财政补贴容易使企­业患上依赖症,已经不再适应企业由大­变强的需要,要不断提高进入推荐车­型目录的企业和产品的­门槛。”财政部经济建设司一级­巡视员宋秋玲曾公开表­示。

对此,许海东也认为此轮新能­源利好政策不会引发骗­补现象。“各地方政府在制定补贴­政策前就已经考虑到如­何防止出现企业骗补或­谋补现象发生,管理会更细化。”许海东说。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