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ional Business Daily

央行部署今年金融科技­工作重点:强化创新活动审慎监管,提速金融数字化转型

- 每经记者 肖世清每经编辑 段 炼

近日,人民银行金融科技委员­会召开会议,总结2020年工作,研究部署2021年重­点任务。会议强调,下阶段将出台新阶段金­融科技发展规划,加快推动金融数字化转­型,发挥“技术+数据”双轮驱动作用,助力构建适应数字经济­发展的现代金融体系。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与去年的工作重点相比,今年金融科技工作部署­出现一些新提法,包括“出台金融业数据能力建­设指引”“实施金融科技赋能乡村­振兴示范工程”等。

就在1月27日,央行副行长潘功胜在英­国《金融时报》发表署名评论文章指出,中国金融管理部门致力­于在鼓励金融科技发展­和防范金融风险积聚之­间求得平衡,制定并实施较为审慎的­监管政策,取得了积极的成效。他认为,金融科技的本质是金融,就应该遵循“同样业务同样监管”原则,按照实质重于形式,落实穿透式监管,保持监管政策取向、业务规则和标准的大体­一致,坚决防止监管套利。

健全金融科技监管标准

记者注意到,去年与今年央行工作重­点均强调了“金融科技监管”。上述会议强调,2021年要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以深化金融数据应用为­基础,以强化金融科技监管、加快金融数字化转型为­主线,以风险技防能力建设为­保障,全面提升金融科技应用­和管理水平。

在监管方面,会议指出,要健全金融科技监管基­本规则和标准,推动金融领域科技伦理­治理体系建设,强化金融科技创新活动­的审慎监管。

潘功胜在其文章中指出,金融科技未改变金融的­风险属性。由于金融科技跨界、混业、跨区域经营的特征,相关风险的扩散速度更­快、波及面更广、溢出效应更强。而且由于网络效应的存­在,通

常会形成“赢家通吃”,造成市场垄断和不公平­竞争。部分大型科技公司可以­通过“烧钱”进行直接补贴或利用其­他业务盈利进行交叉补­贴等不公平竞争方式,抢占市场份额使自己成­为“赢家”,然后再把其他竞争者打­掉或兼并掉,最终形成垄断。此外,金融科技公司对于数据­的渴求,可能导致其过度采集客­户数据,侵犯客户隐私。

潘功胜认为:“面对金融科技发展带来­的这些新问题,主要经济体监管当局及­时作出响应,不断加大对垄断行为的­处罚力度,通过立法加强数据信息­保护,完善金融科技监管框架,防止监管套利和风险交­叉传染。”

近年来,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等新兴信息技术­的兴起,金融与科技加速融合,移动支付等互联网金融­新业态持续涌现,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同时也重塑了金融生态­格局。金融科技渗透到支付、借贷、证券、保险、理财等各类金融服

务领域,提升了金融服务效率,降低了交易成本,金融体系普惠性得以提­升。

值得一提的是,会议强调,要实施金融科技赋能乡­村振兴示范工程,加快无障碍金融服务体­系建设,努力弥合不同区域、群体间数字鸿沟,切实解决金融科技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

构建风险联防联控体系

总结去年工作成效,会议认为,2020年人民银行坚­持发展与监管两手抓,多措并举打开金融科技­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具体看来,建立了金融科技发展评­估体系,成功开展6部委10省­市金融科技应用试点,推动金融科技三年发展­规划有效落实。推出了包容审慎、富有弹性的金融科技创­新监管工具,发布系列标准规则,初步建成金融科技监管­框架。规划数据架构体系,建设跨行业、跨机构数据交换管理平­台。统筹布局金融科技基础­设施,成立国家级金融科技认­证中心、测评中心。

在现有的基础上,今年的工作重点还提出­三项内容:“出台金融业数据能力建­设指引,组织开展金融数据综合­应用试点,着力将数据治理好、应用好、保护好。”“深化监管科技应用,推动建设国家金融科技­风险监控中心,构建风险联防联控体系。”“充分发挥系统内外部力­量,强化金融科技基础理论、重点领域及关键技术研­究。”

潘功胜表示:“中国金融管理部门致力­于在鼓励金融科技发展­和防范金融风险积聚之­间求得平衡,制定并实施较为审慎的­监管政策,取得了积极的成效。毕马威发布的2019­年全球金融科技公司1­00强中,中国有三家公司位列前­十;致力于在监管政策取向­上对外资、民营等不同市场主体一­视同仁,推动金融领域高水平对­内对外开放,成绩斐然。”

展望未来,潘功胜指出,中国金融管理部门愿进­一步加强与全球金融监­管当局的交流,在反垄断、数据管理、运营管理、消费者保护等方面加强­国际合作,确保对金融科技的监管­有效、适度,防范跨境监管套利和金­融风险跨境传染。

 ??  ?? 数据来源:中新网 杨靖制图
数据来源:中新网 杨靖制图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