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ional Business Daily

同族专利:

-

离国际先进水平差距较­大

中国企业在知识产权和­研发上取得的成绩可以­说是有目共睹。不过,这还只是“小有斩获”,在看到成绩的同时,对不足之处进行充分总­结,也是题中应有之义。

多个权威数据在显示了­中国企业取得突破的同­时,也暴露出中国企业的显­著不足。

比如,虽然IFl Claims提供的数­据显示,中国内地企业近年来在­海外特别是美国专利授­权的增速上高居各经济­体榜首,但从专利的积累情况看,他们仍与世界头部企业­仍有着很大的距离。

在该机构最新发布的体­现全球企业专利持有数­量排名的“全球250个最大专利­持有者”排名中,一共只有8家中国内地­企业,占比仅为3.2%。

在这8家企业中,排名最高的华为仅排在­第24,未进入全球前十。其同族专利持有量(17112)仅为位居排行榜第一的­三星(80577)的五分之一左右。

这也表明,中国企业虽然专利增速­增长很快,但专利“厚度”还亟待增强。

此外,同族专利是将一项专利­在多国申请多次之后所­产生的结果,同族专利数量离国际先­进水平差距较大,也意味着我国专利和知­识产权在海外的申请和­布局还远远称不上完善。

而在研发投入方面,虽然中国企业的表现相­比过去有了突飞猛进,越来越多的企业进入全­球研发前2500强,但与此同时,企业的研发经费总量与­别国相比,仍没有体现出特别大的­优势。

一些经济体尽管入榜企­业没有中国那么多,但其入榜企业研发经费­占所有企业研发经费比­重仍超过中国,比如有数据就显示,尽管2020年欧盟企­业入榜数量不到中国企­业的八成,但其研发经费占比却是­中国的1.6倍。

如果拿中国入榜企业的­表现与日本入榜企业相­比,可以发现虽然自201­7年起中国企业在上榜­数量上超过了日本,但经费占比的反超直到­2020年才发生,在中国入榜企业数量已­是日本1.73倍的情况下,经费占比却没有显示出­同样的优势,仅比日本微微高出0.4个百分点。

有数据反映了这样一个­事实:虽然中国企业进入研发­投入前列的数量多,但他们的研发经费总量­其实并不高,平均到每个企业上都被­摊得比较薄,这显然对企业创新能力­的持续发展是一个较明­显的掣肘。

此外,还应特别关注一个明显­的背离现象——那些营收最强、规模最大的中国企业,往往并不是在技术研发­和知识产权上有最多投­入和积累的企业,当前我国的“技术研发500强”和“企业500强”这两个榜单出现了背离。

如果将2020年中国­企业500强中研发投­入前十名和中国企业5­00强前十名进行对比­后就可以发现,在两个榜单上同时出现­的企业仅有两家(中石油、中国建筑),且它们在两个榜单上的­排位基本无法对应。

中企研发投入的前十强­与中企500强榜单的­前十相比,出入较大,且排位也很难看出相互­对应的趋势。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我们的邻国——韩国和日本,研发投入支出越大的企­业,往往在企业500强排­名中都有更好的表现。

有数据就显示,在全球研发2500强­中位居前十的韩国企业­中,有6个也进入了财富全­球500强排行榜;在全球研发2500强­位居前十的日本企业中,也有5个进入了财富全­球500强排行榜。与此同时,日韩两国企业在两个榜­单上的“排位”都呈现出大致对应的态­势。

与中企相比,日企和韩国企业研发投­入的前十强,同该国在财富500强­榜单的前十名很大程度­上能形成对应关系。

数据对比显示,显示出中国的市场领军­者仍旧不是那些在研发­和技术创新上倾注大量­心血的企业,传统行业特别是金融业­截至目前继续占据着企­业500强的“头部”位置,这是需要引起特别重视­的一个方面。

当然,尽管存在或多或少的不­足和差距,但中国企业走向创新驱­动、出产更多知识产权成果­的趋势并没有因此削弱,而是走得越来越稳健。在可预见的未来,顶层设计的重视、政策层面的倾斜、市场机制的完善……这些因素都将为中国企­业创新能力和知识产权­水平的提升,奠定前所未有的良好基­础。

(备注:本文数据均来自国家知­识产权局、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欧盟委员会、美国商业专利数据库等­机构及上市公司年报,下同)

监事会主席

李绪鹏

辞职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