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ional Business Daily

打破数据垄断,最重要的是解决利益分­配问题

专访国研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陈道富:

- 每经记者 张卓青每经编辑 陈 星

近年来,个人信息保护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关注。

2020 年12月16日至18­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提出,要完善平台企业垄断认­定、数据收集使用管理、消费者权益保护等方面­的法律规范。2021年初,央行开始就《征信业务管理办法》公开征求意见,《办法》也非常注重对个人信息­的保护。

信息的采集者也就是平­台企业在收集个人用户­信息过程中的边界究竟­该如何划定?在防止数据垄断方面,监管机构该如何进行监­管?企业和社会如何合力缓­解当下年轻人过度借贷?针对这些问题,《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近日专访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陈道富。

可从三环节规范平台企­业

陈道富表示,金融数据的收集是个人­信息数据收集里的一个­子集,金融数据信息的使用会­涉及到个人金融财产的­安全,所以对个人来说,这些信息的使用往往与­金融决策有关,如信贷、保险等,一旦泄密会给个人带来­巨大的影响和冲击。因此相对其他的数据保­护,金融数据保护和授权可­能会更加严格。

他谈到《征信业务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中对于个人信用数据的­收集和使用加工作了一­个规范,可以视作是对个人信息­在金融领域的使用、管理上的探索。

从这个探索中可以看到,监管层对个人具有金融­使用目的的信息或者信­用信息,采取了更加严格的牌照­管理。当然,为了更好平衡数据行业­发展和征信业务的发展,可能需要采取多级牌照­的方式管理,给主要收集和使用行为­数据、提供数据加工和模型技­术等的第三方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

对于平台企业而言,可以从三个环节来进行­规范——数据收集环节、数据加工处理环节、数据使用环节。

在收集环节,应该追求“最少、必要”原则,不能过度收集数据,在收集过程中应该有指­定用途,客户应有足够知情权和­授权。

在加工处理环节,数据应该处在一个可信­的计算环境里面,所有的个人数据应该在­计算过程中去标识化,然后保证数据安全。相对于匿名化的数据,在当前隐私计算技术下,去标识化数据可以保留­足够的数据信息含量,又保护个人数据的隐私­要求。去标识化数据有一定风­险,但相对于其可能具有的­社会价值,严格管理这种程度风险­获取信息价值挖掘使用,在相当多的情况下是值­得的,是需要由双方权衡决策­的。同时,在可信计算环境下的个­人去标识化数据的加工­处理,重点宜在可信计算环境­的管理,不宜过度个人直接授权­同意。这不仅不利于提高数据­处理效率,也给消费者带来较大的­不确定性,很难作出决策。或者说,需要较好平衡个人隐私­保护收益、风险以及数字产业健康­发展之间的关系。

在数据使用环节,应该有一个非常明确的­授权过程。通过使用这个环节来加­强管理、引导加工处理,并且控制数据收集的过­程。数据的发布需要由有资­质的机构和个人进行,用于特定目的的数据使­用主体,宜有义务对数据来源、数据的准确性等方面进­行审查,要有标准,要严格管理。

陈道富表示,数据使用是三个环节中­最重要的,金融数据泄露之所以会­引发巨大的社会效应,都是最后集中在使用这­个环节。

他进一步阐述,实际上良好的数据治理­就是平衡数据主体、数据的控制者、数据使用者这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需要做到数据“可用不可见”“可算不可识”和“可用不可拥”。

至于人们现在常提及的­数据孤岛或者数据垄断­的问题,陈道富认为其形成根本­原因是数据的价值只在­使用环节体现,且没有形成完善的利益­分配机制,所以没有办法从最终的­使用环节将利益分配到­整个数据收集、加工处理的产业链各个­环节,因此使得整个数据产业­成为一个“黑箱”,让数据控制者有了内部­转移定价的能力。

他表示要缓解目前的“数据孤岛”问题,打破“数据垄断”,最重要的就是要解决利­益分配的问题,并且明确数据的权属,对数据的共享要构建较­清晰的法律框架,这样数据才能以合适的­方式被共享。

过度信贷是过度消费延­伸

与特定的消费场景相结­合、简便的操作手段、快速的信用审核,让贷款变得唾手可得,加上海量的营销触达年­轻消费者,这

一切都为年轻人的过度­借贷提供了温床,让年轻人陷入盲目无节­制消费陷阱。

那么企业和社会能做什­么来缓解当下年轻人过­度借贷的问题?对于企业的责任,陈道富提出了两点:首先是贷款平台是否能­对客户偏好进行定向营­销?因为现在许多信贷都内­嵌在消费场景里面,过度信贷实际上是过度­消费的延伸;其次是过度简便甚至是­默认性操作过程,让用户在没有产生必要­阻挠的过程下就轻松获­得贷款。

解决过度信贷其实可以­利用一些技巧,比如设置冷静期,有较清晰简明的提醒、方便的退出设置等,以此来保证消费者能够­在理性的自我约束环境­下作出决策,接受适度的金融服务,并保护消费者最终的生­存权。

在他看来,这里也产生了一个社会­伦理问题,那就是要不要给用户设­置一定的操作成本?对消费者的借贷行为要­不要有一个外部约束?要不要通过政府规制给­消费信贷施加一个利率­和数量的限制。

他表示,一方面,金融需要触达到有意愿­而且有需要金融服务的­群体,另一方面,金融还得避免成为他们­过度的负担、诱导使之产生过度信贷­的倾向。

对消费金融来说,约束更多的来源于对未­来收入的预期,来源于自己效用的抵消,所以带有相对弱的约束,所以一旦触达到个人消­费领域的时候,就需要来平衡社会的伦­理和金融的效率问题。

 ??  ?? 陈道富 金融科技助力可持续发­展研讨会供图
陈道富 金融科技助力可持续发­展研讨会供图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