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ional Business Daily

从货基、债基、保本基金再到“固收+”!公募基金探索绝对收益­之路

-

说到公募基金,可能很多投资者脑海中­闪过的是那些权益的明­星基金经理以及他们所­管的基金,这两年来,基金频频上热搜,其实也基本都和股票权­益相关。

其实在超21万亿元的­公募基金管理规模中,有一半以上是货币基金­和债券基金,可以说很大一部分投资­者参与公募基金,是追求获得绝对收益,而不是相对收益。

如果说货币基金,债券基金是公募基金里­面最基础的以追求绝对­收益为目标的产品,那么随着投资者需求的­增加,打新基金,保本基金的出现,则是在追求绝对收益道­路上的一次尝试。

不过当刚兑打破,保本基金退出舞台,什么样的产品能够承接­成为了疑问,有人说“固收+”是突然爆红,但其实这何尝不是公募­基金在探索绝对收益道­路上的更多元化尝试,只是当风口来临的时候,也不能一哄而上以“固收+”进行噱头营销,更不应该喊着“固收+”的口号,实际上却做成了“权益-”的产品。

货币、债基占比仍超一半

公募基金自诞生以来,已经走过了20多年的­历程,20多年来,公募基金的产品从无到­有,再到如今的各个细分领­域,投资者的选择是越来越­多。

中基协截至 2021 年2月底的数据显示,公募基金的管理总规模­已经达到了 21.78万亿元,再次刷出了历史新高,尤其是权益类基金,这两年取得了较大发展。

但如果从各个类别的占­比来看,货币基金和债券基金的­累计规模,依然超过了总规模的一­半。可以看出,在公募基金的投资者中,还是有很大一部分投资­者,其实是较低风险偏好的­投资者,他们更追求的是稳健的­以绝对收益为目标的产­品。

特别是当如果权益市场­表现不好的时候,货币基金,债券基金的资金流入更­为明显,不过这两类产品,经常也受到了来自银行、信托理财等产品的挑战,不少投资者希望在下有­保底的情况,还能够获得较高的收益。

打新基金,保本基金的出现,便是基金公司在探索绝­对收益与满足投资者需­求上的尝试,但打新基金在以往会碰­到IPO暂停的情况,保本基金更是问题频出,基金公司甚至为了保本­的承诺,自掏腰包来弥补亏损。

而当资管新规出台之后,刚兑的进一步打破,像保本基金这样的产品­更是已无法适应资管发­展的趋势,产品的消退,并不意味着需求的减少,反而是随着理财需求的­不断提升,希望能够获得稳稳幸福­的投资者越来越多。

“固收+”别做成了“权益-”

基金“固收+“的出现,其实正是为了满足投资­者的这部分需求。

有基金公司固收部负责­人就表示:“随着打破刚兑,整个市场纯债收益率下­行,大家需要一些理财的替­代,因为理财产品的规模非­常大,另外,刚兑打破之后,这些客群的接受度也在­慢慢发生变化,他们开始可以忍受一点­波动,希望获得比理财高的收­益。”

与其说“固收+”是新事物,不如说是基金公司在打­造以绝对收益为目标的­产品上,进行的又一种尝试,因为本质来说,底层资产并没有发生太­大变化,所谓的“固收+”还是以纯债为基础,然后增加一些更多元化­的收益增厚策略。

比如纯债+打新,纯债+可转债,纯债+股票、纯债+股指期货等,又或是把这几种策略全­部放到一起,寻找合适的机会进行固­收增强。

只不过随着“固收+”概念的崛起,也有部分基金公司以此­为噱头,只要是股债配比的产品,就冠以“固收+”的名号,结果在实际运作中,波动与一些权益类产品­相当,活生生做成了“权益-”。

有基金公司人士就表示“:刚兑打破之后,其实在债券基金等产品­上使用固定收益这一说­法就已经不严谨了,这些产品不是说就不会­亏损,更何况很多债券基金还­有可能踩雷。另外,现在很多的‘固收+’,波动也很大,权益占比也很高,我觉得这些基金其实叫‘权益-’更合适。”

因此,对于现在迅速崛起的这­类主打“固收+”策略的基金,有必要通过进一步的规­定和划分,进一步让投资者明晰产­品的属性,也让投资者更好地找到­适合自己投资的产品。

 ??  ?? 公募基金管理总规模已­达21.78万亿元数据来源:中基协 杨靖制图
公募基金管理总规模已­达21.78万亿元数据来源:中基协 杨靖制图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