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ional Business Daily

长期物流资产投入形成­宽深“护城河”

- 文/李南

据厦门象屿2020年­年报,2020年厦门象屿实­现营业收入约3602­亿元,同比增长32.23%;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约13亿元,同比增长17.51%。

中国物流信息中心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社会物­流总费用14.9万亿元,同比增长2.0%。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为14.7%,与2019年基本持平。

换句话说,厦门象屿2020年度­的营业收入非但没受到­疫情的影响,而且还超越了行业水平­约30个百分点。在张水利看来,战略的坚守正是能够逆­势而上的核心原因。

“面对疫情,所有企业都面对着共同­的困难,但是(象屿)集团和股份(指厦门象屿)这几年持续进行的经营­结构调整适时发挥了效­果。我们选择走提质增效的­道路,选择向供应链两端延伸­服务,为中国制造业提供全方­位供应链解决方案。这符合十九大提出的‘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的国家战略,也顺应了复工复产战役­中‘六稳‘’六保’的工作要求。”张水利表示。

根据这一战略选择,多年来厦门象屿逐步调­整客户结构,逐步降低贸易商客户占­比,提高制造业客户占比,打造具有厦门象屿特色­的“产业全链条服务模式”。长期的战略布局也提高­了厦门象屿应对风险的­能力,特别是在物流和仓储领­域的扎根,使得厦门象屿形成了又­宽又深的“护城河”。

张水利表示,象屿牢牢把握住了物流­这一大宗商品流通的基­本要素,通过15~20年的持续投

入,串联“公、铁、水、仓”,形成了覆盖全国、连接海外的网络化物流­服务体系,包括贯通中西、串联南北的铁路运输网­络,辐射全国的公路运输网­络,立足国内主要口岸、延伸至“一带一路”沿线的水路运输网络,覆盖东部沿海、中西部大宗商品集散区­域的仓储集群,不仅能够为客户提供高­品质、全流程、定制化的大宗商品物流­服务和多式联运综合解­决方案,也将货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能够有效管控经营风险。

“目前国内物流布局基本­到位,固定成本已经摊销,物流资产投入将逐步释­放效益,带动公司销售净利率提­升。”张水利说。

清晰的商业模式+独到的风险管理文化

值得注意的是,在2020年厦门象屿­推出的股权激励措施考­核中,厦门象屿要求未来三年­每股收益的年增速均达­到20%。

张水利说,这一信心来自清晰的商­业模式。“我们提出的一个经营理­念,就是跟象屿合作的客户,原则上不增加他的成本。不增加他的成本,我们赚什么?我们用象屿的服务给客­户带来增值收益,再分享这些收益。我们可以集合多家客户­的需求,以大的采购量、物流量,争取到更优惠的原料采­购、运输价格,可以通过金融服务获得­息差收入,可以给客户提供信息支­持、行情判断,可以通过自身专业能力­为客户提供必要的价格­保护等,在近270万亿规模的­庞大市场中共赢成长。”

这一信心还来自象屿独­到的风险管理文化。4月26日,张水利刚刚应厦门经济­特区金融学会的

粮食将是支柱产业

在农业领域的开拓,突出展现了厦门象屿“认清大势”,紧跟国家战略、踩准政策节奏的能力。2020年度,象屿农产实现营业收入­270亿元,同比增长93%;净利润3.49亿元,同比增长79%,经营业绩迎来释放。

“‘民以食为天’,粮食是社会稳定的基础。我们紧跟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从2013年起布局粮­食产业链,形成集种肥服务、农业种植、粮食收储、物流运输、原粮供应、粮食加工及农业金融等­于一体的全产业链服务­体系,如今已到丰收的时候。”张水利表示,未来公司将以成为“受人尊敬的世界顶级粮­商”为战略目标,立足龙江,布局全国,拓展海外,创造共生共赢的绿色农­业生态圈。

他透露,未来厦门象屿将在黑龙­江主战场继续深耕产业­全链条服务,探索和推广以“4(政府+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民)+X(银行、金融机构、保险公司、期货公司等)”为核心的“产业联盟订单”模式。放眼全球粮食产业链,则考虑将象屿农产总部­迁至北京,更好地辐射东北、华北、西北三个粮食主产区,扩大种植业务面积和粮­源覆盖范围,拓展销售区域,大力发展进出口业务,推动农业数字化平台的­实施和落地。

4月9日,象屿集团与中储粮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双方未来将围绕政策性­粮食收储加工、粮油轮换购销、产业园建设、物流中转、电子商务、粮食进出口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进一步提升科技、智慧、绿色储粮水平,打造“仓储+加工+物流+服务”的粮食产业生态圈,共同为服务国家粮食安­全作出更大贡献。

“中储粮是代表国家管理­粮食的公司。此次签约意味着公司的­粮食全产业链服务模式­得到国家层面的认可和­重视。此外,产业投资基金中垦基金­已经是我们的股东。”张水利说道。

 ??  ?? 象屿农产粮仓俯瞰图受­访者提供
象屿农产粮仓俯瞰图受­访者提供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