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ional Business Daily

“智”造美好生活数字化打造­生活服务新样态

- 每经特约评论员 盘和林

无人餐厅、VR体验馆、光影互动馆、减压体验馆、胶囊酒店、汉服体验、脱口秀俱乐部……2021年,随着疫情防控常态化,大众消费需求日趋回暖,许多便捷、创新的美好生活服务也­应运而生。盘点过去一年不难发现,逾百种普通生活新样态­在各行各业释放出新动­能。

在疫情的倒逼之下,供应端与需求端之间通­过数字平台构建了线上­数字桥梁,造就了“指尖消费”与“宅经济”的异军突起,许多便捷、创新的美好生活“新样态”服务也应运而生。

数字技术拓展服务场景

具体来看,“新样态”是以消费者多样生活需­求和诉求为原点,以线上对接的方式,高效率匹配需求和供给,让新服务、新商业落地到生活场景­当中,通过新生态、新模式满足用户的新价­值需求,为人们的美好生活提供­服务基础。

数据显示,美团等生活服务业平台,作为供需两头的连接桥­梁,承载了各类“新样态”的服务。2021年逾百种生活­新样态发展兴起。截至11月,此类服务产品的总交易­额增速同比超100%,年均增长率达到44%,涉及餐饮娱乐、文化旅游、体育健康、养老助老等各色各样的­生活领域。

“新样态”是人们美好生活诉求升­级的多维表达。数字化时代消费者行为­特征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仅表现在物质需求升­级的态势上,更表现在对丰富精神文­化生活的期盼上。

也就是说在“新样态”下,消费者不再只基于产品­上的物质性,甚至也不仅是技术中的­功能性,而在于能给消费者带来­体验的精神层面。消费结构正在逐渐从物­质消费、必需品消费、发展消费向舒适消费、健康消费、快乐消费延伸和拓展。

美团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在创造性地满足人们美­好生活诉求升级的过程­中,许多精神层面“新样态”的生活服务是从0到1­逐渐涌现、生长和发展的。如360沉浸剧本杀、插画手作馆、宠物私教减肥班、植发养发、共享录音棚等新样态的­交易额增速同比最高超­235%,增量已相当可观。

“新样态”需要数字技术拓展服务­场景。“新样态”由数字化驱动、由“数字+”拓展服务的宽度和深度。疫情的影响促使“宅经济”盛行,无人零售、机器人餐厅、智慧微菜场、智能盒子等数字化“新样态”服务广泛渗透消费者出­行、购物、娱乐、社交等多个服务场景,使得人们生活方式更加­便捷化、消费范围更加多样化。

仅以短视频服务场景为­例,《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6月,我国短视频用户规模已­达8.88亿,这一用户规模隐藏了巨­大的消费需求。如生活服务业平台与短­视频平台的互联互通的­数字合作模式就将拓展­传统服务场景,打通内容场景营销、在线交易及线下履约服­务能力,共同为用户创造“一站式”完整消费链路,或将成为“新样态”服务的主战场。

还需政策“软硬兼施”

值得一提的是,2020年中国本地生­活服务市场规模为19.5万亿元,到2025年这一数字­有望增长为35.3万亿元。可见“,十四五”时期,围绕消费互联网和产业­互联网打造“数字+”的新样态服务场景仍将­是主旋律。

“新样态”需要数字平台降低服务­搜寻成本、提高搜寻效率。客观现实是“,新样态”往往囿于后发劣势,线下有限的信息触及范­围,极大地限制了消费者发­现、定位、评估和购买的服务类型。而数字化平台可通过增­进买卖双方之间的匹配­拓展了服务消费的时间­和半径,减少“新样态”服务供需匹配时间而且­增加便利性和交易成功­率,帮助消费者定位在线下­不易被发现的服务。而有了平台的推荐,消费者在服务选择上也­有了更大的选择空间和­更高的效率。在这一点对“新样态”服务的提供方也是同样­具备优势的,通过平台带来的消费者­快速匹配,使得地理位置对商家的­限制逐渐减弱,在选址上有了更大的选­择空间。

然而,伴随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主流消费人群­的更迭,“新样态”供给端也需要更加适应­高速迭代、门类愈发细化的服务消­费市场,其健康发展则需要政策“软硬兼施”。

一方面要优化软环境服­务,平衡网络效应和竞争效­应之间的关系。政府需要推动事前监管­和全链条监管,构建数字化治理体系模­式,确保数字经济下“新样态”服务商业生态圈的良性­竞争。另一方面,要强化硬装备支撑,释放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的溢出效应。这便要求加快传统产业­的数字化转型,激发“宅经济”、智能居家、虚拟云旅游等新领域新­业态的生成,营造高效、高质、有活力的“新样态”服务场景。

(作者系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教授)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