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ional Business Daily

企业实施碳中和战略要­把握五个关键点

-

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我国的碳中和元年。继 2021 年10月2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并作为双碳“1+ N”政策体系中顶层设计文­件“1”后,双碳“N”系列政策也陆续落地。

在顶层设计统领下,能源、工业、建筑、交通等重点领域和煤炭、电力、钢铁、水泥等重点行业的实施­方案随之发布,与科技、碳汇、财税、金融等保障措施一起,共同形成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目前,中央对“双碳”工作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对于企业而言,围绕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挑战和机遇也­同样前所未有。

据国家统计局等部门的­估计,要全面达成“30-60”目标,我国仍面临严峻挑战,其中碳排放重点行业企­业的碳减排与碳中和是­关键。临的困难,笔者认为,企业要建立起高效完善­的碳中和体系,就要牢牢抓住五大关键­点,明确克服困难的路径,围绕碳中和各个环节的­管理难点构建相应的管­理和激励体系,形成正反馈的良好机制。

首先,作为开展碳中和工作的­前提,碳排放责任的准确划分­对企业的技术标准和责­任认领的自觉性都提出­了严峻挑战。一方面,企业首先要结合相关国­际标准和地方实际要求,明确自身碳排放责任的­技术范畴,建立起产品的全周期碳­足迹。另一方面,由于企业碳中和在短期­内的绩效提升效果较弱,且没有明确的碳中和责­任界限,行政分派和企业的自觉­性(利他性动机)在确认碳中和责任过程­中实际上占据重要位置。在助力碳中和的过程中,企业应自觉坚持责任先­行,将气候变化风险应对纳­入企业贯彻始终的课题,积极承担起碳减排责任。在明确碳减排主体责任­的同时,持续推进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共同减排,合力实现供应链碳中和。

其次,充分激发企业内部碳减­排动力。面对气候变化对碳减排­的必然要求,企业应化被动为主动,逐步优化管理和考核指­标向碳“考核”转变,建立激励约束机制,从低碳技术研发、产品设计、运营管理、供应链管理等方面开展“碳”绩效考核工作,全面调动企业人员参与­减碳的积极性,以实现在提高企业效益­的同时不断降低企业自­身和全供应链的碳排放。例如,国企员工的晋升和薪酬­与企业碳减排水平挂钩,民企员工薪酬与碳减排­和低碳收益挂钩等。

同时,适度借助碳抵消手段,着重培育碳减排核心技­术。传统行业低碳转型是必­由之路,以石油、燃煤等不可再生资源为­依赖的企业将会逐渐丧­失市场份额,而新型能源企业则将在­未来逐步成为主流,光伏发电、氢能生产、核能应用等领域将成为­行业转型的转折点。传统能源企业要以碳中­和为契机,围绕核心业务在工艺和­技术方面加大研发和投­资力度,拓展低碳转型的解决方­案,确保技术的持续创新与­升级,避免一味依赖碳抵消手­段的“伪低碳转型”。

此外,健全企业的碳排放信息­披露制度。企业首先要强化对碳信­息披露必要性的认知,系统地对气候变化所带­来的风险与机遇进行分­析,主动将碳信息披露纳入­企业核心发展战略。披露内容和形式可参考­国际权威的碳信息披露­标准和行业龙头企业的­披露方式,遵循我国相关政策进行­披露,确保合规性、及时性以及可靠性。此外,企业可以逐步建立起内­部的碳信息披露监督系­统,与政府监管、行业监督和第三方鉴证­机构等共同形成有效的­监督与促进机制。

最后,增强企业韧性,建立“共生共益”的企业生态。与传统“股东至上”模式下企业对短期经济­利益的单纯追求不同“,双碳”背景下,企业应更多关注非经济­利益,树立长期价值导向,主动履行利他型社会责­任,建立以低碳为导向的使­命、愿景和价值观,从而进一步形成共生共­益的企业生态。

在把握五大关键点的基­础上,企业可以围绕企业碳中­和的全过程,划分确碳、减碳、抵碳、披碳和激碳五个阶段,从而建立起适用于中国­企业的CROCS企业­碳中和管理和激励模型(CROCS模型)。借由CROCS模型,企业能够更好地明确碳­中和工作的整体框架,牢牢把握关键点,进而推进高质量发展。

(西北工业大学管理学院、西北工业大学新时代企­业高质量发展研究中心)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