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ional Business Daily

融入双城经济圈 重庆跑出“加速度”

-

2020年1月3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召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自此开启。

“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开始全面实施,重庆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情、齐心协力办好合作的事­情,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迅速驶入“快车道”。

打造“水陆空”交通体系促进区域协同­发展

要实现更深度的跨区域­协同发展,交通势必先行。两年以来,重庆积极参与构建川渝­地区“水陆空”立体交通体系,为双城经济圈的区域协­同发展奠定了基础。

以万众瞩目的成渝中线­高铁为例,作为川渝共同实施的首­批重大项目之一,是重庆和成都“双核”之间最顺直、最高效的客运通道。2020年1月,成渝中线高铁进入勘察­设计招标阶段。2020年8月,成渝中线高铁项目获国­家发改委批复。去年9月26日,成渝中线高铁就启动建­设。这样的推进速度在国内­高铁项目中,实属罕见。“这与川渝两地积极推进、国家相关部委等积极支­持分不开。”重庆市交通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成渝中线高铁不仅开工­快,而且从立项到批复,也只用了一年多时间。

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负责人表示: “重庆协助四川共同向自­然资源部汇报,争取支持成渝中线高铁(四川段)用地审批。”

记者观察到,当前,一个“水陆空”立体交通网络正在川渝­两地之间加速形成。

从水上看,川渝航运、航电、水利设施建设加快。去年9月29日,长江上游首个万吨级码­头——重庆新生港正式开港运­营。涪江双江航电枢纽、万州新田港二期等项目­开工建设,嘉陵江利泽航运枢纽建­设有序推进……

从陆上看,川渝两地间路网越织越­密。目前,郑万高铁重庆段建设完­成,绵泸高铁内自泸线建成­通车,成达万高铁控制性工程、渝昆高铁川渝段、渝湘高铁重庆至黔江段­加快建设,渝西高铁前期工作加快­推进。南充至潼南、泸州至永川等高速

公路也加快建设。

值得关注的是,随着去年12月24日,重庆大足至四川内江高­速重庆段通车,成渝两地加速迈入“一小时交通圈”。

在重庆工商大学副校长­李敬看来, “对双城经济圈而言,各种轨道交通的合理布­局和功能衔接,形成多层次轨道交通体­系,有利于设施一体融合、资源共享、信息互联、服务共享。”

从空中看,川渝近3亿级客运规模­的世界级机场群加快成­形。重庆江北国际机场T3­B航站楼及第四跑道工­程正加快建设,黔江机场已改扩建完工,重庆新机场推荐场址也­已通过民航局行业审查。

重大项目为牵引促进产­业深度协作

通过共同推动实施一批­具有标志性、引领性的项目,以重大项目落实重大战­略,以重大项目支撑川渝共­建,重庆持续赋能双城经济­圈产业深度互补协作,融合发展。

重庆市发展改革委统计­数据显示, 2021年,川渝两地共同推进实施­合作共建重大项目67­个,总投资1.57万亿元,已累计完成投资205­7亿元。其中,2021年1至11月­完成年度投资934亿­元,占年度计划的92%,达到时序进度目标。

记者了解到,像是川渝千亿立方米天­然气基地、5G网络覆盖建设项目、长江上游种质创制大科­学中心、石刻文创园区等项目则­提前完成了年度投资计­划。

显然,重大项目是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产业深度协作的重要“引擎”与“抓手”。

在新基建领域,目前川渝累计建设5G­基站超13万个,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成­渝国家枢纽节点、量子通信网络“成渝干线”等加快建设。

在金融领域,川渝跨省异地电子缴税­扩面增量,区域金融监管、金融服务和外汇管理一­体化稳步推进。

在能源领域,2020年7月,川渝签订了《共同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能源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合作协议》,共同打造川渝天然气千­亿产能基地。

在传统优势产业领域,川渝发布了汽车、电子信息产业高质量协­同发展实施方

案,共同启动工业互联网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

而新鲜出炉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共­建世界级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实施方案》提出,将依托川渝装备制造产­业基础,加快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装备制造产业协­同发展新格局,计划到2025年,川渝装备制造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将超过1万亿­元,世界级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初步形成。

与此同时,一大批重点科技项目也­在加速推进——北京大学重庆大数据研­究院等建成投用,国家应用数学中心开工­建设,同位素及药物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成功获批,联合微电子中心获批成­为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中科院重庆科学中心加­快建设。

深化“一体化”改革共享政策红利

持续深化“一体化”改革,探索畅通工作机制,无疑是促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融合发展的关­键所在,有助于川渝两地共享政­策红利。

2021年,在重庆与四川的大力推­动下,210项“川渝通办”事项全面实施,截至2021年11月­底已累计办理超589­万件,两地群众生活、办事,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改变,进一步享受到双城经济­圈建设所带来了政策红­利。

以医保结算为例,得益于此前开展的便捷­生活行动第一批任务,截至2021 年11月底,川渝医保参保人员住院、门诊就医购药跨省直接­结算分别达13.1万人次、77.86万人次。住房公积金异地转移接­续实现全程网办,最快当日办结。

不久前,《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便­捷生活行动第二批事项》正式出台,涵盖了八个方面27项­任务。

记者了解到,这27项任务覆盖“全年龄”,涉及川渝两地居民最关­心、最直接、最可行的民生事项。包括推进川渝高铁乘车­证件电子化、实现临时行驶车号牌互­认、居住地就近办理证件证­明、电子身份证(凭证)互认、社保卡跨区域服务、学籍信息共享、扩大门诊慢特病费用跨­省直接结算范围、医疗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养老服务普惠共享、医疗应急救援跨界服务­等。

在重庆和四川的共同努­力下,明年起两地群众就能陆­续享受到新一批公共政­策红利。

与此同时,为了分配好经济一体化­发展的“蛋糕”,重庆还与四川一道探索­建立了财税利益分享政­策框架,引导川渝毗邻地区按照“一事一议”原则,以共建园区和合作项目­为载体,开展跨区域合作和财税­利益分享。

具体来说,对地方留存部分的税收,川渝两地市(区县)可协商确定税收共享范­围、税收分享比例、解缴地点、解缴方式。统一两地逾期未申报简­易处罚标准,并联合制定了差异化处­罚措施,推动两地税收处罚标准­统一。同时,推出税款跨省电子缴库­新模式,打破两地跨省缴库的区­划限制,推动实现“缴库同城化、流程电子化、业务标准化”。并以川渝高竹新区为首­个“试水”区域,探索制定地区生产总值­等指标的初步分算方法。

此外,在更大范围内,重庆还携手四川建立起­市场准入“异地同标”服务机制,构建跨省跨区域“同一标准办一件事”的市场服务系统,实行信用联合奖惩。

 ?? ?? 沐浴在晨曦中的山城重­庆
新华社图
沐浴在晨曦中的山城重­庆 新华社图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