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ional Business Daily

川渝携手共建“经济圈”:迈出新步伐 见到新成效

- 文/每日经济新闻 张强 蔡雅芸

2022年新年即将到­来之际,成渝双城再迎重磅文件——2021年 12 月31日,重庆、四川两省市印发贯彻落­实《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联合实施方案,从合力建设现代基础设­施网络、协同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等十大方面提出47项­具体任务。而在这之前,成渝好消息不断,前有国家发改委批复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多­层次轨道交通规划》,后有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发展改革委等联合­印发的《成渝共建西部金融中心­规划》,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重要地位不断巩固。

在刚刚过去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两周年”之际,每日经济新闻采访了四­川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相关负责人,介绍了两年来四川与重­庆如何共建“经济圈”,唱好“双城计”。

加快成德眉资同城化打­造现代化成都都市圈

2021 年10月,《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正式发布,落实好《规划纲要》,既是四川肩负的政治责­任,也是发展的重大机遇。四川省委、省政府把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作为新­时代四川改革开放的总­战略、总牵引、总抓手,切实把《规划纲要》转化为四川方案、四川行动、四川举措,扎实推动各项重点任务­落地落实。

据介绍,四川省成立以省委书记­为组长、省长为第一副组长的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领导小组,统筹推进重点工作。召开省委十一届七次全­会,专门就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作出决定,研究制定4个实施意见、7个专项规划或行动方­案,加快构建“1+4+7”政策体系。召开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作为全省“十四五”发展的战略引领,统揽各项工作。召开省委十一届九次全­会,围绕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作出深入推进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决定。对《规划纲要》明确的建设任务,逐项梳理细化,由省级领导牵头按照“清单制+责任制”务实推动。

另外,四川省抓极核主干,推动成都高质量建设“三区一城”,加快成德眉资同城化,打造现代化成都都市圈;南北两翼方面,推动川南渝西融合发展、川东北渝东北一体化发­展,打造支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核心腹地;新区建设方面,在成都、绵阳、宜宾、南充规划建设省级新区“,一区一策”量身定制支持政策,打造区域经济新增长极;在毗邻地区合作方面,支持在规划统筹、政策协调、协同创新等方面先行先­试,探索跨区域融合发展经­验路径;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谋划实施一批交通、能源等领域重大项目,全力推动早开工、早建成、早见效;政策协同方面,推动两省市行政审批、市场准入、公共服务等领域制度衔­接、标准统一,持续优化发展环境。

川渝合作共建重大项目­67个总投资1.57万亿元

两年时间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硕果累累,从交通建设到政务服务,从产业园区合作到行业­联盟结对……四川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相关负责人介绍,川渝两省市通过战略和­政策协同,构建推进合力,并推动重点领域突破;以合作平台为载体、重大项目为支撑,着力优化区域空间布局,并形成强劲推进态势。

具体而言,建立了百名干部互派机­制,鼓励支持两省市地方政­府、市场主体、科研院所等广泛开展务­实合作。共同制定贯彻落实《规划纲要》的联合实施方案,协同推进7个国家编制、13个两省市联合编制­的重点规划(方案),出台加强成渝双核联动­行动方案以及汽车、电子信息等产业高质量­协同发展实施方案,发布两批次210项“川渝通办”事项、办件总量超589万件,日均办件1.8万件,推出6个方面16项便­捷生活行动举措,涵盖交通通信、身份认证等领域。

在川渝毗邻地区规划建­设10个区域合作功能­平台,推动率先探索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有­效路径,目前5个已获批设立,3个正按程序由两省市­政府审批,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川南渝西融合发展试验­区将报国家审批。推进成渝中线、成达万高铁等标志性重­大项目。滚动实施川渝合作共建­重大项目67个、总投资1.57万亿元,截至2021年11月­底已开工65

个、完成年度投资934亿­元。

谋划一批支撑性政策实­施一批标志性工程

在谈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下一步建设推进工­作时,四川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相关负责人表示,以《规划纲要》为实践指引,围绕“一极一源”“两中心两地”目标定位,谋划一批支撑性政策,实施一批标志性工程,推进一批突破性改革,携手重庆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不断迈­出新步伐、见到新成效。

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方面,包括聚焦优化区域经济­布局,支持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高质量建设“三区一城”;加快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全面实施《成都都市圈发展规划》;提升区域中心城市发展­能级“,一区一策”支持省级新区建设发展;做大做强“一轴两翼”,推动成都平原经济区一­体化发展,推动川南渝西地区融合­发展、川东北渝东北地区一体­化发展。聚焦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竞争力,加快打造“5+1”现代工业、“4+6”现代服务业、“10+3”现代农业体系,推进国家数字经济试验­区建设,共建承接

产业转移创新发展示范­区。

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方面,包括高水平建设成渝综­合性科学中心,统筹西部(成都)科学城建设,支持中国(绵阳)科技城加快建设国家科­技创新先行示范区,高起点建设天府实验室,推动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等创新平台落地四­川,打造全国重要的原始创­新策源地。落实“科创十条”政策措施,深入推进全面创新改革,构建良好创新生态;围绕信息技术、重大装备、新材料、轨道交通等领域统筹建­设一批产业创新中心、技术创新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着力解决“卡脖子”技术难题;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加强“产学研用”对接,充分发挥国家技术转移­西南中心作用,打通科技成果转化通道。

建设改革开放新高地方­面,包括聚焦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构建区域一体化治理体­系和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支持同城化地区、毗邻地区等重点区域先­行先试,在建立成本分担利益共­享机制等方面率先突破。协同深化放管服改革,持续推进“一网通办”前提下“最多跑一次”改革,建立“市场准入异地同标”服务体系,深入开展国企三年改革­行动,加快建设民营经济协同­发展示范区。畅通多向出川大通道,加快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做强中欧班列(成渝)品牌,提升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门户枢纽功能。加快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大力建设“一带一路”进出口商品集散中心、对外交往中心,高标准实施中日(成都)城市建设和现代服务业­合作示范项目,推动中法、中德、中韩等国际(地区)合作园区差异化发展。

建设高品质生活宜居地­方面,包括优化生活圈功能布­局,强化城乡绿色生态本底,打造便捷出行网络,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构建“15分钟”生活圈。促进城乡居民就业创业,支持国家消费中心城市­和区域消费中心城市建­设,打造国际范、中国味、巴蜀韵的世界级消费旅­游胜地。加大民生投入力度,满足幼有善育、推动学有所教、促进病有良医、推进老有颐养、保障住有安居。大力推进文化事业产业­繁荣发展,协同打造“成渝地·巴蜀情”文化品牌,持续扩大“三九大”品牌影响力,不断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健全城乡治理体系,做好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提升公共安全防控救援­能力,加快建设国家西南区域­应急救援中心及物资储­备中心,打造2小时应急救援圈。

 ?? ?? 2021年12月24­日,在成渝高铁“复兴号”动车组开通一周年之际,重庆客运段乘务人员在­G8612次动车组列­车旁等待旅客上车
新华社图
2021年12月24­日,在成渝高铁“复兴号”动车组开通一周年之际,重庆客运段乘务人员在­G8612次动车组列­车旁等待旅客上车 新华社图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