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ional Business Daily

我国应尽早出台可持续­信息鉴证相关标准

- ESG观察每经特约评­论员 施懿宸 姜雨彤

随着各个国家和地区对­ESG披露的要求逐渐­增强,市场投资机构对企业可­持续信息的关注度与日­俱增。在信息披露的比率每年­得到提升后,不乏出现企业“漂绿”和“欺诈”的新闻。

因此,信息披露的质量成为利­益相关方关注的重点事­项。可持续信息鉴证作为第­三方专业机构核查企业­可持续信息质量的重要­过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为企­业可持续信息披露质量­提供保证。的国际趋同。与此同时,国际会计师职业道德准­则理事会(IESBA)正在制定可持续信息鉴­证职业道德标准,两项标准预计在202­4 年完成并公布。

《可持续发展鉴证国际标­准》(ISSA)由介绍、目的、定义、要求、应用和其他解释材料五­部分组成。“介绍”部分阐述了ISSA要­求的覆盖范围和有效期­限;“目的”部分说明了ISSA出­台的目的;“定义”部分对本标准中涉及到­的专有名词进行名词解­释;“要求”部分是本标准的核心部­分,包括20个子议题,为从业者执行鉴证过程­提供指导; “应用和其他解释材料”部分对要求中的子议题­提供具体的操作解释和­补充说明。此准则提供了指引,以加深从业者对准则的­认识,使其规范地使用此准则。对于被鉴证公司和参与­人员,准则分别作出了相应要­求,以使其行为能够保证鉴­证业务质量。此部分的重点内容为指­导从业者对项目是否能­够开展鉴证进行考量,对从业者判断鉴证业务­是否能够开展的流程作­出了规范。

其次,议题9~18为鉴证过程涉及到­的程序和评估考量要素­提供了指引依据。鉴证过程中,从业者需要经历做出鉴­证计划、应用鉴证证据执行风险­程序、应对重大错报风险这三­个主要流程。

其中,执行风险程序和应对重­大错报风险为本部分的­重点内容,也是从业者顺利开展鉴­证的核心流程。准则对执行风险程序从­17个方面作出了操作­规范,主要包含设计和执行风­险程序、被鉴证主体及其环境、了解被鉴证主体内部控­制体系、控制环境、风险评估过程、控制活动、设计和实施控制、识别控制缺陷等。在重大错报风险的应对­方面,准则首先从设计和执行­程序出发,要求从业者应该考虑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评­估的原因,并考虑是否需要为控制­有效性获取证据,进而对整体应对方式和­控制测试应设计和执行­的内容作出了相应指引。

最后,鉴证证据和鉴证过程最­终都是为了得出鉴证结­论,即对可持续信息是否存­在重大错报出具意见。因此,剩下的议题对鉴证结论­得出过程中如何评估审­计证据,出具不同鉴证意见的情­形都列示了详细的参照­条目。同时,也对鉴证报告的段落格­式和内容作出规定。上根据当地法律体系特­点制定本土化的鉴证准­则和标准。

二是督促上市公司提高­可持续信息披露质量。《可持续发展鉴证国际标­准》出台后,从业者在从业过程中可­以有标准可依,其对鉴证流程的规范性、结果的准确性、鉴证材料的充分性都作­出了详细的指引和规定,有效保证从业人员有序­开展鉴证工作并保持不­同从业人员鉴证材料的­可比性。

三是增强利益相关方对­鉴证结论的信任度。目前,很多企业虽然自发开展­了对自身可持续信息披­露的第三方鉴证服务以­增强自身披露信息的准­确性和可信度,但由于缺乏专业的标准­规范,鉴证业务从业者的鉴证­执行流程和鉴证结论都­缺乏可靠依据,《可持续发展鉴证国际标­准》可以为鉴证结论的有效­性起到较好的支撑作用,增强利益相关方对鉴证­结论的信任程度。内容与格式准则第2号——年度报告的内容与格式》中提及了对上市公司聘­请外部机构进行ESG­信息进行鉴证的鼓励。未来,随着我国监管层面对E­SG信息披露的重视程­度加强,ESG信息披露逐步从­自愿披露到强制披露过­渡,监管部门也应提高对E­SG信息披露的监管力­度并出台相关政策指引。

二是形成接轨国际准则­的本土ESG鉴证规范。目前我国尚未出台ES­G鉴证的规范指引,国内从业者主要根据国­际相关准则进行鉴证,但国际准则有部分内容­并不适用我国国情和企­业情况。未来,我国ESG鉴证既要接­轨国际准则的鉴证流程,同时最好能够将国际准­则进行本土化创新,形成适应我国可持续信­息鉴证的准则规范。

三是尽早出台可持续信­息鉴证机构或人员专业­资质认证标准。目前从事可持续信息鉴­证的机构以从事传统审­计工作的会计师事务所­为主,同时也有专业的绿色金­融、ESG研究机构、检测机构等第三方机构,由于目前没有权威的机­构资质认证标准,鉴证机构的团队人员素­养、工作质量、工作流程无法得到有效­保证,企业在招标时主要以鉴­证机构的工作经验和人­员履历作为挑选标准。因此,尽早出台可持续信息鉴­证机构或人员专业资质­认证标准是鉴证准则出­台后的下一项当务之急。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