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ional Business Daily

坚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扩大有效需求有­机结合

- 每经特约评论员 綦鲁明(作者系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研究员)

2023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必须坚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着力扩大有­效需求协同发力”,并将之作为新时代做好­经济工作的规律性认识­之一。2023年我国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着力扩大有效需求有机­结合,经济总体回升向好,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为2024年聚焦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工作和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持续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奠定了良好基础。

经济发展取得明显成效

2023年,我国抓住三年新冠疫情­防控转段后经济恢复的­有利时机,深入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扩大内需战略有­机结合,经济发展取得明显成效。这突出表现为如下方面。

第一,经济持续恢复向好,实现增长预期目标。

根据2024年1月1­7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23年国民经济运­行情况,2023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GDP)1260582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5.2%。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897­55亿元,比上年增长4.1%;第二产业增加值482­589亿元,增长4.7%;第三产业增加值688­238 亿元,增长5.8%。三次产业协同推动我国­经济持续恢复向好。分季度看,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4.5%,二季度增长6.3%,三季度增长4.9%,四季度增长5.2%。从环比看,四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0%。四个季度之间虽有一定­波动,但如果比较疫情以后四­年的平均增长率,各季度增长率的波动已­被大体熨平,实现了增长的稳定性。

第二,产业结构升级调整成效

明显。2023年我国深入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扩大有效需求有机结合,推动产业结构升级调整­取得突出效果。一是农林牧副渔业生产­结构持续优化。全年全国粮食总产量 69541万吨,比上年增加888 万吨,增长1.3%。其中,大豆、油料和肉禽蛋产量持续­提升,更好满足了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求。二是工业生产结构持续­改进。制造业是国之根本,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中之重。2023年,我国规模以上制造业增­加值增长5.0%,连续 14 年居世界首位;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8%,增速比规模以上工业快­2.2个百分点;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中的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7.7%,增速高于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3.1个百分点,成为制造业中的突出亮­点。三是出口结构明显优化。2023年我国汽车出­口491万辆,同比增长 57.9%,首次成为世界第一大汽­车出口国。2023年,我国电动载人汽车、锂电池和太阳能电池等“新三样”产品合计出口1.06万亿元,增长了29.9%,国际市场份额遥遥领先。“新三样”都是我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其高速增长推动我国出­口结构发生新调整,巩固并增强了我国制造­业在国际产业链上的地­位。四是服务业亮点纷呈。2023年我国服务业­生产指数累计同比增长­8.0%,服务业企业生产经营整­体恢复。特别是,基于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的高新技术­服务业表现活跃,2023年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130174­亿元,同比增长8.4%,高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个百分点。

第三,内需结构改善,主动力

作用日趋明显。2023年,随着经济社会全面恢复­常态化运行,扩大被疫情压抑的内需­潜力被放在经济发展任­务的首要位置。随着促消费、扩投资的政策发力显效,我国内需结构不断改善,发挥出了对有效供给的­重要拉动作用。2023年,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82.5%,拉动 GDP增长 4.3 个百分点;资本形成总额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28.9%,拉动GDP增长1.5个百分点。高技术制造业和高技术­服务业投资分别比上年­增长9.9%和11.4%,分别高于全部固定资产­投资增速6.9和8.4个百分点,持续推动高技术产业转­型升级。清洁能源建设投资增量­对全国GDP增量的贡­献指标同比和环比均保­持上涨,这使得中国经济的含“绿”量持续提升。一批重大项目、重点工程建设加快推进,有效投资数量不断增长,持续发挥对稳增长的关­键作用。

下一步可四方面发力

从宏观层面看,供给和需求紧密联系、互为条件,共同支撑社会再生产的­持续健康运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扩­大有效需求有机结合,是经济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内在­要求。2024年是我国经济­持续恢复和转型升级的­关键一年。要找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扩大有效需求协同­发力的着力点,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持续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以高质量发展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一是加快自主创新,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当前,我国面临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特别是一些国家加大对­我国的科技遏制,想以引进方式获得“跟跑”中的尖端技术,难度越来越大。需要同时发挥好市场和­政府“两只手”的作用,加强自主创新投入,推动科技自立自强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支撑。一方面,需要加快完善新型举国­体制,政府要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投入,提升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及自主可控的能力;深化科技成果产权激励­制度改革,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市场要在技术研发领域­发挥资源配置的关键性­作用,特别要发挥民营企业和­新型研发机构的重要作­用。实践经验表明,民营经济在高技术领域­的创新潜能更大。

二是以改革推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统筹好科技创新和产业

创新,加强创新基础设施建设­与人才培养,加强知识产权布局和保­护,破除创新要素市场化配­置的体制机制障碍,以改革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的深度融合。基于创新要素在全国范­围内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大力发展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航空航天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前瞻性布局类脑智能、未来网络、量子信息等一批未来产­业,充分运用数智技术、绿色技术等高新技术,推动传统产业智能化、绿色化、精细化发展。

三是着力提升内需的主­动力作用。要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内需的优先位置。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增强消费能力。改善消费条件,创新消费场景,支持住房改善、汽车进入家庭、养老服务等传统消费,深入挖掘数字消费、绿色消费、健康消费等新型消费,以及智能家居、文娱旅游、体育赛事、国货“潮品”等新型消费的潜力,带动相关产业和消费场­景的投资。发挥好政府投资的带动­放大效应,加快实施“十四五”重大工程,鼓励和吸引更多民间资­本参与国家重大工程和­补短板项目建设。依靠有效投资形成高质­量供给,同时有力促进就业增加、收入增长,为扩大消费创造必要条­件。有意识培育形成消费和­投资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四是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近年来,“新三样”出口的良好表现,充分显示出我国在产品、技术、质量等多方面的比较优­势。应继续提升这些优势的­协同性,推动增长动力由要素驱­动为主向创新驱动转变,加快培育外贸新动能。同时,以国际高标准、高水平营商环境为标杆,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深化国内商事制度、知识产权保护、监管一致性、环境保护等重要改革,持续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提升国际循环与国内循­环的对接效率,增强我国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2024年,要找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扩大有效需求协同­发力的着力点,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持续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以高质量发展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 ?? 三年新冠疫情防控转段­后,文旅消费迎来报复性反­弹。图为2023 年12月31日,旅客在澳门大三巴牌坊­前游览
新华社图
三年新冠疫情防控转段­后,文旅消费迎来报复性反­弹。图为2023 年12月31日,旅客在澳门大三巴牌坊­前游览 新华社图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