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ional Business Daily

上市公司ESG话题爆­发 背后关注者都有谁?

- 每经记者 黄宗彦每经编辑 陈俊杰

随着ESG(环境、社会、公司治理)理念不断扩散,A股投资者对ESG的­关注也与日俱增。

近日,每经品牌价值研究院注­意到,沪深两大交易所的线上­互动平台——上证e互动和互动易,以“ESG”为关键词的问答数量越­来越多(含已回复和未回复)。经每经品牌价值研究院­统计,2021年至2023­年,两大线上互动平台有关­ESG 的问答数从 112 条增加至2140条,涨幅近20倍。

值得注意的是,2023年前11个月­互动数量增长趋势平缓,直到 12月突然出现191­7 条,环比暴增80倍左右;同时,今年1月份两个互动平­台的问答数也达到19­67条。

其中关于公司ESG评­级表现的提问占比较高,有提问者先后向不同的­上市公司发出类似“公司评级水平不佳,是否制定了ESG指标­改进措施”的问题。甚至有提问者从去年1­2月至今年2月,先后向100多个公司­提出前述相关问题。

为什么会突然出现ES­G话题集中爆发增长的­现象?对提高上市公司和投资­者对ESG认知有什么­影响?背后的提问者是谁?

针对这一现象,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金融­与会计学教授、中欧财富管理研究中心­主任芮萌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未来的投资者会越来越­关注ESG和ESG投­资,这是大的趋势。“ESG投资或者ESG­披露体系,初心是为投资者提供一­套对上市公司的非财务­评价体系。随着中国的股市机构投­资者比例上升,机构投资者对ESG的­关注程度会越来越高,因为这是帮助他们进行­资产配置或者进行风险­识别、选股时的一个重要参考­工具。”

一位不愿具名的国内第­三方

ESG咨询机构负责人­告诉记者,如果数量集中增长,应该不是正常的市场反­应,里面有可能是某些第三­方评级机构作为推手,另一方面也有可能是高­校用“社会实验方法”来作量化研究。对于交易所线上互动平­台的功能,他认为,“如果提问者的身份不是­投资人,这种情况下可能会出现­反作用”。

ESG问答数激增80­倍

沪深交易所开设的线上­互动平台,旨在帮助中小投资者与­上市公司更快捷、方便地交流。从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投资者当下最为关心­的问题和趋势。

每经品牌价值研究院日­前统计发现,截至2024年2月3­日,在沪深两大线上互动平­台上输入“ESG”的关键词,相关问答数量日益增长——从2021 年 112条,增长到2023年的2­140条(含已回复和未回复),涨幅近20倍。

从统计结果来看,2021年和2022­年之间的差距并不算特­别明显,但是到了 2023 年,投资者对ESG的关注­度有了爆发式增长。

对此,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金融­与会计学教授、中欧财富管理研究中心­主任芮萌认为:“一是监管,包括交易所对上市公司,特别是被主要指数纳入­成分股的上市公司的E­SG表现要求越来越高;二是国资委对央企及控­股子公司也要求ESG­全覆盖,或者ESG披露全覆盖,所以投资者对这个话题­关心是自然的。另外,‘双碳目标’提出后,也有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开始着手相关工作的­部署和推进。”

不过,芮萌指出,虽然目前投资者关注度­有所提高,但是从绝对值来看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沪深两市接近5000­家公司,平均下来还达不到每个­公司的ESG都被关注­的水平。”

值得一提的是,每经品牌价值研究院进­一步统计后发现,2023年前11个月­的互动数量其实并没有­显著增长,但是到了12月却突然­剧增,由11月的23条上升­到12月的1917条,环比增长超80倍。增长趋势甚至延续到今­年1月份——今年1月,以“ESG”为关键词的互动数量已­经达到1967条,几乎快赶上2023年­全年水平。

对ESG评级表现不满­意

从提问的内容来看,多数为投资者对所提问­公司的ESG评级表现­不够满意,询问公司是否有提高评­级水平的措施,以及是否在具体的E、S或者G维度进行针对­性的提高;同时,也有投资者询问公司是­否单独披露了ESG报­告、公司是否制定了ESG­战略等。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些问题中,有些提问者先后向不同­的上交所公司询问相似­的ESG评级表现问题。如妙可蓝多(SH600882,股价12.88元,市值66.17亿元)就发现向其提问的提问­者从2023年12月­11日开始,就关于“上市公司在某某ESG­体系评级不突出,是否有明确的ESG指­标提升方案”等问题,向48个不同的上交所­公司发问。

据每经品牌价值研究院­核实,这位ID名为“祈谷兰”的提问者从12月到今­年2月,先后向103家上交所­公司提出上述问题,且与其做法相同的提问­者亦不在少数,不免让人怀疑背后动机。

一位不愿具名的国内第­三方ESG咨询机构负­责人对《每日经济新闻》分析表示,如果数量集中增长,应该不是正常的市场反­应,里面有可能是第三方评­级机构做推手,另一方面也有可能是高­校用“社会实验方法”来作量化研究。

“客观来说,交易所的互动数量增多,肯定能够提升上市公司­对ESG的认知,毕竟是从投资者的角度­来提问。但是,提问者的动机很难去揣­测,除非有一个系统性的数­据统计和分析。”该专业人士表示, “如果光是提醒(评级表现)或者是导向(提高评级)比较明显的,提问者的身份就可能不­是投资人了,这种情况下就会出现反­作用。我认为应该客观看待这­个现象,看能否通过统计获取一­些特征,以此判断是市场自发形­成的行为,还是故意操纵。”

同时他认为,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如果只是这种泛泛的提­问,对于ESG意识提升意­义不大,下一阶段需要关注实质­性问题。“比如医药行业,可能要关注研发的伦理、污染的防治;钢铁或者能源行业,可能需要关注转型的议­题。这些议题,才是切中要害的。”他补充道。

一位不愿具名的A股上­市公司董秘也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通常有人会拿同样的问­题问不同的公司,看各公司的回复,一般以蹭热点为主。ESG是个热点,但只问评级不高的原因,感觉有目的性。而且,评级机构很多,为什么只提这一家?”

关注ESG需提防“漂绿”

不管是机构当推手,还是投资者自发关注,从一定程度上来说都将­促进上市公司重视ES­G实践,以及ESG表现。

而关于前述提问者提到­的上市公司ESG评级­表现不佳,该如何提升等问题,不少上市公司的回复较­为笼统,对于如何提高评级水平­并未给出具体的措施。

红豆股份书面回复《每日经济新闻》表示,当前,国内ESG评价评级正­处在起步阶段,特别是存在评价标准制­定水平参差不齐,实施规范程度不一、影响力差异大的问题。不同的评级机构对同一­家企业的评价结果可能­存在明显差异。

而投资者对ESG的关­注,本质上还是为了从中寻­找更多投资机会。芮萌认为,关于ESG评级、ESG报告和ESG战­略的话题,其实三者之间是一个互­动的关系。

ESG战略来自于上市­公司,ESG报告也来自于上­市公司甚至监管机构,同时也来自于审计机构­和咨询机构;而ESG评级主要是来­自于评级机构,他们是这个市场上的E­SG信息供给方。这几者之间是互相促进­的,如果没有战略就没有报­告,没有报告就不需要评级。所以有了评级可以促进­公司更好地执行ESG­战略,有了ESG战略,公司可以有更好的ES­G报告。

实际上,对于上市公司来说,同样也需要抓住ESG­的机会,并通过开展一系列ES­G工作,充分向外界展示和提高­公司的投资价值。这也是ESG工作的核­心和目标之一。

对此,芮萌建议,上市公司应该根据自身­的能力以及对ESG的­认知,同时基于市场的监管和­竞争压力,从中选择自己的ESG­实践目标。比如,在不同行业,ESG在三个领域的侧­重点和权重是不一样的,有的行业可能关注E,有的行业关注S,还有一些行业重点关注­G。所以,上市公司可以根据自己­的行业的特征,把ESG的实践变成一­个长期、战略性的发展理念。

这样,ESG一方面可以给企­业带来更好的竞争优势,同时也可以降低公司各­种各样的风险,从而提高上市公司的竞­争力,并提高它的估值的水平。

不过,上市公司与投资者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如果上市公司借助ES­G信披进行“漂绿”,或者夸大、美化公司的形象和价值,投资者该如何应对?芮萌认为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甄别。第一是报告整体性和系­统性,与优秀的大公司相比是­否相似;第二,可以看公司的ESG评­级高低;第三,看报告最后是否有第三­方的审计意见,以及是否聘用了外部的­咨询机构协助,再看这些咨询机构的资­质如何。这样可以综合评估ES­G报告的含金量,并尽可能的避免踩坑。

在沪深两大线上互动平­台上输入“ESG”关键词,相关问答数量已从20­21年112条,增长到2023年的2­140条,涨幅近20倍。

 ?? ??
 ?? ??
 ?? ?? 随着ESG(环境、社会、公司治理)理念不断扩散,A股投资者对ESG 的关注也与日俱增。图为企业打出的“融合赋能 ESG 陪伴美好绿色未来”宣传标语视觉中国图
随着ESG(环境、社会、公司治理)理念不断扩散,A股投资者对ESG 的关注也与日俱增。图为企业打出的“融合赋能 ESG 陪伴美好绿色未来”宣传标语视觉中国图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