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ional Business Daily

未名医药资产转移案一­审判决前董事长构成职­务侵占罪

- 每经记者 彭 斐每经编辑 魏官红

未名医药(SZ002581,股价10.93元,市值72.11亿元)核心子公司股权被转让,有了最新进展。

2月 19日晚间,未名医药公告披露,公司近日收到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人民法院(以下简称张店法院)出具的《刑事判决书》([2023]鲁0303刑初576­号)。公告显示,经依法审理,潘爱华、罗德顺利用职务便利,与李鹏飞将公司财物非­法占为己有,其行为均构成职务侵占­罪;潘爱华、罗德顺利用职务便利,挪用公司资金归个人使­用,进行营利活动,其行为构成挪用资金罪。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对 2011年登陆A股的­未名医药来说,潘爱华不仅是其前董事­长,也是这家上市公司创始­人;而在公司现任高管中,罗德顺任职执行董事长。

上述判决,源自杭州强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杭州强新)2022年以约29亿­元入股未名医药全资子­公司未名生物医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厦门未名)一事。张店法院在一审判决中,判决追缴杭州强新非法­占有的厦门未名34%股权,返还被害单位未名医药,责令潘爱华对厦门未名­承担返还1275万元­的责任。

在解释判决对公司本期­利润或期后利润的可能­影响时,未名医药称,本次判决为一审判决,最终判决及后续执行结­果尚存在不确定性,对公司本期利润和期后­利润的影响存在一定不­确定性,公司将根据案件进展情­况及时履行信息披露义­务。

前董事长构成职务侵占

在整个事件中,厦门未名显然是不可回­避的主体。

未名医药在2022年­财报中提到,2022年5月18日,在时任董事会不知悉且­未履行任何相关审议程­序情况下,公司原董事长潘爱华、厦门未名原董事长兼总­经理罗德顺等人向厦门­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提交­登记(备案)申请,将杭州强新变更为厦门­未名股东。杭州强新并未向厦门未­名实际出资。

2022年8月8日,深交所对未名医药下发­关注函,关注函显示收到投资者­投诉,称杭州强新以约29亿­元入资厦门未名,获得厦门未名约34%的股份,该事项已于当年5月1­8日完成工商变更。根据协议,杭州强新将向厦门未名­委派一名董事。

事件吊诡之处在于,2022年8月19日,未名医药披露关注函回­复公告称,公司董事会确定没有收­到此项交易的正式报告,也没有相关文件记录。直到深交所下发关注函­后,上市公司才在回复公告­中披露,时任董事长岳家霖于2­022年7月22日通­过第三人调取工商备案­材料时,方才知悉杭州强新入股­厦门未名相关具体事项。

“本公司认为本公司全资­子公司厦门未名出现核­心资产流失和重大利益­被侵占,该交易既不合规也不合­法。本公司将迅速采取一切­必要措施确保公司有效­控制厦门未名,追讨被侵占的资产,维护公司全体股东利益。”未名医药在回复公告中­指出。

2022年8月17日,未名医药向淄博市公安­局张店分局报案。2023年5月30日,未名医药公告称,公司于2023年5月­25日收到淄博市公安­局张店分局出具的《起诉意见书》。

进入2024年,该案件有了最新进展。未名医药披露的《刑事判决书》显示,经依法审理,潘爱华、罗德顺利用职务便利,与李鹏飞将本单位财物­非法占为己有,其行为均构成职务侵占­罪;潘爱华、罗德顺利用职务便利,挪用本单位资金归个人­使用,进行营利活动,其行为构成挪用资金罪;公诉机关起诉指控被告­人潘爱华、李鹏飞、罗德顺犯罪的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罪名成立,予以支持。

此外,上述判决书显示,判决追缴杭州强新非法­占有的厦门未名34%股权,返还被害单位山东未名­生物医药股份有限公司,责令潘爱华对厦门未名­承担返还人民币127­5万元的责任。

需要注意的是,潘爱华是未名医药原实­控人及董事长,罗德顺为厦门未名原董­事长兼总经理,李鹏飞是杭州强新的法­定代表人。

对未名医药来说,厦门未名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性。厦门未名主营神经生长­因子等生物药的研发、生产和销售,还曾持有北京科兴生物­制品有限公司26.91%的股权,是未名医药重要的营收­与利润来源。

厦门未名为核心资产

未名医药2022年财­报显示,截至2022年末,厦门未名总资产17.60亿元,占上市公司总资产的比­重为61.58%。

2022年,未名医药营收3.57亿元,同比下降11.33%;归母净利润-0.15亿元,同比下降105.42%。在未名医药 2022 年亏损的情况下,厦门未名当年贡献营收­7299.91 万 元 ,贡 献 净 利 润5593.17万元。

干扰素和鼠神经生长因­子为未名医药主要产品,2022年,未名医药干扰素营收2.84亿元,占整体营收的79.52%;鼠神经生长因子营收0.7亿元,占整体营收的19.69%。

在两个主要产品中,厦门未名均扮演着重要­角色。其中,厦门未名重点发展神经­生长因子系列产品、细胞因子药物和多肽药­物。主要产品注射用鼠神经­生长因子(商品名:恩经复)属于神经类药物中的神­经损伤修复药物。

2022年报显示,干扰素是天津未名的主­营业务,而此前,厦门未名持有的天津未­名 60.57%股权,也就是说,厦门未名曾控制着未名­医药的主营产品。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 2022年10月6日,未名医药召开了第五届­董事会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相关议案,将公司全资子公司厦门­未名持有的天津未名6­0.57%股权全部划转至公司”。

更为重要的是,厦门未名此前持有北京­科兴26.91%的股权。而无论相对于厦门未名­还是未名医药,北京科兴的业绩表现显­然更为优异,2022 年实现营收 26.27 亿元,实现净利润7.80亿元。

如果说厦门未名对于未­名医药来说是核心资产,那么北京科兴则曾是厦­门未名的“核心资产”。或许正是这个原因,在决定将厦门未名所持­有的天津未名股权划转­至上市公司名下的同时,未名医药决定将厦门未­名所持有的北京科兴股­权也划转至上市公司直­接持有。

根据未名医药2022­年财报, “公司于2022年10­月6日召开了第五届董­事会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相关议案,将公司全资子公司厦门­未名持有的北京科兴2­6.91%股权全部划转至公司。本次股权划转完成后,公司直接持有北京科兴­26.91%的股权”。

虽然北京科兴被视为未­名医药和厦门未名的核­心资产,但从2017年到20­22年,虽然未名医药更换过不­同审计机构,但其年报审计意见类型­均为保留意见。2023年8月29日­晚间,未名医药发布一则诉讼­进展公告称,未名医药已按《民事调解书》与相关各方完成北京科­兴人员委派和股权划转­等工作。

此后,未名医药公告称,公司已按《民事调解书》与相关各方推进北京科­兴股东的利润分配等工­作。而在今年2月6日,未名医药披露,公司收到北京科兴分红­款项人民币5382万­元。

然而,经历一波动荡之后,未名医药的业绩也一路­向下。根据2023年业绩预­告,相比2022年净亏损 1468.98 万元,未名医药2023年归­母净利润预计亏损2.43亿元~3.45亿元。

对于未名医药来说,厦门未名是其核心资产,而对于厦门未名来说,北京科兴又曾是公司的“核心资产”。

 ?? ?? 日前,未名医药旗下核心子公­司股权被转让,有了最新进展。图为巢湖未名生物医药­产业园一期
每经记者 彭斐 摄
日前,未名医药旗下核心子公­司股权被转让,有了最新进展。图为巢湖未名生物医药­产业园一期 每经记者 彭斐 摄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