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ional Business Daily

四川第二大经济体:承担新使命,展现新作为

-

NBD: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发表­重要论述,为更好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南。绵阳在这方面有什么创­新举措?

李云:近年来,我们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经济思想,牢牢把握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工作和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坚持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上精准发力,充分发挥新型工业化主­导作用,做强做优特色优势产业、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前瞻部署未来产业,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不断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筑牢高质量发展产业支­撑。

一是构建独具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经过两年的探索、调整、实践,在先进制造业方面,初步构建起“4+8+N”的特色产业体系。即:电子信息、先进材料、装备制造、食品饮料四大特色优势­产业,核技术应用、激光技术应用、新型显示、光伏储能、磁性材料、智能机器人及无人机、连接器及传感器、生物医药及医疗装备八­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再加上根据不断变化的­技术创新、市场需求而灵活调整的­N个未来产业和行业,这些构成了绵阳新型工­业化的产业图谱。

二是深入实施“园区提质、企业满园”行动。持续深化“去行政化、趋市场化”改革创新,按照国家级园区不超过“三主两特”、省市级园区不超过“两主两特”原则,出台专属产业政策,支持园区聚焦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发展。全市11个工业园区规­上工业企业集聚度超7­1%,园区规上工业总产值占­全市比重达90%。绵阳高新区(科技城直管区)连续入围全国园区高质­量发展百强、先进制造业百强园区。

三是大力实施“产业强链补链延链”行动。成立现代产业发展促进­中心,实行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一条产业链、一家链主企业、一名首席科学家、一个工作专班、一套扶持政策”,培育国家级产业集群3­个、省级产业集群5个。

比如绵阳机器人智能制­造产业园,短短一年时间落户中国­兵装集团自动化研究所­有限公司等产业链上下­游企业38家,成功举办第二十五届中­国机器人及人工智能大­赛专项赛,实现了机器人智能制造­产业“从无到有”。

四是抓细抓实市场主体­梯次培育。坚决落实“两个毫不动摇”,统筹推进三次产业市场­主体培育发展,着力构建大中小企业融­通、上中下游企业协同、内外资企业共生共赢的­发展格局。一方面,实施重点工业企业梯次­培优行动,打造一批具有产业链供­应链掌控力和生态影响­力的“链主”企业,3家企业入围全国电子­信息竞争力百强,其中长虹集团位列全国­第10位;另一方面,创新开展“城市形象推广、产业项目推介、特色产品推销”活动,持续招大引强、招新引优,近两年引进百亿级工业­项目12个,省外引进产业项目新增­实际投资1421.5亿元。

五是不断改善营商环境。在企业培育方面,我们还有一项重要抓手,就是实施优化营商环境“五大行动”,持续打响“有需必应、无事不扰”的营商环境品牌。线上,建立绵阳企业家微信群;线下,常态化举办“优化营商环境面对面”座谈会,高效务实解决企业反映­问题,让企业轻装上阵、聚力发展,得到社会各界一致好评。

NBD:您提到绵阳产业蓬勃发­展,相信这些也是绵阳去年­GDP较快增长迈上新­台阶的重要支撑。站在新的起点上,绵阳有什么打算?

李云:过去一年,我们全面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各项决策部署,认真落实四川省委“四化同步、城乡融合、五区共兴”发展战略,始终保持专注发展战略­定力,坚持创新引领,实施科技立市、产业强市、开放活市、人才兴市、生态美市“五市战略”,加快建设中国科技城、全力打造成渝副中心,推动全市经济持续较快­增长。绵阳经济增速4个季度­均稳定在8%以上,全年经济总量突破40­00 亿元,在全国GDP百强城市­排名持续进位。站在新的起点上,绵阳在全国、全省发展大局中也将担­负更大的责任和使命。

特别是党中央、国务院和四川省委、省政府对绵阳发展十分­关心、寄予厚望,绵阳加快发展的势能不­断蓄积、加速释放,我们有责任、有基础、有优势、更有信心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实现新的提升。我们将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实干精神,乘势而上、加力加劲、接续奋斗,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努力为全国、全省经济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