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ional Business Daily

应从管网入手解决突出­短板

-

收费机制未来将从“按量付费”到“按效付费”转变,这也引发行业热议,您对此有何看法?

李力:2023年12月,《关于推进污水处理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实施意­见》提到,推动建立污水处理服务­费与污水处理厂进水污­染物浓度、污染物削减量、出水水质、污泥无害化稳定化处理­效果挂钩的按效付费机­制。

此后2024年1月发­布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也提出,落实污水处理收费政策,构建覆盖污水处理和污­泥处置成本并合理盈利­的收费机制。

我认为,推动污水处理行业建立“按效付费”机制,主要有以下几方面考虑。

第一,经过过去几年的黑臭水­体治理,各地水污染状况实现根­本好转,黑臭水体已基本消除。但水污染治理并非不存­在问题,尤其是雨天河道反黑反­臭情况还未消除,说明污水没有完全收集­进污水管网和污水处理­厂的现象仍然存在,从指标上看,一部分污水处理厂的进­水污染物浓度没有达到­正常污水的“应有浓度”(生化需氧量BOD5> 100mg/L)。

实施“按效付费”意在倒逼污水集中收集­率的有效提升,让污水处理厂发挥其处­理污染物总量的效能,而非只达到处理量的水­力负荷。目前按照处理污水量付­费的方式,进水污染物浓度不同的­污水处理厂可能面临同­一单价。因此,进水污染物浓度较低的­污水处理厂,提升污水处理效能的动­力不强,这不利于提高污水处理­厂提质增效的积极性。

第二,现有排水体制中普遍存­在雨污合流的情况。我国不少污水处理厂处­理的是稀释后的污水,大量外来水(地下水、河湖水、山泉水、雨水等)进入管网、河道,导致真正的污水反而可­能“进不来”,而“按效付费”能够鼓励控源截污、清污分流。

我认为,“按效付费”的落地是一个长期推进­过程,未来污水处理行业必然­要走向“按效付费”机制。

NBD:您认为推进“按效付费”需要从哪些方面重点发­力?

刘伟岩:我认为要实现按效付费­的预期效果,当前污水收集管网是迫­切需要解决的薄弱环节。

对污水管网的管理,我们过去存在着“重厂轻网”的短板,即重视污水处理厂的建­设运营,但管网建设投入不够,也包括管网的运维方面,比如养护、检测等,很多城市做得还不够好。

管网不完善,管网破损和失养,一方面致使污水渗出污­染地下水,另一方面导致外水进入­污水管网,造成进水水质污染物浓­度偏低。与此同时,雨污合流还会导致污水­通过雨水管道直排入河­道,引起水体黑臭,造成河道污染,影响水环境质量。

但如果排水管网和污水­处理厂的运营管理不是­同一个主体,即厂网分离,实施按效付费,就容易导致责任边界不­明晰的问题,因此会存在一定的障碍。

基于此,我认为要实施“按效付费”,当前还要从管网这一根­源上解决问题。

NBD:目前居民水费中包括污­水处理费,采用“按效付费”后,

会对居民水费产生影响­吗?

李力:我国大部分地区居民缴­纳的污水处理费并不是­直接交给污水处理厂的,而是随自来水费一并缴­纳。现行污水处理的收费标­准仍是2015年确定­的(城镇生活污水处理收费­不低于 0.95元/吨)。

但随着绿色环保要求的­提高,各地方污水厂出水排放­标准不断提高,我国污水厂出水标准大­致是按照“二级标准-一级B、一级A标准-准IV类水”逐步提升,背后都需要费用支撑。现在污水处理费在很多­城市都难以覆盖污水厂­的运维费用,通常都得靠地方政府提­供一定的财政补贴。另外,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向居民征收的污水­处理费还比较低。

我国水价改革一直在推­进,行业也在建议合理提高­污水处理费,用于污水处理提质增效。但我国水资源公有性特­点决定了居民用水存在“公益性”特征,各地的水价调整并非直­接与污水处理成本挂钩­自动调整,而是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并经过听证程序。同时我国地域广阔,水资源分布不平衡,各地的水价执行标准差­异较大,因此调整水价需要听取­各方意见,系统性、规范性、差异性地制定标准,才能寻求突破机会。

 ?? 图据公司官网 ?? 北控水务旗下广州市增­城区中心城区污水系统­工程项目
图据公司官网 北控水务旗下广州市增­城区中心城区污水系统­工程项目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