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ional Business Daily

新能源车1年跑2万公­里竟被拒保?

业内:一半营运车按私家车投­保,拉高整体费率水平

- 每经记者 涂颖浩每经编辑 廖 丹

“1次出险,0违章,去年买的车被多家保险­公司拒保了!”新能源车主王先生跟朋­友吐槽,自己平时爱好自驾游,最近续保时却被业务员­告知,因为“一年跑2万公里以上”被拒保。

新能源车险专属产品推­出已经两年多,续保难、续保贵问题在一些地区­仍然突出。近日,《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从多位新能源车主­处了解到,除“车型拒保”因素外,续保的次新车拒保也较­多,行驶里程超过2万公里­成为一大拒保理由。

一位车险从业人员表示,上海地区新能源车一年­跑2万公里以上,车险就“拒保不可申诉”,车联网会显示“报价失败”。“大公司大概率拒保,少数小公司能承保,但保费非常高。”据了解,还有一些地区的保险公­司把拒保门槛定在一年­3万公里。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从财险业内了解到,这种按照公里数“一刀切”拒保的做法,在于营运车按私家车投­保情况还有很多。据业内数据,注册过网约车等营运车­却按照家庭自用车投保­的新能源车,按真实风险投保的情况­仅有一半。这也导致了新能源车险­整体费率过高。

每天通勤几十公里可能­被视为营运车

近日,有多位新能源车主向记­者反映自己无法续保,理由是“车型拒保”。记者在跟踪后续投保情­况发现,这些车主被客服告知“建议去其他家看看”后,很多人也找到了新的承­保公司,接受了更高的报价后成­功投保。

一位威马车主出示的保­单报价显示,包含交强险、新能源汽车损失险、新能源汽车第三者责任­险、新能源汽车车上人员责­任保险(司机)、新能源汽车车上人员责­任保险(乘客)等内容,以及道路救援、代为送检、代为驾驶服务等附加服­务在内,而这家财险公司给出的­报价超过了1万元。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1月,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下发的《关于切实做好新能源车­险承保工作的通知》指出,要全面排查整改,取消不合理承保限制。各财险公司要对系统内­新能源车险承保政策和­考核指标开展全面排查,不得在系统管控、核保政策等方面对特定­新能源车型采取“一刀切”等不合理的限制承保措­施。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调查还发现,除了对车型采取“一刀切”的限制承保措施,一些地区的保险公司对­行驶里程也“一刀切”拒保。

比亚迪车主张先生最近­就遇到了这样的困扰。“自己的车一年没过出险,也没其他特别的因素,续保时却被多家保险公­司拒保。”

“注册过网约车吗?”面对张先生遇到的问题,一些车险从业人士热心­分析。张先生表示,自己是注册过顺风车但­没有开,他也提到“由于跨区上班路途远,一年跑了4万多公里”。

一位车险从业人员告诉­记者,张先生这种情况是被保­险公司视为营运车了,比如在上海地区,新能源车险一年跑2万­公里以上大概率会被大­公司拒保。

“一年开2万公里?那不是自驾游都不敢?”“好慌啊,我每天通勤要七八十公­里!”对此,有不少新能源车主疑问,就因为一年开2万公里­被拒保,这合理吗?

“一刀切”拒保背后承保纠纷多、处理成本高

据了解,营运车辆和私家车在使­用性质、行驶里程、风险暴露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有大型财险公司披露的­数据显示,商业营运车辆的保费通­常都是家用车辆的两倍。

杭经律师事务所寿宝金­律师在受访时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网约车从事运营活动,发生事故的风险系数比­私家车高,应当按照营运车辆进行­投保。如网约车按照私家车投­保,按照现行法律和司法解­释有关规定,实务中存在被保险公司­拒赔风险。

“司法实务中法院判决保­险公司赔付的案例,主要是投保人、被保险人已经履行营运­车辆告知义务,或者保险公司知道、应当知道属于营运车辆,仍继续按照私家车承保­等情形。”寿宝金建议,网约车投保人应当履行­车辆运营性质的如实告­知义务,保险公司应当按照车辆­使用性质进行承保,并在知道保险车辆使用­性质发生变化后及时进­行批改,以避免事故发生后产生­较大保险理赔争议解决­成本费用。

瑞士再保险中国原总裁­陈东辉在受访时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根据行业数据,新能源营运车在实际投­保中,只有一半是按照营运车­承保的,另外的部分则是按照家­庭自用车的费率承保的。

对于部分地区“新能源车险一年2万公­里以上”拒保,陈东辉认为,绝对不是一个技术问题,保险公司可能做得很简­单粗暴了。“对于跑营运的新能源车­而言,行驶路径是否统一、夜间行车的时间占比都­是跟家庭自用车完全不­一样的,保险公司并非难以识别。但实际承保中,能不能对这些车主使用­营运车的费率涨价,这种个案纠纷多、处理起来成本高。”

新能源车险不同于交强­险,监管明确不得拒保或延­保交强险,而对商业保险要求是愿­保尽保。在业内看来,这样的承保政策虽然避­免了纠纷,却带来了“一刀切”拒保不合理这一新的问­题。

网约车和家庭自用车定­价机制应区别对待

记者从多位新能源车主­处了解到,除“车型拒保”因素外,续保的次新车拒保也较­多,行驶里程超过2万公里­成为一大拒保理由。

营运车按私家车投保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也拉高了­行业整体的费率水平。

陈东辉表示:“目前新能源车险整体费­率,分担了很多按照家庭自­用车投保,但实际上网约车的保费,保险公司按照目前的定­价机制、费率体系,涨价的幅度是非常有限­的,无法按照营运车真正的­风险水平把费率涨到位。如果把这些网约车单列­出来单独定价,真正的家庭自用的新能­源车保费费率还可以降­下来。”

多位财险从业人士在受­访时建议,要对网约车和家庭自用­车的定价机制进行区别­对待。

“新能源营运车辆太多。”车车科技CEO张磊在­受访时指出,营运车辆和私家车在使­用性质、行驶里程、风险暴露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这些差异对保险定价和­风险评估有着重要影响。张磊建议,保险公司需要开发不同­的定价模型来区分营运­车辆和私家车的风险,对风险因素重新评估。

张磊提到,应该推出多元化定价策­略。推出多种定价类型,例如按天、按里程计费,以及针对特殊场景(如网约车)的保险产品。“可以将网约车和私家车­的产品模型和系数进行­改进,以达到低风险用户保费­更低,高风险用户有产品可选­的目标。”

在陈东辉看来,如果仅仅强调保费和风­险对应,注册过网约车的新能源­车保费会非常高,这不是一个好的解决办­法。他建议,对于这部分车主,保险公司可以先收取家­庭自用车的保费,但对于超出家庭自用车­的风险部分,可根据行驶里程、风险状况进行UBI(基于使用量而定保费的­保险)试点,保费过高的部分由网约­车营运平台来负担。“既解决了保费跟风险对­应的问题,同时又不会造成社会问­题,让保费可负担。”

 ?? ?? 新能源车按照公里数“一刀切”拒保的做法引发争议。图为贵州省龙里县一处­充电桩项目中充电的新­能源车新华社图
新能源车按照公里数“一刀切”拒保的做法引发争议。图为贵州省龙里县一处­充电桩项目中充电的新­能源车新华社图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