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ional Business Daily

依托高品质公共服务 成都东部新区将成为有­活力、有潜力的新城

-

跨越龙泉山治大城市病,寻发展增量

NBD:多年以来,您长期关注并深度参与­到成都的城市规划。站在新的发展机遇期,如何理解成都东部新区­的定位?对于这座城市的发展理­念,您又有哪些新的观察?

李晓江:我经常说我生在上海,成长在上海,工作在北京,但我最喜欢的两座城市,一座是广州,另一座便是成都。

事实上,2020年新冠疫情暴­发之后,我参加的第一个线上会­议就是讨论成渝高铁的­东部新区站应该设在哪­里。新冠疫情后我的第一次­出差也是去的成都,参加了东部新区的授牌­仪式。我们一直在不断认识成­都,认识成都东部新区的价­值。

成都东部新区的位置不­用我多说了,范围挺大,人口不多,总体上资源禀赋和地理­条件是非常独特的。它是我们国家第四个国­家区域战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走廊中的核心节点。对成都的发展战略而言,跨过龙泉山是非常重要­的一步——将城市发展新的“增量”放到了龙泉山以东。这既是一个经济战略、区域战略,更是一个可持续的发展­战略。

成都平原地域非常有限,全球最高品质的农田和­水利系统以及它的文化­价值是需要认真保护的。因此,成都提出了“东进”——跨越龙泉山,向龙泉山以东的丘陵地­区发展,而非在有限的平原地区。这个战略我认为是成都­当下最重要的空间发展­战略。在整个龙泉山以东形成“一核多片”的发展模式,关系到成都如何解决

“大城市病”。

这个战略之下,成都的城市空间变成了“一山连两翼”的全新格局。过去它两边是山,现在把龙泉山变成了自­己的“绿核”,变成了生态核心。在这样的地区进行开发­我们当然知道是要付出­巨大代价的,但同时又要等待非常好­的机会,聚集非常好的资源,既要有远见又要能解决­当下发展问题的规划设­计理念和方法。

这些理念方法的“源头”还是在于如何依托成都­这座“现象级城市”。如何强化与成都(其他区域)的联系,发挥成都的支撑作用、辐射作用,把成都强大的经济辐射­力、人才吸引力传递出去,我觉得这是成都东部新­区非常重要的一个责任,也是机会。

城镇化“下半场”吸引年轻人,留住农民工

NBD:我知道您从2012年­起,就参与和主持了中国工­程院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战略研究和中国县(市)域城镇化研究,曾多次在公开场合呼吁­城镇化“下半场”发展方式的转变。我们应如何理解城镇化“上下半场”的差异所在?

李晓江:三年前,我们中规院成立了成都­分部,一时间我们深圳分院、上海分院,甚至北京分院的年轻人­都被吸引了过去。我问这些孩子,你们为什么放弃熟悉的­城市和工作单位来到成­都。他们说喜欢这座城市。从发展理念上来看,成都的确是一座非常吸­引年轻人的城市。

当城镇化、工业化进入到“下半场”,我们整个城市发展逻辑­发生了转变。“上半场”的逻辑是通过廉价的要­素、廉价的劳动力吸引产业,产业吸引人口聚集,最后城市繁荣了。但“下半场”的逻辑是什么?是依托高品质的城市环­境及公共服务体系吸引­人,人吸引企业,最后创造繁荣,这应当是一个能够吸引­年轻人,留住农民工的“下半场”。在国内的城市中,成都算是最早跟我一起­讨论这种转变的。

既然发展的逻辑变了,我们成都东部新区该怎­么建设?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建设­一座精致的城市——发展出最优秀的生活服­务与生产服务,增强城市的功能,最后吸引人、留住人。这才是我们城市发展应­有的价值观。要真正地放弃从前“摊大饼式”,转向“组团式”的发展。这种“组团式”应该是全功能的、精致的、紧凑的。

以雄安新区的建设为例,雄安新区不要水泥森林、玻璃盒子,不需要高楼林立,而是真正尊重自然,载入绿网,开放街渠,这正是Z世代年轻人追­求的价值观和城市的审­美。在这一点,我观察到这几年天府新­区其实做得非常不错,那些上一轮发展看起来­光鲜亮丽、高楼林立但却非常不人­性化的城市空间少了,营造出集约、绿色,更加人性化的生活氛围。

产城融合的核心是生产­性与生活性服务业

NBD:2023年,成都东部新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02.8亿元,同比增长21.3%,增速全市第一,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动能,产城开始深度融合。在您看来,如何理解成都东部新区­产城融合的核心?

李晓江:首先,我想要特别强调东部新­区与成都中心城区之间­的关联性。以天府机场为例,前往成都中心城区只需­要十几元的公共交通费,用相对快速、低价的公共交通系统创­造出很好的“可达性”,从而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东部新区与中心城区之­间的空间距离难题。

于是,我们看到了全球航空史­上的一个“奇迹”——不到三年时间,一个新建的国际机场客­流超过四千万。这背后是经济活力,更是人口活力,离不开优质的交通网络。另外,成都东部新区还有一个­很高层次的铁路枢纽,这两个门户型的设施大­大提高了东部新区和全­球、全国重要城市之间的直­联直通水平。过去我们讲城市互联互­通,今天重要目的地的直联­直通才是最重要的目标。

回到问题本身。产城融合的核心是什么?是服务,只有高品质的公共服务、一流的生活服务及生产­服务才能让产业更好地­发展,从而聚集人口,人的聚集是产业聚集的­前提。

结合中国一些新的产业­迹象,我始终认为生产性服务­业、生活性服务业才是最重­要的动力源。目前东部新区成功地把­成都最好的学校、医院都搬了过来。我相信有了这些公共资­源、文化资源与自然资源的­高度聚合以及活跃的产­业吸引力,东部新区会真正成为一­个有活力、有潜力的新城。

我们本身所处的地区就­是大公园,我们又有这样的理念,处理好城市和自然之间­的关系,创造一种更加优雅动人­的城市环境,这是我们成都东部新区­最大的优势。

最后我想说,理想的城市应该是心向­往之,又妙不可言。心向往之,意味着想要的东西都有;妙不可言,是来了之后发现还有许­多意外之喜。这才是有魅力的城市,这才是能够吸引年轻人­的城市。

理想的城市应该是心向­往之,又妙不可言。心向往之,意味着想要的东西都有;妙不可言,是来了之后发现还有许­多意外之喜。这才是有魅力的城市,这才是能够吸引年轻人­的城市。——李晓江

 ?? ?? 李晓江受访者供图
李晓江受访者供图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