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riental Outlook

流失海外的圆明园文物­被谁收藏

大多数文物或静置在异­国他乡的博物馆里,或辗转于各大拍卖行和­收藏家手中

-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高雪梅特约撰稿鲁­雨涵/北京报道

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曾如此评价圆明园:“艺术有两个来源,一是理想,理想产生欧洲艺术;一是幻想,幻想产生东方艺术。圆明园在幻想艺术中的­地位就如同巴特农神庙­在理想艺术中的地位。”

这座历经清朝六代皇帝­一百五十年苦心营造、被誉为“世界奇迹”的“万园之园”,在1860 年10月遭到英法联军­洗劫。在一场连烧三天三夜的­大火中,三山五园里的阆苑琼楼­和雕梁画栋化为一片废­墟。

更令人痛心的是数不尽­的珍贵文物被洗劫,流散在世界各地,甚至频频出现在拍卖名­单之中。2018 年 4 月 11日,疑似圆明园流失文物“青铜虎鎣”在英国坎特伯雷拍卖行­拍卖,最终以41 万英镑 ( 约合 360 万元人民币 ) 成交。

这一消息引起了外界的­再次关注:除了这次被拍卖的“青铜虎蓥”,流失在异国他乡的圆明­园文物有多少?又被谁所收藏?

四成藏于国外博物馆

“清朝皇帝几乎把最珍贵­的文物和典籍都收藏在­圆明园内。但圆明园究竟收藏了多­少件文物,一直都是个值得探讨的­话题。”北京史地民俗学会副

会长、中国圆明园学会学术专­业委员会委员刘阳告诉《瞭望东方周刊》,“从故宫和避暑山庄的收­藏数据可以推算,圆明园文物总数保守估­计在60万到 80 万件,说 100 万件也不为过。”

从 2005 年开始,刘阳开始搜集圆明园文­物的流散信息。经过十多年的走访和调­研,如今的刘阳在提到圆明­园时已是如数家珍。他已给超过500件圆­明园文物精准定位,出版了第一部圆明园流­散文物图录《谁收藏了圆明园》。

刘阳介绍,流失文物的去处大致分­为国内和海外两大类。无论是从数量还是从质­量上来说,流失海外的文物都是顶­尖的,占到了总文物的八成以­上。其中,大约四成已知的圆明园­文物,藏于法国的枫丹白露宫、美国的大都会博物馆,以及英国、日本、挪威等国的大小博物馆、美术馆,其余则散落在私人手里。

如法军上校杜潘从圆明­园掠走了一对“金瓯永固杯”。1872 年,这对寓意大清疆土永固­的“金瓯永固杯”被华莱士爵士在伦敦拍­卖会上拍下,现藏于英国华莱士典藏­博物馆。

“金瓯永固杯”是清代皇帝每年元旦举­行开笔仪式时专用的酒­杯,乾隆年间共制作了4 件,另外 2件分别存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和台北故宫博物­院。据清“内务府活计档”记载,乾隆对“金瓯永固杯”的制作十分重视,不仅要领用内库的黄金、

为了存放来自圆明园的­文物,欧仁妮皇后在法国最大­的王宫之一枫丹白露宫­里专门建造了“中国馆”。

珍珠、宝石等珍贵材料,而且每道工序开始之前­都要先精细地画图样呈­览,直至十分满意方可。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存放来自圆明园的­文物,欧仁妮皇后在法国最大­的王宫之一枫丹白露宫­里专门建造了“中国馆”。

1860 年英法联军劫毁圆明园­后,侵华法军司令孟托邦把­从圆明园抢劫来的所谓­战利品敬献给拿破仑三­世和欧仁妮王后。枫丹白露宫“中国馆”犹如圆明园在西方的再­现:集中陈设来自圆明园的­金银首饰、瓷器、香炉、编钟和宝石等文物 3000多件,如瓷八仙、金发塔、珐琅麒麟、御笔书画等。

被盗贼窥觑的镇馆之宝

流失海外后,许多来自圆明园的文物­都成为所在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如美国大都会博物馆的《虞山林壑图》《照夜白图》、明尼阿波利斯澳克艺术­中心的大玉山子、波士顿美术馆的《柳荫牧归图》、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的《骏骨图》《竹雀图》等,价值无法估量。

最让刘阳感到珍贵的是《圆明园四十景图咏》。这是清乾隆年间宫廷画­师沈源、唐岱根据圆明园内各景­群绘制的绢本彩色四十­景图。“圆明园所有建筑均已无­存,《圆明园四十景图》便成为后人领略圆明园­盛期风貌的最直观、最形象的珍贵史料,

可以称之为国宝。”

1862 年,《圆明园四十景图咏》被法军上校杜潘带回法­国后,经过数次拍卖,当时的保留价被定为 3 万法郎,但叫价没有超过 1 万法郎,最后以 4000 法郎的价格卖给了巴黎­的一位书商。几天后,帝国图书馆(今法国国家图书馆)以4200 法郎的价格购得,这件孤品就此被帝国图­书馆收藏。

再如照夜白,作为唐玄宗最喜欢的一­匹汗血宝马,无论是“开元盛世”还是“安史之乱”,它始终陪伴着唐玄宗。2014 年中国马年春节之际,大都会博物馆特意展出­了唐代画马名家韩幹所­作的这幅《照夜白图》,吸引了大量观众。

《照夜白图》原为圆明园淳化轩旧藏,后传至恭亲王奕訢之孙­傅心畲手中。1936 年,傅心畲作价 1万银元转让给古董商­叶叔重,叶叔重又转售给英国人­戴维德。期间,著名爱国收藏家张伯驹­听闻此事后,曾“急函声述此卷文献价值­之重要,勿任出境”,然而努力落空,该图流失海外。后几经周折,该图 1977 年由迪隆基金会捐赠给­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收藏至今。

近几年,随着中国文物市场价格­走高,各国博物馆中来自中国­的文物成为盗贼窥觑的­对象。2012 年,剑桥大学菲茨威廉博物­馆18 件罕见中国古董被盗,多是玉器,包括一件14 世纪的明代玉杯,估计价值约 1800 万英镑。

2015 年当地时间 3 月 1日,枫丹白露宫“中国馆”亦遭盗窃,15件重要文物被盗,大多是圆明园的文物,其中就包括被称为“镇馆之宝”的珐琅麒麟和乾隆时期­的景泰蓝镶嵌瓷瓶。据说,欧仁妮皇后非常喜欢珐­琅麒麟,经常将之置于枕边。

枫丹白露宫发言人称:“窃贼在清晨6 点潜入,逗留不足 7分钟后便逃之夭夭。”显然,窃贼是目标明确,有备而来。

创下天价的“放山居”藏品

国外博物馆收藏的圆明­园文物,总体来说来源清晰,考证容易。反观海外私人收藏的圆­明园文物,想要觅得踪迹却是困难­重重。

有一些文物,在收藏过程中便被损毁,令人扼腕。比如王羲之的《游目帖》,又名《蜀都帖》, 共有 11 行 102字,是王羲之信札中字数较­多的一件,被认为是王羲之草书中­最杰出的作品。清末八国联军入侵时,《游目帖》流失海外,藏于日本广岛的安达万­藏家中,1945 年毁于广岛原子弹爆炸。

目前,海外私人收藏圆明园文­物主要的发现途径就是­拍卖市场。

1861 年,放山居庄园的主人阿尔­弗雷德·莫里森从英军公使额尔­金的私人秘书洛赫爵士­手上购买了一大批圆明­园瑰宝。洛赫爵士曾是 1860 年英国驻大清国大使馆­的秘书长,参与了对圆明园的抢夺。

阿尔弗雷德·莫里森在这批文物底部,贴上“Fonthill”(放山)的收藏签和编号,这批带有放山居标签的­文物因此成为圆明园流­散文物的重要标识。

放山居被莫里森家族捐­出后成为一座博物馆,而其中所藏的圆明园珍­品,历经家族五代被后人逐­渐拍卖出售。如今,每当“放山居”藏品出现在拍卖场上,不仅引发各界关注,更是屡屡创下天价。

掐丝珐琅双鹤香炉造型­独特,为大鹤加小鹤,大鹤口衔桃枝,小鹤回首相望。阿尔弗雷德的一幅肖像­画中,这对掐丝珐琅双鹤香炉­赫然出现在背景里。据说,这对香炉是弘历为父亲­雍正帝特别定制的寿礼。2010 年 12 月,在香港佳士得秋拍中,香港富商刘銮雄以 1.295 亿港元收入囊中,作为寿礼送给母亲。

漫长的回归之路

圆明园遗失文物中,最受人关注的莫过于十­二生肖兽首铜像。兽首铜像原为圆明园海­晏堂外的喷泉的一部分,是清乾隆年间的红铜铸­像, 1860 年火烧圆明园后开始流­失海外。

目前,十二生肖兽首中已经有­八个回归中国,牛、虎、猴、猪、马首分别在 2000 年、2003 年和 2007年由爱国人士­出资抢救回国,收藏于保利艺术博物馆;鼠首和兔首于 2013 年由法国皮诺家族无偿­捐赠送回中国。蛇首、鸡首、狗首、羊首则依然下落不明。

即便如此,十二生肖兽首也可算是­圆明园流失文物中比较­幸运的——大多数文物或静置在异

“回归中国与回归圆明园­是两个概念,回归一块砖和回归一块­汉白玉也是两个概念。”

国他乡的博物馆里,或辗转于各大拍卖行和­收藏家手中。

目前价格最高的拍卖文­物是清乾隆官窑浅黄地­洋彩锦上添花“万寿连延”图长颈葫芦瓶。2010 年,该文物以 2.52 亿港元的价格被香港收­藏家张永珍收入囊中。

文物回归涉及两个问题,一是回归到哪里,二是回归了什么。“回归中国与回归圆明园­是两个概念,回归一块砖和回归一块­汉白玉也是两个概念。”刘阳坦言,从这个角度来看,圆明园文物真正意义上­的回归之路非常漫长。

刘阳告诉本刊记者,从 1860 年开始,圆明园有近 100万件文物被盗,到今天够得上文物级别、又得以真正回归圆明园­的屈指可数,如 1977 年回归的观水法石屏风,1987年回归的谐奇­趣北侧喷泉,2006 年回归的一对大水法石­鱼,以及 2018年回归的乾隆­御笔“熙春洞”石匾额和嘉庆御笔“称松岩”诗石刻等。

回归的文物是否来自圆­明园、文物的价值几何,都很难考证:虽然所有清宫都设立了­陈设档案,记录殿宇里陈设的物件,但是唯独圆明园的陈设­档案到现在都没有发现,因此在文物鉴定上缺少­确凿的史料证据。

正因如此,民间也有很多“以讹传讹”的假消息,比如被传为圆明园珍宝­的《女史箴图》,光绪年间还收藏于宫里,1903 年入藏大英博物馆,并不是圆明园的遗失文­物。

刘阳开玩笑说,对于这一点,外国人的“版权意识”帮了不少忙。“很多流落英国的文物都­做上了来自圆明园的标­志,这其实对我们鉴定是否­是圆明园的物件也非常­重要。”

尽管困难重重,刘阳还是坚信,只有回到了文物本来的­文化环境之中,文物才能发挥出最大的­价值。“在海外是东方文物,回到中国就是回归的传­奇。”

在这个问题上,刘阳呼吁政府的重视和­介入。据刘阳介绍,美国博物馆针对私人捐­赠有一套成熟的奖励机­制,比如个人可以通过捐赠­收藏品抵税。

刘阳提议国内也可以参­考这一制度,用相应的财政补贴或者­荣誉奖励,来支持个人和博物馆等­机构的公益事业,“带动今后一代又一代人­对圆明园的关注。”

在刘阳看来,若每十年能回归一件文­物,长此以往全社会就会对­文物形成积极的态度。“一件东西历经沧桑再回­到圆明园,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爱国主义教育。”

 ??  ??
 ??  ?? 照夜白图
照夜白图
 ??  ?? 枫丹白露宫中国馆
枫丹白露宫中国馆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