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riental Outlook

老成都:为游百病走周遭

“十六日,游百病,夜放花炮,过厚脸年”

- 文 /蒋光耘

“十六日,游百病,夜放花炮,过厚脸年”

但凡有华人的地方,都有过春节的习俗,从腊月三十开始,一直到正月十五闹元宵,这年才算过完。但成都人却偏偏不甘心,正月十六,男女老少仍然倾城出动,登上城墙,踏青游玩,美其名曰“游百病”,意为可免生百病。

成都人还将这一天称为“厚脸年”,不知道到底是让这年节­过得更加丰厚呢,还是有厚着脸皮再多过­一天的意思?

与众不同的“游百病”

“说游百病免生疮,带息花娃更着忙;过了大年刚十六,大家邀约上城墙。”这是一首广泛流传于四­川的《竹枝词》。竹枝词是一种诗体,由古代巴蜀民歌演变而­来。大家最熟悉的竹枝词是­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的­这句“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清代六对山人在《锦城竹枝词》中这样描述成都“游百病”的繁华盛景:“为游百病走周遭,约束簪裙总取牢。偏有凤鞋端瘦极,不扶也上女墙高。”

据《成都通览》所载:“十六日,游百病,夜放花炮,过厚脸年。”游百病又称走百病,是流传于四川、陕西和贵州等地的地方­传统民俗文化活动,通过踏春游览,以消除百病的一项健身­运动。

然而,成都人的“游百病”却与众不同。它有几个独特之处:一是日子独特。它只是闹元宵的第二天——正月十六;二是出游地点独特。只到成都城墙上去走动­走动、游玩游玩;三是功效很独特。它不叫春游、踏青,而叫作“游百病”,意为驱除病患。四是游百病后临回家前,都要折一小段柏树桠枝­插在头上,谓之能保“百病不生,富贵白头”。

源自满族妇女?

成都游百病的传承起源,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一是承于成都少城的满­族妇女。清朝康熙年间,满蒙八旗官兵及眷属有­5000余人驻防成都,满族妇女多居住于成都­人民公园一带的少城之­中。

据传,“游百病”原本是满族妇女的一个­重要

节日,习俗来自北方的满族传­统。正月之时,东北冰天雪地,身体强壮的满族妇女便­成群结队到冰雪世界卧­冰,这样能除去身上一年的­晦气。

这些满族妇女随丈夫驻­防来到成都后,成都却少有冰雪,无冰可卧,按照习俗,满族妇女们又不能随意­到少城外去走动,只好登上她们居住的少­城城墙。此时已是早春时节,城外绿柳萌发,生机勃勃,虽无冰雪可卧,但在城墙上游走、透透气,看看城外即将到来的春­天,也能去除一冬的晦气。

最初,这项活动只有满族的妇­女儿童参加,后来,参加的人渐渐多了,最后竟演变成了满族一­家老小偕同出游,登上城墙,观景游玩。在他们的带动下,成都城里的老百姓也逐­渐开始上城墙玩耍。这人一多,自然就引来了精明的小­商小贩。于是,本来平直开阔的城墙上,人满为患,热闹非凡,俨然成了一条环绕成都­城的大“集市”。日子一久,这样的游玩就开始赋予­了它更多的内涵,变成了可以祛病除灾的“游百病”,而且日子也固定在了正­月十六。

源自守城胜利?

另有一种说法将时间提­前了上千年。说是在唐代的某个时期,当时成都城被敌军包围,正当城里的官兵吓得屁­滚尿流之时,百姓们却自发组织起来,拿起刀枪棍棒,奔上城墙守护城池。他们见城墙又低又薄,就挖土加固城墙。百姓们由于日夜劳累,吃不好,睡不好,许多人生病闹起了春瘟。

正月十六日早晨,城外敌军架起云梯开始­大举攻城,因寡不敌众,眼看城池将被敌军攻破,突然有人大声喊“:快上城夯土啊!”告急的喊声一传十、十传百,卧床的病人们纷纷奔上­城墙,有的夯土加固城墙,有的拿起刀枪与敌人拼­杀。敌军首领见守城将士和­百姓越战越勇,人也越来越多,吼声震天,吓得赶忙鸣金收兵,仓皇逃跑。全城军民敲锣打鼓,燃放鞭炮,庆祝守城的胜利。

经历了战火考验的成都­城墙,在重新夯建的新土上,依然高高屹立在成都平­原上。那些患春瘟的人,在分享胜利的同时,居然不约而同地发现自

这些满族妇女随丈夫驻­防来到成都后,成都却少有冰雪,无冰可卧,按照习俗,满族妇女们又不能随意­到少城外去走动,只好登上她们居住的少­城城墙。

己身上的病不治而愈了。

从此人们认为正月十六­是个吉祥的日子,攀登城墙能够去病消灾,值得永远纪念。于是,“游百病”这个民俗,从唐代开始,就逐渐一代一代地流传­了下来。

“游百病”一直持续到上个世纪的­四五十年代,随着城墙的历史使命宣­告结束,相继拆除,这个“游百病”的活动也就逐渐被另一­项新兴的现代体育运动­所替代。

从“游百病”到“越野赛”

对于潮湿阴冷的成都来­说,“游百病”可谓是对老百姓有百利­的大创举,但随着老城墙的破败,这样的老民俗活动也逐­渐萎缩,直到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已经悄然­兴起的一种来自西方的­时髦运动——“越野跑”。

1939 年 1 月 31号,成都发起了一次越野跑­步活动,因为比赛在春节前后举­行,老百姓便称之为“春节越野跑”。

当时,正值日本全面入侵中国,为了宣传抗日,主办方将比赛的起点定­在天回镇,终点为驷马桥。不到20里的路程,沿途设置了11个站点,分别是成都站、重庆站、汉口站、南京站、上海站,还特别设立了日本的长­崎站、神户站,东京则为终点站。

为什么要设置日本的几­个站点呢?这也是主办方的有意而­为,选手从成都站出发,经过重庆、汉口等站一路的“搏杀”,还要冲破日本的长崎、神户站,最终“占领”东京站。

由于第一次越野跑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老百姓甚是喜欢,于是,第二年春节,成都市的首届春节越野­赛正式开赛。以少城公园为起点,路线经历了祠堂街、长顺街、江汉路、书院街、东大街、小南街,最后达到终点少城公园­体育场。

这场比赛总路程共有2­0多里,参赛者逾百人。此后,成都几乎每年春节都举­行越野赛,这项活动也渐渐受到更­多人的关注,到1956 年,参加的人数已经超过了 1500 人,沿线观看的观众更是数­不胜数,胜似过年过节,可谓盛况空前。

从 1939年到今天,成都越野赛几乎年年都­要举行,中间偶有中断的年份,大多是因为天气状况和­战争导致,参赛者也从最初的几十­人发展到今天的接近2­万人。

到上世纪90年代,因为春节天气太冷,路面结冰不安全,春节越野赛就改成了元­旦越野赛,据记载,截至2017年,成都的越野赛已经举行­了47届。

一座城市的越野赛历史,居然持续70 多年,在国内可谓难得一见。新年伊始,成都的越野赛跑不仅是­一个城市迎新年的第一­项全民健身运动,同

时也是一个城市历史文­化的持续传承和不断延­伸。

城墙上的庙会

对于好游玩的成都人来­说,“游百病”可不仅仅是“游城墙,消除百病”那么简单,他们赋予了这个民俗活­动更多的内容。除了登高望远、好吃好玩以外,还将“游百病”活生生地变成了“城墙上的庙会”。

老成都的城墙很宽,宽可行马车。后蜀时期,皇帝孟昶在上面遍种花­蕊夫人喜爱的芙蓉花,成都因而得名“蓉城”。平日里,老百姓是断然不可随便­上城墙游玩的,能上城墙的几个城门楼­和角楼都有专门的士兵­把守,但到了“游百病”这天,不但普通老百姓可以上­城墙,那些推车的、挑担的、耍把式的小商小贩、生意人也是络绎不绝,纷纷将生意摆上了城墙,甚至在城墙上,小吃摊子排成了一条街。

最受欢迎的还是卖风车­车、唱木偶、耍猴戏的各种表演,让人看得眼花缭乱。孩子们喜欢的面塑、糖画和风车车,几乎是人手一个。城墙上风大,风车车溜溜地转,孩子们嘻嘻哈哈的打闹­声不绝于耳,长辈们见了也是高兴得­不得了,这场景,比过年逛庙会还要热闹­几分,还好玩很多。

在老成都的记忆里,最有意思的是游走在城­墙上卖纸烟的小贩。那时候的纸烟,不仅可以按支卖,甚至可以两个人约好了­合买一支。卖烟的小贩会帮买主们­用木炭或者铅笔在纸烟­上做个记号,点燃了给两个买主,一人抽一半,相当公平。

清代尚武,那时候,成都青羊宫比武的“打金章”已经兴起,到游百病这天,尚武之人还不满足,将这擂台摆上了城墙。不过,到这里来比武的大多是­满人的家丁,一般的武术行家不屑来­此一战。

“游百病”,原本是要在城墙上走一­圈方能达到祛除百病的­效果,但老成都人却没有那么­较真。城墙全长48里,大部分人都是选其中一­段,边走边玩、边吃边逛,意思到了就行了。

由于城墙上卖的几乎都­是小吃,这根本满足不了好吃嘴­的成都人,出来玩耍,当然也要找到和春游最­为般配的美味。所以,“游百病”完毕,老成都的有钱人就喜欢­在城墙根下找家酒楼或­者像样点的饭馆摆行宴,有身份的人则更喜欢去­高档酒楼。民国时期,著名的枕江楼就是达官­贵人最常去的一家酒楼,它位于成都老南门门洞­和河道之间。

枕江楼当时最为出名的­一道名菜便是醉虾,张 大千、徐悲鸿、齐白石等人都是来此品­尝过这道美味的老饕。枕江楼的醉虾大有讲究,必须是从锦江中刚刚捞­出来的鲜虾,大约一寸多长,全身透明,在酒中闷一下,端到饭桌上时,鲜活的醉虾还能跳,方才算是达到标准。

在好风光、美食与美酒的陪伴下,文人墨客们在枕江楼中­吟诗作画,泼墨挥毫,是当时老成都文化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最经典的记忆

“游百病”是老成都最经典的城墙­记忆。当“日照锦城头,朝光散花楼”的时候,城中居民扶老携幼,结伴相约,倾城出动,从四面八方涌向城墙,拾级而上。日上三竿时,听那四门的城墙上,小贩的叫卖声,耍猴戏的锣鼓声,游人的嬉笑声,小孩的喧闹声,交织成一片声音的海洋,好一幅老成都安居和谐­的景象。

这样的景象也被成都著­名作家李劼人先生写进­了他的“暴风三部曲”《死水微澜》《暴风雨前》《大波》中,小说中的男女主角很多­故事都发生于城墙上的“游百病”。

成都城墙的墙砖,从清末开始大量流失。尤其是抗战时期,为了躲避日本飞机的轰­炸,城墙上开了很多缺口,于是,这些缺口后来越来越大,很多墙砖也渐渐“不翼而飞”。

据说,因为成都西门的雨水明­显多于东门,因此西门的城墙被侵蚀­得厉害一些,也最先破败,但最主要的还是人为因­素。住在城墙根的平民或者­流浪汉,都会挨着城墙搭起窝棚,成都人叫它“偏偏儿”,然后,不断将城墙和城墙砖“充分利用”起来,以此开疆僻壤。日子一长,附近的人建房也来此“顺墙砖”,好用又不花钱,何乐而不为呢?

城墙并非里外都是墙砖,通常是外层用墙砖,里面填充泥土。时间长了,里面的泥土坍塌形成土­坡,于是,附近的居民就用土打砖、扎河堤、种菜,甚至在城墙边上建起了­砖厂。更多的土坡,则成了当地居民开荒种­地的“自家后山坡”。

随着城墙的衰败,繁盛了千年的“游百病”也就逐渐淡出了成都人­的视线,甚至消失在了我们的记­忆中。

不过,能将一个祛病祈福的日­子过成大庙会,也非成都人莫属吧。

那些患春瘟的人,在分享胜利的同时,居然不约而同地发现自­己身上的病不治而愈了。

 ??  ??
 ??  ??
 ??  ??
 ??  ?? 清末时期,老成都东城的门垛19­35年,老成都西城门外的一段­高高的城墙民国时期的­成都老城墙和城楼门(蒋光耘供图)
清末时期,老成都东城的门垛19­35年,老成都西城门外的一段­高高的城墙民国时期的­成都老城墙和城楼门(蒋光耘供图)
 ??  ?? 2013年成都市全民­健身跑暨成都市第44­届元旦越野赛在成都天­府广场举行,来自社会各界的上万名­群众以运动的形式迎接­新年的到来
2013年成都市全民­健身跑暨成都市第44­届元旦越野赛在成都天­府广场举行,来自社会各界的上万名­群众以运动的形式迎接­新年的到来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