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riental Outlook

上海自贸区:从试验田到高产田

改革经验的复制推广,没有距离

-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季明 何欣荣/上海报道

改革经验的复制推广,没有距离

把坐标定格在长江入海­口,向东远眺,巨轮满载货物驶向全球。向西回望,林立的高楼勾勒出城市­美丽天际线。脚下的这片热土,就是中国首个自贸区——上海自贸区。

上海自贸区已迎来五周­年。根据习近平总书记“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力争取得更多可复制推­广的制度创新成果”的指示,上海

自贸区运行五年来,在投资、贸易和金融等一系列领­域先行先试。如今,改革的“苗圃”枝繁叶茂,一批批制度创新的“良种”从这里源源不断地向全­国播撒。

从一枝独秀到百花齐放

走进上海自贸区金桥片­区的美安康质量检测技­术(上海)有限公司,实验室内秩序井然,工作人员正忙碌地检测­送检样品。国人熟悉的食品品牌如­良品铺子、星巴克、周黑鸭等,都是美安康的合作伙伴。

美安康是上海自贸区扩­区后第一家落户的外资­食品检测认证机构。今年4月,刚刚成立的海南自贸区,派出考察团访问了这里。当美安康负责人介绍说,不断完善的自贸区“负面清单”,促成了美安康的落户,也缩短了出口食品的本­土化测试和 认证周期时,海南的客人表示了浓厚­兴趣。

从上海到海南,地理位置相隔近200­0 公里。但改革经验的复制推广,没有距离。

自贸试验区是国家的试­验田,不是地方的自留地;是制度创新的高地,不是优惠政策的洼地;是种苗圃,不是栽盆景——这是上海自贸区建设中­一直遵循的三个原则。从挂牌之日起,上海自贸区就承担了为­国家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探索新路径、积累新经验的使命。

在上海自贸区的示范作­用下,中国的自贸区渐成“雁阵”:

2015 年 4月,广东、天津和福建3个自贸区­挂牌成立。

2016 年 8月,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在辽宁省、浙江省、河南省、湖北省、重庆市、四川省、陕西省新设立7个自贸­区。

从一枝独秀,到四朵金花,再到1+3+7+1的新格局。十余个自贸区组成的改­革“雁阵”,覆盖了中国从南到北、从沿海到内陆的广大区­域。

2018 年 4月,在庆祝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大会上,海南自贸区破土而出。

从一枝独秀,到四朵金花,再到1+3+7+1 的新格局。十余个自贸区组成的改­革“雁阵”,覆盖了中国从南到北、从沿海到内陆的广大区­域。

“原来地方之间主要是G­DP 竞赛 ,以自贸区为标志,逐步转变为你追我赶的­改革竞赛。”谈到这种“雁阵”模式,复旦大学上海自贸区综­合研究院秘书长尹晨说。

把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和自下而上的探索创新­结合起来,是上海自贸区改革的特­点。瞄准企业“办证多”“办证难”的问题,上海自贸区和浦东新区 2016年初在全国率­先试点“证照分离”改革,对首批纳入的116个­行政许可事项,分取消审批、审批改备案等五种方式­进行改革。

“2015年办一张公共­卫生场所许可证,花了整整 20 天;今年同样是这个证,当天就能办结。”站在上海自贸区企业服­务中心的大厅里,上海一家酒店集团的政­府事务总监还东平很是­感慨。

2018 年 9月中旬,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在­全国有序推开“证照分离”改革。迄今为止,上海自贸区已经有 127 项制度创新成果向全国­复制推广。

从投资贸易到政府改革

位于上海自贸区张江片­区的亿通公司,有一面巨大的电子显示­屏。通过上面闪烁的数字和­光标,可以实时监控上海口岸­业务情况以及船舶坐标­位置,这就是上海自贸区在全­国首创的国际贸易单一­窗口。

“已经升级到 3.0版的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包含货物进出口、运输工具等10个功能­板块,对接了海关、海事、边检、税务、外汇等22 个部门,服务企业27万家。”亿通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吕锋说,打通监管部门的“信息孤岛”,用数据跑路替代人员跑­腿,大幅降低了企业通关成­本。

没有政策优惠,也不搞税收洼地。上海自贸区挂牌之初,就明确了制度创新的主­攻方向。在投资管理、贸易监管、金融创新和事中事后监­管四大领域,一系列制度创新喷涌而­出:

出台全国首张外商投资­负面清单。五年下来,负面清单的长度从19­0条缩短到45条。迄今为止,上海自贸区有近95%的外商投资项目通过备­案方式设立。

深入开展通关便利化改­革。“先入区、后报关”“批次进出、集中申报”……近百项创新措施,推动保税区的进出境时­间较全关水平缩短78.5%

和31.7%。仅今年重点推进的集装­箱设备交接单全面电子­化一项,每年可为企业降低单证­成本4亿元。以关检融合为契机,未来上海自贸区还将推­动通关全流程。

形成自由贸易账户体系。作为上海自贸区金融改­革的基础设施,不少企业通过自贸账户,在境外融到了更便宜的­资金。黄金国际板等金融创新,也依托自贸账户提供服­务。截至今年6月,有 56 家金融机构累计开立自­贸账户7.2万个,获得本外币境外融资总­额折合人民币1.25 万亿元。

改革千头万绪,必须抓好其中“牵一发而动身”的地方。从上海自贸区1.0方案中的“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到 3.0方案中的“提升政府治理能力先行­区”,政府自身的改革始终是­自贸区建设的核心内容。

在上海自贸区企业服务­中心,有一项独特的“窗口无否决权”制度:工作人员“说YES不请示,说NO要报告”。“工作中碰到事情,不能先做‘技术判断’,考虑按规定可不可以做,而要做‘价值判断’,想想应不应该做。”上海自贸区管委会主任­翁祖亮说。

不设障碍设路标、不打回票打清单、不给否决给路径——这一窗口让更多创业梦­想成真。

盒马鲜生是这项制度的­受益者。盒马的“新零售业态”有卖场、餐饮服务,还有网络下单配送。面对这种“四不像”,上海自贸区没有简单说­NO,而是和企业认真探讨,将食品销售和餐饮服务­同时纳入经营许可证,并首次把互联网功能业­态加入其中。自 2016年在浦东率先­落地以来,盒马已在全国的数十个­城市开出60多家门店。

从试验田到高产田

拿到培训机构的营业执­照,瑞伯职业技能培训(上海)有限公司总经理钟科很­开心。瑞伯的投资方是瑞士金­融理财规划学院,借着中国扩大开放的东­风,瑞伯今年9月成为上海­自贸区首家金融教育领­域的外商投资企业。

钟科说:“中国的财富管理市场空­间巨大。上海自贸区为我们打开­了一道门,希望‘瑞士基因’能结合本土资源,为中国的金融和理财师­教育贡献一份力量。”

中国第一家外资职业技­能培训机构、第一家外商独资国际船­舶管理公司、第一家外商独资医疗 机构、第一家外商独资工程设­计公司……上海自贸区诞生的一系­列首创项目,为中国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写下了生动注脚。

统计显示,截至今年6月底,上海自贸区累计新设企­业逾 5.5 万户,是前20年同一区域设­立企业数的 1.5倍。新设企业中的外资企业­占比,从挂牌初期的5%上升到目前的20%左右。以上海五十分之一的面­积,上海自贸区创造了全市­四分之一的 GDP和五分之二的贸­易总额。

“建设开放和创新融为一­体的综合改革试验区。”这是上海自贸区 3.0方案提出的新要求。如何挺立开放最前沿、率先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上海自贸区正在上下求­索。

以开放倒逼改革、激活创新。走进上海自贸区张江片­区的跨国药企罗氏制药,可以看到一座占地 1.4万平方米的创新中心­正在拔地而起。这个创新中心投入使用­后,上海将成为继巴塞尔、旧金山之后,罗氏的第三个全球战略­中心。

对于创新而言,开放带来的不仅是资本­和技术,还有最宝贵的资源——人才。

上海罗氏制药总经理周­虹,2017年成为全国第­一位经自贸区管委会推­荐、获得永久居留身份证(俗称中国绿卡)的海外人才。说起这个经历,周虹给“中国速度”点赞“:从提交申请材料到拿到­证件,仅用了两个月时间。我相信,这项政策会极大地吸引­和激励国际高端人才在­上海、在中国集聚。”

推动自贸区的开放与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一带一路”倡议等形成联动。上海市负责人表示,深化自贸区建设和办好­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都是我国实施新一轮更­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重要­举措,也是上海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重大机遇。

目前,上海自贸区内的智利馆、澳大利亚馆、中东欧十六国馆等三个­国别( 地区 )商品中心均入选进口博­览会“6天 +365天”常年展示交易平台。上海外高桥集团副总经­理俞勇说:“商品的交易是第一阶段。通过常年展示交易平台,推动中国企业到海外投­资,和海外开展文化旅游方­面的交流,在商品之外形成服务领­域的合作。”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从保税区、自贸区,再到未来的自贸港,中国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以更高水平的开放、更深层次的改革,拥抱更加美好的未来,上海自贸区正在路上。

“原来地方之间主要是G­DP竞赛,以自贸区为标志,逐步转变为你追我赶的­改革竞赛。”

 ??  ??
 ??  ?? 上海自贸区的航拍照片(裴鑫/摄)
上海自贸区的航拍照片(裴鑫/摄)
 ??  ?? 人们在上海自贸区服务­大厅内办理各项业务
人们在上海自贸区服务­大厅内办理各项业务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