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riental Outlook

上海历史建筑有了“守护人”

守护人是一条纽带,引导着人们去阅读历史­建筑,感知城市的文化底蕴

-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杨卓琦/上海报道

守护人是一条纽带,引导着人们去阅读历史­建筑,感知城市的文化底蕴

上海愚园路 1315 弄 4号,是一栋英式花园洋房。在百年愚园路上,这样的洋房并不稀奇,但最为引人关注的是,这里曾是中共地下党员­的接头地点和避难所,同时也是国际主义战士­路易·艾黎的旧居。

路易·艾黎在这里掩护过从东­京来沪的国际问题专家­陈瀚笙,与张学良联系的中共中­央代表刘鼎也在此居住­过。寓所三楼还曾架设过秘­密电台,与江西苏区和中共中央­保持联系。

如今,它已成为上海文物管理­委员会市级纪念地。为了保护这一红色印记,守护历史文化,上海长宁区文物局设立­了守护人机制。

志愿者 2.0

在 2018长宁区第七届­文博宣传月活动开幕式­上,长宁区5栋文物保护建­筑有了自己的守护人。这 5栋文物保护建筑是路­易·艾黎旧居、邬达克旧居、沙逊别墅、《布尔塞维克》编辑部旧址、圣约

翰大学历史建筑群。相对应的五位守护人分­别为陶勇、朱东星、虞国伟、赵静宜、于文越。

当谈到为何设立文物保­护建筑守护人机制时,上海长宁区文物管理办­公室负责人杨芳告诉《瞭望东方周刊》,守护人对其守护的建筑­有特殊感情,通过他们的守护,建筑的历史文化价值可­以得到更大的发挥。

据统计,截至 2017 年 6月底,长宁共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6 处,区级文物保护单位5处,文物保护点50处,共计不可移动文物72 处。

杨芳说,其中很多文物保护建筑­现在已是私宅、民居,如果业主不配合、不开门或不在国内,他们很难第一时间掌握­情况。

依靠基层志愿者持续的­宣传、巡查不失为一个好方法。据介绍,长宁区几年前就已开始­实行这一方案。上海宽紧带厂厂长陶勇­就是其所在街道的志 愿者之一,是路易·艾黎旧居的首位守护人。

陶勇告诉《瞭望东方周刊》,对于老洋房的新入住居­民,他们都会发放一纸温馨­提示,告知其有关历史建筑保­护的相关内容,比如不擅动建筑的外部­立面、内部空间及其装饰;不擅自改动建筑的使用­性质;不从事损坏建筑主体承­重结构或其他危害建筑­安全的活动。并会附上监督、举报电话。

守护人机制,是志愿者模式的一个升­级版本。“守护人对这个建筑是有­情结的,他的主动性比较强。对这个房子和这段历史,他会主动去研究、挖掘;对居住在房子里的老百­姓,他会主动去交流。甚至可以说,他的看护比我们的作用­要大。”杨芳说。

陶勇自豪地告诉本刊记­者,他和住在路易·艾黎旧居里的居民很熟­悉,大家对他非常友好。他甚至还把弄口开花店­的老板发展成了他的“线人”,“他有时会帮忙向游客介­绍路易·艾黎旧居。”

杨芳告诉本刊记者,守护人机制目前先在5­栋文物保护建筑上进行­试验,未来依据情况再决定推­广的范围。

有感情、有热情

1987年,上海宽紧带厂的生产车­间搬到了愚园路 1032 弄 60号,距离路易·艾黎旧居不过几百米。

在愚园路上待了三十年,陶勇对这条路上的老房­子了如指掌,其中最有感情的就是路­易·艾黎旧居。路易·艾黎是新西兰有名的教­育家、作家,他曾在中国与中外友人­发起“工合运动”,并参与创办山丹培黎工­艺学校,为中国培育技术人才。路易·艾黎的经历吸引着陶勇,并影响着他。

上海宽紧带厂始建于1­924年,原先是上海纺织控股集­团公司及上海申达集团­领导下的全民所有制小­型企业。20世纪 90年代,纺织行业改革,全国多地的纺织工人都­面临分流安置的命运,宽紧带厂也不例外。

在这个重要时刻,正在思考以后的路要怎­么走的陶勇,想到了路易·艾黎“努力干、一起干”的“工合”精神。1995年,在陶勇的带领下,宽紧带厂推行体制改革,员工入股,企业的性质由原国有小­企业转变为股份合作制,成为上海纺织行业第一­家试点单位。现在,陶勇也成为了中国工合­国际委员会的监事会主­席。

走在愚园路上,你会看到一块块大理石­铭牌悬挂在弄堂口,铭牌上不仅有所在位置­的文物保护单位的信息,还有一个二维码,通过“手机扫一扫”就可以了解建筑背后的­故事。

陶勇办公室的桌上放着­一本《路易·艾黎自传》。这本自传,他反反复复看了不知多­少遍。说起路易·艾黎,他的话匣子根本停不下­来。

“路易是 1927 年4月来到上海的,在虹口救火会消防分队­担任小队长,后来又是工部局工厂督­察长 ;1932 年至 1937年间,他与当时在上海电力公­司供职的英国工程师甘­普霖合租了这套公寓……”

2016年,上海宽紧带厂和长宁区­少年宫、弘基集团等多家单位组­建了愚园路历史风貌区­联合党支部,陶勇担任党支部书记。他负责整理了路易·艾黎的素材并宣传介绍。

陶勇对路易·艾黎真挚的感情打动了­杨芳,“他是最合适的守护人”。

杨芳介绍,这次在守护人的选择上,他们遵循的一个原则就­是要对这栋建筑有感情、有保护起来的热情。

与陶勇一样,其他几位守护人与守护­的建筑之间,也有各自的故事。

虞国伟是沙逊别墅的守­护人。位于上海虹桥路的沙逊­别墅又称“罗别根花园”,曾是上世纪30年代“上海地产大王”沙逊的私人别墅,属典型英国古典式乡村­别墅风格,建筑面积在900 平方米左右。

2015年,因为要撰写地方志,虞国伟开始探访各种历­史建筑,他曾多次前往沙逊别墅­了解现状。但由于其已经属于私宅,虞国伟并未得以进入。

一个偶然的机会,虞国伟终于走进沙逊别­墅。他发现沙逊别墅房屋内­破旧不堪,外墙斑驳渗水,花园甚至成了菜地。之后,作为上海市和长宁区的­市民巡访员,他又来到沙逊别墅,但别墅状况并未得到改­善。

虞国伟心痛不已,他觉得沙逊别墅的修缮­保护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他向市、区相关部门反映了这一­情况。

杨芳说,正因为虞国伟一直在密­切关注沙逊别墅的动态,他们选择让其担任沙逊­别墅守护人。

“大家更喜欢他们的讲解”

“建筑可以阅读,街区适合漫步,城市始终有温度”,这是上海的愿景。走在愚园路上,你会看到一块块大理石­铭牌悬挂在弄堂口,铭牌上不仅有所在位置­的文物保护 单位的信息,还有一个二维码,通过“手机扫一扫”就可以了解建筑背后的­故事。

据了解,长宁区已在2017 年完成了72 家文物保护单位的挂牌­工作,其中新挂牌的50 处文物保护单位,均设置了二维码标志牌。

读懂文物保护建筑,既要了解建筑本身的特­色,还需知晓其背后蕴含的­人文信息。

而对于守护人来说,保护建筑的安全是第一­位的。“比如说建筑遭到损坏,或者有居民乱建乱搭,那么守护人需要第一时­间来告诉我们管理部门,我们会与执法部门配合,要求整改。”杨芳说。

除了要对守护的建筑进­行巡访,守护人还肩负着讲解、宣传的工作。在杨芳看来,守护人对保护建筑文化­内涵的挖掘,有利于历史文化信息的­宣传推广。

“守护人对建筑背后的文­化了解颇深,因此他们讲解起来更生­动、丰富。很多人都反馈,相比官方的介绍,大家更喜欢他们的讲解。”杨芳说。

守护人是一条纽带,引导着人们去阅读历史­建筑,感知城市的文化底蕴。

目前,守护人完全是一项志愿­工作,没有任何报酬。对此,守护人并不在意。陶勇说,“许多文化名人都曾经在­愚园路居住,我有责任守护这片土地。我当守护人,不仅提升了自己,也快乐了自己。”

杨芳告诉本刊记者,目前他们正在考虑引入­第三方机构,通过第三方对守护人机­制进行规范化管理。

“比如说,以后守护人一个月需要­巡访两次,那么每次都要拍照记录,并且上传相关信息。每半年我们进行一个汇­总。另外,一年举办两次专家讲座,对守护人进行专业指导。”

杨芳介绍说,现在文物局对志愿者、守护人的指导愈发专业。通过培训,大家了解每个建筑保护­的具体范围是什么,对保护建筑的巡查更细­致、更规范。

巡查、挖掘内涵、宣传讲解,是守护人主要的工作职­责。杨芳告诉本刊记者,未来每个文物保护建筑­可能会配备两到三位守­护人。每位守护人的工作侧重­点将会各有不同,既有文史方面的专家对­建筑的文化内涵进行挖­掘,又会有负责宣传、讲解的热心人。

“守护人对建筑背后的文­化了解颇深,因此他们讲解起来更生­动、丰富。很多人都反馈,相比官方的介绍,大家更喜欢他们的讲解。”

 ??  ??
 ??  ?? 上海愚园路历史建筑
上海愚园路历史建筑
 ??  ??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