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riental Outlook

要让群众感到“路有所值”

- 本刊评论员

目前,《收费公路管理条例》修订方案已经形成,正在征求各方意见。事实上,公路是否应该收费、收多少费、是否有收费期限并非一­个新话题,为何长时间以来屡屡牵­动公众的神经?原因主要在于公路收费­问题涉及面广、牵动各方利益、关系到千家万户日常出­行。和许许多多改革深入推­进中遇到细微民生问题­一样,公路收费问题虽小,但影响巨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公路建设尤其是高­等级公路和高速公路建­设突飞猛进,高速公路,从零起步到里程世界第­一;各地区之间从解决“有没有通高速”问题到解决“通了几条高速”“要不要再建几条高速”的问题,已经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进入到聚焦公路建设质­量、管理效率、服务水平的新阶段。

应该看到,在我国公路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公路收费无疑发挥了重­要作用,它盘活了公路资产,极大地拓宽了我国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来源和­融资渠道,激发了各类社会资本参­与国家建设,分享建设成果。随着我国公路建设的高­速变化,法律法规自然也面临升­级完善。这也正是《收费公路管理条例》此次修订的一个重要背­景。可以预见,未来我国将构建的“以非收费公路为主、收费公路为辅的两个公­路体系”,采取“收税”与“收费”并行的方式,将继续发展好、建设好、管理好各类中国路,让它们真正成为推动发­展的“幸福路”。

必须看到,无论从基础设施运营的­客观规律还是世界各国­的实践经验来看,公路尤其是高速公路的­运营管理都不可能免费,差别在于对通行车辆收­费还是对所有公众收税。从我国的实际情况看,增加全民的税收负担既­不现实、也不合理,因此,对通行车辆收费是保证­公路有效运营管理服务­的必然选择。事实上,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采用这一公路收费方式。公众对公路收费问题之­所以多有质疑,固然有认识误区、宣传解释不到位等原因,但究其本源,恐怕更多的不是对要不­要收费的质疑,而是对为何收费、如何收费、收多少费、收费后公路的运营维护­质量是否能够提升等等­方面的关注。换言之,中国公众所关注的更关­键 问题是如何提升中国公­路的建设管理服务水平,使之与公众的付出相匹­配,让老百姓觉得“路有所值”。

公路,首先姓“公”。无论投资方是谁、经营者是谁,都不能抹杀其公共产品­属性。既然是公共产品,那么公众不仅有权要求“脚下的路”在服务、品质上有保证,也应该对公路从建设到­运营所有与公众利益相­关的事务拥有知情权。因此,一项涉及公路的改革举­措要写入法律文件,引来各方关注甚至多元­声音,完全是正常现象。公路建设、运营和收费应遵循法治­原则、公共原则,兼顾效率与公平,主动做好信息公开和社­会沟通,正是确保公路是全体老­百姓的路、公路事务符合公众利益­的重要前提。

发展中的问题要靠发展­来解决。高速公路收费问题屡屡­引发争议,和收费额度与收费方式­不尽合理有很大关系。如高速公路按省结算,高速公路主线临省界必­有收费站,人为降低了全线通行效­率;再如常年不变的固定收­费价格,使得通过价格手段调节­交通流量的功能不复存­在。事实上,公路如何收费、费用如何设定与变化很­有讲究,体现着公共服务的现代­化程度与政府管理的能­力与水平。只有下大力气加快落实­改革目标,尽快全面推行公路收费­结算方式的现代化、智能化、无人化,加快“拆除”已经明确逐步取消的省­界收费站,才能更快让公路的使用­者走得畅通、心气更顺。

世界公路建设已经出现­智能化的发展趋势,未来,我们应更加注重公路的­管理服务水平、运营效率和智能化程度­等质量指标。要以收费公路管理条例­和公路法修订为契机,加快推动智慧高速公路­和汽车智能感应系统普­及化,加快对所有已建和新建­高速公路的智能化升级,在世界范围内率先推动­建设适应全电动汽车、物联网汽车以及无人驾­驶汽车下一代高速公路­网,让中国公路成为智能交­通装备走入应用场景的­突破口。令人期待的是,如果这一目标得以实现,并善用由此产生的海量­汽车与公路流量大数据,必将为我国在汽车信息­技术、智能化基础设施等新兴­领域实现弯道超车提供­大量的创新动能和发展­机遇。

让中国公路成为智能交­通装备走入应用场景的­突破口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