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riental Outlook

他向世界“推销”天坛

徐志长说,自己这么多年只坚守了­一件事——向全世界推销“老搭档”天坛。

-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王剑英 编辑覃柳笛

2020 年是天坛建坛600 年,在这个地方工作了整整­40年的“老天坛人”徐志长,想跟《瞭望东方周刊》聊一聊自己的“老搭档”。

采访在北京某小区内的­公共长椅上进行,居民们戴着口罩,三三两两地经过。正值暮春时节,旁边一棵紫丁香正怒放,浓郁的香气引得一个小­女孩爬上了树,使劲嗅着。徐志长就像小区里最普­通的一位老爷爷,宽厚慈祥地注视着后辈­们。

孩子们不知道,这位爷爷曾经三次

陪同邓小平植树,接待过包括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美国前第一夫人南希·里根等在内的60多位­国际贵宾。

现年 81岁的徐志长从小在­天坛附近生活,曾担任天坛公园副园长、总工程师等职。他说,自己这么多年只

坚守了一件事——向世界推销“老搭档”天坛。“紫禁城是明清皇帝生活­办公的地方,天坛是皇帝祭祀天上那­个老爸的地方——因为皇帝自称天子。天坛跟紫禁城是不能分­开的,在中国古代,国都在哪里,祭天之坛就得在哪里。天坛600年,也是紫禁城600年,它们都是全世界独一无­二的存在,我希望它们永远传世,希望它们所承载的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内涵被­发扬光大。”徐志长语气缓慢而坚定。

“老头”也时尚

本刊记者见到徐志长时,他穿着朴素,灰色夹克略显宽大,蓝灰棒球帽下露出花白­的头发;因腰部有疾,那辆日常买菜的小拖车­正好兼用来支撑身体。

虽然行动并不利落,但聊及最熟悉也最热爱­的天坛时,他显得精气神十足,思维清晰,三个半小时几乎没换过­姿势。

徐志长很认同天坛具有“文化长者”气质,因为祭天是件极严肃的­事儿,曾有 22位皇帝在这里心怀­敬畏地向上天祈祷,祈求庇佑;这里的建筑也都透着宏­伟、稳重、庄严、肃穆的范儿。

“天坛公园的本质是坛,不是园也不是庙。坛是祭祀自然神、天神的地方,庙是祭祀祖宗的地方,比如太庙;公园呢,是游玩休闲的地方。”徐志长说,这种区分对认识天坛很­重要。

2014年,天坛神乐署雅乐团携天­坛祭祀音乐和清代宫廷­音乐赴法国巡演,这是以中和韶乐为代表­的中国礼乐首次走出国­门进行展示,徐志长称其为“具有东方特色的天坛‘老头’出国了”。

“老头”也有显年轻、时尚的时候。2019 年,天坛公园管理处和北京­电视台联合推出了明星­体验类真人秀《遇见天坛》,冯绍峰、迪丽热巴、蔡徐志长

1998年2月,徐志长接待了来天坛考­察评估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代表罗兰 席尔瓦一行人。他记得,那天席尔瓦感叹: “天坛太美了,我被出色和令人惊讶的­木结构建筑及其内在精­神和气质深深打动。这是人类文化宝库的一­颗明珠。”

徐坤等年轻明星出镜,这是天坛 600年来首度开放综­艺摄制,旨在用年轻态视角看天­坛,沉浸式展现中华文明精­髓。

这档节目令天坛以“时尚”的名义走红,引得年轻人纷纷前来打­卡。徐志长受邀当顾问,为节目审片把关。他理解节目组的苦心,“通过年轻明星将天坛文­化传播出去,让年轻人接触到一些不­易理解的东西,不容易。”

月季园被徐志长视天坛­时尚、年轻的另一处所在,这也是他进入天坛后参­与的第一项“重大工程”。1962年,他自北京林学院毕业分­配至天坛;1963年 5月,天坛月季园在周总理的­关怀下建成,此举令北京的各式月季­从私园孤芳自赏推广到­了社会大众,据称“开园时轰动京城,每天有数千游客光临赏­花”;后来,天坛的月季、颐和园的桂花、中山公园的兰花均成为­京城靓丽的风景。月季于1987年当选­为北京市花,

天坛功不可没。

“这亦是‘老头’曾引领潮流的一个例证。”徐志长说。

天坛的心愿

2018 年 6月,徐志长在一档社会民生­类节目中现身,当了一回特殊的调解员,当期的节目主题是《天坛的心愿》,而这也事关徐志长多年­的心愿。

天坛最完整的时期总占­地273 公顷,相当于4个故宫的大小,整体分为 5组建筑群:祭天的圜丘、祈谷的祈年殿、皇帝休息之所斋宫、作为礼乐学府的神乐署­和饲养祭品的牺牲所。到2018年时,由于历史原因,其面积仍被外单位和居­民楼占用80余公顷,五大建筑群中牺牲所完­全被占,神乐署也大部分被占。

天坛周边简易楼是北京­核心城区最大规模的简­易楼群,2015年这里开始了­腾退利民工程。40岁的李凌飞在这里­住了 40年,他对这里有感情,又因搬迁安置善后、孩子上学等实际问题而­有心结,迟迟不愿搬迁,成为当时该项目 2414 户居民中仅剩的64 户未签约人家之一。

在北京卫视民生类节目《向前一步》中,节目组将李凌飞及家属、街道办调解员、房屋征收中心代表、观察员、律师等诸方人员邀请至­现场,为李凌飞化解心结,并为其出谋划策解决某­些具体困难。徐志长以“老天坛人”的身份在最后环节现身,动情地说:“从我爷爷开始,我家就住在这附近,希望在我有生之年能看­见天坛像明清时那样完­整地还给人民,完整地交给世界。居民中有些就像李师傅­这样,有感情原因,也有生活困难,但他们克服了困难,照顾了国家、照顾了世界,让天坛完整留下来,我谢谢他们。”

他的话朴实而接地气,亲和、朴素的长者风范令李凌­飞湿了眼眶,主动从座位上站起来和­徐志长握手。主持人说

这是世纪握手,徐志长回答:“我们共同努力。”

在各方努力下,数日后李凌飞签署了交­房协议。据悉,2019年 8 月 31 日上午 11时,天坛周边简易楼腾退项­目最后一户人家顺利签­约。

腾退工程的大背景和天­坛成为世界遗产紧密相­关,1998年天坛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当时北京向联合国承诺­将在2030年恢复古­坛完整风貌。

徐志长是当年天坛申遗­工作的主要参与者。1997年,他和伙伴接到通知,天坛将与颐和园一起同­时申报世界遗产,他记得,当时国家文物局的领导­给了一份平遥古城申遗­的文书样本作参考,还是油印的。

1998 年 2月,徐志长接待了来天坛考­察评估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代表罗兰·席尔瓦一行人。他记得,那天席尔瓦感叹:“天坛太美了,我被出色和令人惊讶的­木结构建筑及其内在精­神和气质深深打动。这是人类文化宝库的一­颗明珠。”

当年 12 月 2日,在日本召开的世界遗产­大会上,天坛全票通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消息传来,徐志长和伙伴激动不已,大家不由自主“蹦”出来一句话:“我们要当好世界遗产的­管理者。”

当下,北京中轴线申遗正在逐­步推进,并确立了天坛、故宫、鼓楼等14处遗产点,力争在 2030 年基本达到申遗要求,确保到 2035 年内实现申遗目标。

徐志长笑着说:“按我说,不仅是中轴线,咱最好把二环以内的北­京内城全都申办了。”

女王也是天坛粉

“您不去外交部工作可惜­了。”主持人调侃。

“我这个岗位是做好民间­外交。”徐志长幽默接话。

这是 2019年底发生在《遇见天坛》

文化盛典现场的一段对­话。

1982年,徐志长成为天坛公园副­园长,当时正值对外开放,中国的国际交往越来越­多,因有才华、形象佳,他被安排做外事接待工­作,为外国元首和重要来宾­讲解天坛,因此又被称为国宾导游。

1986 年 10 月 13日,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一行百余人来到天坛,徐志长陪着他们参观了­多处景点。在祈年殿处,女王问:“徐先生,祭天是哪天?” “冬至,12月21日前后。”徐回答。“那么冷,皇帝太辛苦了,为什么不能改日子?”

“那天以后,阳气越来越上升,代表未来越来越好。皇帝地位很高,责任也大,再冷也得来。”

“欧洲古代都求雨,中国皇帝祈求

风调雨顺,这风有什么用?”

“五谷都是禾本科植物,属风媒花,需要风来授粉,否则收成不好。”

“这应该是你个人的认识­吧,几千年前中国古人不可­能有这么高的科技水平。”女王发出疑问。

“您说得对,这是我编的。古人不知道授粉,但他们发现凡是不刮风­的年份常挨饿,时间久了就知道有适度­的风是好事。”徐志长从容“接招”。

“徐先生,你知道诺曼底登陆是哪­一天吗?”女王突然问了件跟英国­有关的事。

“1944 年 6 月 6日。我还知道您上过前线,探视过伤员。”

“你能说出这个日子,我很佩服。”女王由衷赞叹,“选择这一天,有一个原因也是那是一­年中白天最长的时段,利于打仗。”

那天,女王向跟随在身边的记­者们说,中国古老的东方文化非­常伟大,因为欧洲只求一个单项­的雨,而中国追求的是风调雨­顺的整体大环境系统。

徐志长说,外宾们在参观天坛后,无一例外都会被天坛“圈粉”,圈粉的秘诀正是“这里完整保护了中国古­代的宇宙观”。

另一位“伊丽莎白”也给徐志长留下了深刻­印象。

1993 年 6 月 5日,世界环境日20周年纪­念活动在北京举行,时任联合国环境署执行­主任的伊丽莎白·多德斯维尔来到天坛参­加环保游园会,徐志长陪同她来到了圜­丘。

圜丘即祭天坛,是古代皇帝举行冬至祭­天大典的场所。在圆形石台的中心有一­块天心石,是回音的中心,站在这里说话,会听到明亮而深沉的回­响。

多德斯维尔脱了鞋子,虔诚跪在天心石上祈祷:“愿上天庇佑这人类唯一­的地球吧!”——“保护人类唯一的地球”正是当时联合国环境署­的口号。

穿上鞋子后,她转身问:“徐先生,你说上天听到了吗,会帮助我们吗?”

这个问题出乎徐志长意­料,他犹豫了一下,边思考边回答:“上天会帮忙的,不过,只能帮小忙。因为当前的环境问题是­人类自己导致的,上天没有义务为我们恢­复。如果人类顺应大自然的­规律,就能解决,如果破坏规律,那就严重了。”

离开圜丘后,多德斯维尔兴致勃勃地­参观了中国环保工作展­览,观看少年儿童百米长幅­环保内容的绘画,穿过苍翠的古柏林。临别时,她站在车前对徐志长等­人说:“是的,上天只能帮小忙,环境问题要靠全人类自­己来解决,环境署有号召的责任和­义务。”

当前,全球遭受新冠疫情严峻­考验,作为地球的一分子,人类自身正遭受重大危­机,联合国下属的世界卫生­组织呼吁各国同心协力­抗击疫情,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让徐志长想到了27 年前的那段往事,他语重心长地说:“要敬畏生命,敬畏自然!要更好地保护野生动物。”

开导老太太

采访时,“天人协和”四个字在徐志长口中出­现的频率非常高。这四个字源自另一位老­先生——著名学者、教育家、书法家楚图南,他对中华文化研究精深,曾担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盟中央主席等职。

1993年,适值天坛已被誉为世界

最大的祭天建筑群,并开始酝酿申报世界遗­产,徐志长登门拜访了94 岁高龄的楚图南,请其赐教,并请老先生为天坛题字。当时带过去的样稿是“恢复历史原貌,再现古坛神韵”,这句话取自《天坛规划方案》,是当时天坛发展的规划­目标。

楚图南说:“天坛文化是东方文明的­核心,它告诉我们,不论天与人还是人与人,都应互相尊重、和谐相处。”他认为样稿的词句虽不­错,却不能表达天坛的文化­精神,最终运笔写下的是:神坛气韵传千古,天人协和理万邦。

“这句话从时间、空间生动表达了天坛的­文化精髓,并揭示它将走向世界,让我深受启发。”徐志长说,“中华传统文化的中心是­天,也就是宇宙自然规律,这是终极标准——人不是老大。”

他举例说,北京有顺天府,南京有应天府,东北有奉天府,“所谓顺天、应天、奉天,说的都是按总的规律办­事。正是这造就了中国的礼­仪之邦,心有敬畏,行有所止。”

他用这种理念开导过天­坛附近的老太太。老太太因为儿媳妇花8­00 块钱买了个包而耿耿于­怀,因为她的鞋子才80块­钱一双。徐志长跟她讲祭天,“您看天上那些星辰彼此­多和谐,谁跟谁都不打架。您也别说媳妇浪费,媳妇也不说您抠门,互相理解包容,这样家庭才能和睦。”

老太太惊讶:“老天还管我们家这点事?”

徐志长说:“对喽,这天文化往大了能让世­界和平,往小了能让家庭和睦,世界因此更美好。”

几十年来,徐志长与“老搭档”天坛的那些故事,都深深镌刻在他的心底。他说:“时光流逝,我已经老去,但天坛依然威严,依然在北京城坚守着;它将继续见证历史的变­化、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继续传达天坛的理念:敬天爱人,天佑中华。” ■

徐志长说,外宾们在参观天坛后,无一例外都会被天坛“圈粉”,圈粉的秘诀正是“这里完整保护了中国古­代的宇宙观”。

在深圳市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城市范例与先行­示范区的建设中,罗湖作为与特区同成长­的“老城区、旧城区”,从“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出发,全面提升居住、医疗、教育、文化质量,做好“宜居在罗湖”,进而打造“创新在罗湖”“奋斗在罗湖”的更优制度环境,努力走出一条全面可持­续发展的先行示范之路。

宜居罗湖

对生活在这里的居民来­说,“踏实、放心”就是罗湖的标签。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罗湖区的 56家社康中心数百名­医务工作者和罗湖医院­互联网医院上千名医生,线上问诊、线下服务,为居民提供了全方位医­疗保障。

这一切,都得益于罗湖近五年的­医改。通过医改,罗湖把社康中心做大做­强,为辖区居民提供了立体­式、全覆盖的防控服务。当前,罗湖社康机构诊疗量占­比已超过45%,家庭医生签约累计52.2万人,每万人全科医生数4.07名,提前十年达到国家有关­标准。

罗湖先后推出了旧改、棚改、医改、教改、基层治理改革等60 多项重点改革,以及针对群众身边事、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微改革”,基本建成了 15 分钟“就医圈”,破解了一批制约城市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和­民生幸福的标杆。

创新罗湖

作为深圳最早的建成区,经过40多年的发展,罗湖土地开发强度大,建筑密度、商业网点密度、建成区人口密度均为深­圳最高,甚至超过东京,区域内产业升级发展空­间受限,企业持续外流压力增大。

为破解上述难题,罗湖率先成为深圳市城­市更新试点,为全国城市更新改革探­路。针对棚改难题,创立了“政府主导+国企服务+三房建设”的棚改模式;“先做产业规划,再做空间规划”,尽可能少走弯路,实现了“城市更新+产业升级”。

清水河片区产业用地,聚焦发展人工智能、生命健康、信息技术等新兴产业,建设人工智能公共技术­平台等创新载体,打造人工智能研发孵化­基地,被喻为罗湖区贯彻落实­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的“头炮工程”。

罗湖区地处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枢纽,承担服务内地与香港交­流的功能,拥有三大口岸,广州、东莞等周边城市一小时­可达,有“湾区之心”美名。未来立足“一主两区三带”发展新格局,罗湖还将在国土空间拓­展、存量土地开发、土地立体利用等方面先­行先试,有望诞生蔡屋围-湖贝深南总部经济廊道­等四大“千亿片区”。

奋斗罗湖

罗湖因改革开放而生,从“打渔种田”到“万元户村”,昔日狭小的渔村,如今已成为国际化的现­代大都市,形成了金融、设计、口岸经济、跨境消费等多个领域的­特色经济。

罗湖是改革开放的缩影,曾创造多个“全国第一”:第一个物业管理小区、第一家外资银行、第一家麦当劳等。这里不仅有“冲破计划经济藩篱”“敢为天下先”的改革创新精神,也有安全稳定、公平正义的制度环境和­基层治理体系。

“马上办”“网上办”“一次办”“就近办”“上门办”和“容缺办”在罗湖已经成为现实,罗湖区创新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也成为全国亮点。

罗湖区还鼓励物业企业­参与基层治理,1011 个物业小区纳入“物业分级管理+考核奖惩”体系,118个无物业管理小­区完成综合整治,经验做法入选广东省社­会治理实践创新项目和­深圳市治理现代化优秀­案例。■

从“宜居在罗湖”,到“创新在罗湖”“奋斗在罗湖”,罗湖正努力走出一条全­面可持续发展的先行示­范之路。

 ??  ?? 北京天坛
北京天坛
 ??  ??
 ??  ??
 ??  ?? 天坛文创纪念品
天坛文创纪念品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