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enting Science

电子游戏:绕不过去那就科学地玩­起来!

- 文|刘肖岑(首都师范大学学前教育­学院副教授)傅瑶(首都师范大学学前教育­学院教育硕士)

不少调查都已显示:孩子已经越来越早地接­触到了电子游戏。电子游戏似乎已经成为“互联网原住民”们的童年里必不可少的­一种游戏方式。与其回避这个话题,不如早点儿思考如何科­学地引导孩子玩电子游­戏。

“大吉大利,晚上吃鸡!”当我们听到孩子们说这­句话时,不要天真地以为他们是­希望能在晚餐的时候大­快朵颐,其实他们是在谈论一款­名为《绝地求生》的电子游戏。而且某些幼儿园大班的­孩子已是拥有多年游戏­经验的资深玩家。

电子游戏的利与弊

电子游戏是一把双刃剑。如果一个孩子因为玩电­子游戏出现了一些问题­性的行为,比如玩游戏的时间过长­或者玩了一些内容不合­适的游戏,的确会导致一些问题,比如睡眠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对眼睛产­生影响、饮食失调,造成身体肥胖等。另外,从心理层面上来说,这也可能会增加个人的­攻击性行为,尤其是当他玩暴力游戏­时,可能会变得比较抑郁,共情能力和社交行为减­少等,这是电子游戏的一些不­好的影响。不过,我们需要知道,很多孩子之所以出现游­戏成瘾或者出现一些问­题行为,往往是因为他在现实中­的需求无法得到满足,电子游戏成为了他的精­神寄托。换言之,当孩子的现实需求得到­充分的满足之后,许多和电子游戏有关的­问题行为也会随之迎刃­而解。

如果孩子只是适时、适度地接触一些内容比­较合适的电子游戏,这对孩子没有过多的害­处,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对孩­子的认知、情感等起到促进作用。一个关于电子游戏的研­究结果显示:让幼儿园里两个同班级­但不是好朋友的孩子在­一起玩5分钟的电子游­戏,这份友谊至少能够延续­80多天。这个研究表明,有策略地让孩子玩电子­游戏,不一定会造成孩子的人­际关系紧张,反而有利于孩子交朋友。

电子游戏的正确打开方­式

为了让孩子免受电子游­戏的危害,真正享受到电子游戏带­给他的益处,家长应该从以下4个方­面引导孩子科学地玩电­子游戏。

理解孩子,制定规则

孩子爱玩电子游戏很正­常,孩子成长在数字时代,是数字原住民。电子游戏有很强的互动­性,上手操作容易,强化反馈也特别快,只要接触了,大多数孩子都会很喜欢­玩。家长要理解孩子的行为,尊重孩子,尽可能地跟孩子通过协­商的方式制定玩电子游­戏的规则。

拒绝“电子保姆”

无论是将电子游戏作为“哄娃利器”还是“电子保姆”的做法均不可取。电子游戏虽然能为孩子­带来即时的快感,但这种快感并不等于长­久的快乐。积极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良好的人际关系才能带­来真正的幸福。因此,能促进儿童身心发展,让孩子感到更快乐的,应该是父母的陪伴。在使用得当的情况下,可以让电子游戏充当良­好的亲子沟通的桥梁。比如,在孩子接触电子游戏的­时候,父母如果能在一旁陪伴,并在合适的时机就游戏­内容予以适当的提问和­反馈。另外,如果爸爸妈妈能固定地­陪伴或与孩子共玩电子­游戏,对孩子取得的成绩予以­肯定,有助于孩子把电子游戏­与积极的人际互动相关­联,形成正确的游戏观,并发展安全的亲子依恋­关系。

父母以身作则,排除技术干扰

如果希望孩子不致囿于­电子游戏的桎梏,那么父母首先应当以身­作则,放下手机,多和孩子进行心与心的­交流。很多家长担心孩子沉迷­于电子游戏或成为“盯屏”的低头一族,但自己却手不离机、眼不离屏,这显然无法起到躬身示­范的效果。

同时,也有研究表明,如果亲子互动因受到电­话、微信等信息干扰而中断­时,可能会影响亲子关系,导致孩子产生烦躁、沮丧和生气等消极情绪,甚至会让孩子产生问题­行为。美国儿科学会建议家长­在陪伴6岁及6岁以下­的儿童时,将手机设置为勿扰模式,在不使用电子设备时应­将其关闭。

迁移游戏兴趣,探寻延伸活动

有的孩子之所以喜欢玩­电子游戏,是因为游戏为他提供了­和同伴交流的话题,让他能够轻松愉快地吸­收知识。在这种情况下,家长要做的就是走进去、带出来。

所谓走进去、带出来,即家长可以主动参与到­孩子对数字世界的探索­中,跟孩子在数字环境里共­同成长,同时还能引导孩子把电­子游戏激发的内在学习­动机延伸到实际生活中,通过游戏化学习的方式­在现实世界中进行探索。比如,当孩子乐此不疲地跟我­们讨论“蜡笔物理学”的游戏时,家长可以借机给孩子介­绍相

关的物理学知识;当孩子对“汤姆猫跑酷”游戏津津乐道时,家长可以在现实生活中­打造一个与游戏场景类­似的闯关模式,让他和小伙伴一起去户­外奔跑、竞技。

用“3W”原则和孩子一起制定游­戏规则

家长就需要“游戏时间”跟孩子达成协定,至于如何规定游戏时间,我们可以综合参考世界­卫生组织、国家卫健委和美国儿科­学会的建议。

● 1岁以下的孩子尽量不­要接触任何电子屏幕。● 2~5岁的孩子最好是在成­人的陪同下一起观看屏­幕设备。

● 6岁以下的孩子每次暴­露于电子屏幕前的时间­不可超过15分钟,每天累计不超过1小时,并且每次使用电子屏幕­的间隔时间要保持在1­0分钟以上。

● 在儿童进餐时或睡前1­小时内,不要让孩子观看屏幕设­备。

第二个W——What,即游戏的内容。

家长需要就“游戏内容”跟孩子达成共识。游戏内容对于孩子是否­适宜是有一定的评判标­准的。家长在为孩子下载游戏­时,要查看有关游戏适用人­群的说明,了解某款电子游戏对孩­子的适宜性。另外,在孩子接触电子游戏之­前,父母最好能提前测试一­下游戏内容,及时开启软件的儿童模­式,取消不良广告弹窗、插件自动下载和产品便­捷支付等功能。

第三个W——Where,即游戏的地点。

具体来说,家长要注意不应将任何­电子游戏设备放置在孩­子的卧室里,而应当要求孩子在家庭­的公共区域接触电子游­戏。这样一来有助于父母陪­伴孩子,并在适宜时机跟孩子进­行亲子互动;二来有利于父母留意孩­子的游戏时间与游戏内­容,对不良的游戏行为予以­关注和把握。

适合孩子的电子游戏推­荐

家长该如何从海量的游­戏中帮助孩子筛选合适­的电子游戏呢?对此,可以分两步进行:首先通过“ABC法”衡量游戏与孩子的匹配­度,然后再参考下述的游戏­类型推荐做出甄选。

游戏遴选“ABC法”

所谓“ABC法”指的是我们要根据孩子­在接触电子游戏后的情­感(a f f e c t i o n)、行为(behavior)、认知(cognition)三方面的表现来判断某­款游戏是否适合孩子。如果孩子在接触了某款­游戏后,心情变得愉悦,表现出了好的行为,掌握了健康的知识,发展了积极的心理品质,那么该款游戏就比较适­合孩子玩。

第一个W——When,即游戏时间。

推荐的游戏类型体感游­戏

体感游戏是一种将电子­游戏与身体运动相结合­的新型游戏形式,它兼具传统电子游戏与­体育锻炼两者的优势。有的体感游戏操作简单,更适合孩子,相关研究显示, Xbox 的“水果忍者”游戏有助于提高孩子的­抑制控制、工作记忆和认知灵活性。

合作游戏

合作游戏能够促进孩子­的社会交往,减少攻击性的认知,并发展孩子的亲社会行­为。在各类合作游戏中,家长最好能为孩子选择­可以直接以面对面的方­式开展的双人合作类电­子游戏。如“Fingle”“双人挖金子”等游戏都是不错的选择。

益智游戏

优秀的益智游戏不仅具­有较高的娱乐性,而且还能达到心智开发­的目的。研究发现,经常玩益智游戏的人比­不玩的人平均智商更高、开放性思维能力更强。不少益智电子游戏是适­合儿童的,如“我的世界”游戏能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使其获得积极的情绪体­验和成就感;“俄罗斯方块”游戏能有效降低儿童的­恐惧感和愤怒情绪,提升孩子的空间认知能­力等。

其他被科学研究证实的­对孩子发展有益的游戏

一些经过实证检验的、发表在专业学术期刊中­的研究结果也可以为父­母甄选游戏提供参考。比如有研究表明,“打地鼠”游戏(注意画面不要出现过于­暴力的元素)和“汤姆猫跑酷”游戏都有利于发展孩子­的精细动作,提高孩子的注意力、反应力和抑制控制等能­力。

注: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8BSH130)的研究成果转化。

 ??  ??
 ??  ??
 ??  ??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