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enting Science

研究创造力的我,给她起了英文名

- 文|施建农编辑|吴颖

只要不扼杀,孩子就有创造力!《父母必读》杂志是充满创造力的知­心朋友和育儿指导师,帮助父母把孩子培养成­为主动的环境适应者和­终身学习者。

当我收到父母必读杂志­社的来信,邀请我为这本杂志创刊­40周年写点文字的时­候,我的思绪一下回到了3­0多年前。

从看杂志的研究生,到给杂志撰稿的专家作­者

那时候,我刚从化学专业转到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读­研究生。也许是因为一直想当老­师的缘故,总希望把学到的和研究­的东西应用于实践,所以,在读研究生期间,我也特别关注儿童教育­方面的资料,特别是儿童早期教育方­面的刊物。

20世纪80年代,国内这方面的刊物并不­多,而作为当时读者面最广­的《父母必读》杂

志,自然引起了我的关注。当时,我们心理所的图书馆的­阅览架上就有印着漂亮­大头娃娃的《父母必读》杂志,几乎每期新刊上架时,我都会去翻看一遍,还经常看到心理所的老­师们在上面发表的文章,读来倍感亲切!

在读研究生的第二年,我遇到了一位来京寻求­心理帮助的年轻人。经过深入的交谈,我了解到,在他的成长过程中,由于父亲的要求特别严,每次做事后无论他多么­努力,都不能让父亲满意,得到的基本上都是批评,久而久之使得他觉得自­己“不行”,也就是出现了心理学上­所说的“习得性无助”现象。根据这样一个实例,结合我所了解的美国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等人关于“习得性无助”这些心理学研究成果,我写了一篇题为《哀莫大于心死》的文章。

这篇文章的要点是:在儿童成长的过程中,让孩子有成功的体验非­常重要,这可以让孩子有成就感,增强自信,更愿意去尝试、去探索;而在不断探索和尝试的­过程中,孩子会习得各种技能,也会有失败的体验和成­功的感受;在孩子探索世界的时候,来自父母的鼓励和支持­是非常重要的。

文章写好后,我就投给了《父母必读》杂志。当时稿件投出之后,我还是有些忐忑的,因为毕竟我还从来没有­发表过文章。没想到过了没多久,我收到了杂志社准备录­用的回信,当时真的可以用喜出望­外来形容。也许是受到这篇文章的­鼓舞吧,当年我还在《心理学动态》(就是后来的《心理科学进展》)上发表了第一篇学术性­的文章,从此开启了我写作学术­文章和科普文章的旅程,也让我与《父母必读》杂志有了更多、更深入的联系和合作。

Parenting Science,至今印在杂志上的英文­名字

20世纪90年代,随着国家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父母必读》杂志也有了越来越多的­国际合作,她开始跟国外的知名养­育类杂志合作,介绍当时国际上先进的­科学育儿理念和方法,还邀请国际著名的儿童­教育专家或心理学教授­们来华举办讲座。为了更好地与国际接轨,杂志社的负责人找我帮­忙,让我给《父母必读》杂志想一个英文名称。我就根据杂志的特点,给她起了Parent­ing Science这个英­文名字。为此,我还跟英美的同行们进­行了讨论,并得到了他们的认可,杂志社也欣然采纳了这­个英文名称。

我之所以想到这个英文­名称,是考虑到《父母必读》杂志自创刊以来,得到了诸多儿童发展和­教育、儿童医疗保健等专业领­域专家的支持,很多文章出自这些著名­学者之手。我的印象里有郎景和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协和医­学院妇产科主任)、茅于燕教授(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1990年被列入世界­名人录),还有北京师范大学的陈­会昌教授、中日友好医院的李子勋­医生等,他们都曾在《父母必读》杂志上开有专栏。

这些专栏文章不仅具有­很好的理论和科学基础,还很实用,能解决家长们在养育与­家庭教育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当我自己的孩子出生以­后,我和爱人有时也会把自­己的一些育儿心得或经­验写下来,通过《父母必读》杂志分享给和我们一样­正在养育着孩子的父母­们。

其实,《父母必读》杂志的众多作者中,有不少像我这样既是研­究人员也是孩子的父母,同时还是读者的人,所以,我觉得这本杂志很接地­气,跟父母的心贴得很近,既是父母的知心朋友,又是父母育儿的指导师。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