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pular Archaeology

边境之金——金平龙脖河矿冶遗址

- 文 图 / 万杨

“金”在先秦时期通常指铜,出土的先秦铜器中常有“利金”“吉金”的称谓,如利簋铭文“辛未,王在阑师,赐有事利金,用作檀公宝尊彝”。铜是建构青铜文明的重­要物质基础,可以制作成兵器、生产工具、生活用具以及礼器等各­类器具。《周礼·考工记》说 :“金有六齐,六分其金,而锡居其一,谓之钟、鼎之齐;五分其金,而锡居一,谓斧斤之齐;四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戈戟之齐;三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大刃之齐;五分其金,而居二,谓之削杀矢之齐;金锡半,谓之鉴燧之齐。”

云南地处中国西南边陲,是《史记》中的西南夷之地。春秋战国时期中原青铜­文明逐渐衰退、迎来铁器时代的曙光之­时,云南地区的青铜文明不­断发展,到战国中后期至西汉早­中期走向巅峰,涌现出诸如滇文化、句町文化等极其繁荣的­青铜文化。可以说云南地区繁荣的 青铜文化是中华大地青­铜文明的最后唱响抑或­余音,而与云南山水相隔的东­南亚地区也似乎经历着­相似的轨迹。

云南青铜文化的发展繁­荣除了各种原因导致的­技术进步以外,丰富的铜矿资源更是地­利。云南的铜矿数不胜数,其中滇东北的东川铜矿­国人皆知,它孕育出滇东北及滇中­繁荣的青铜文化,并为中原文明的发展添­砖加瓦,汉时以其为基础生产出­著名的“朱提堂琅造”铜器。在这些大大小小的铜矿­中有一个铜矿因为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并在其间发现了大型先­秦矿冶遗址而备受考古­学界的关注,这就是位于中越边境的­金平县龙脖河铜矿。该铜矿位于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东部猛桥­乡卡房村龙脖河与红河­交汇的三角地带,隔龙脖河与红河及越南­相望。铜矿区内发现的大型先­秦矿冶遗址,我们称之为金平龙脖河­矿冶遗址。这一矿冶遗址

在云南地区以及越南青­铜文化的发展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概况

金平龙脖河矿冶遗址在 2004 年新街—河口公路施工抢救性考­古工作中被发现,后来经过若干次考古调­查勘探,逐步确定了其铜矿开采 和冶炼的性质及大规模­多点式的分布格局。

目前我们在遗址范围内­找到冶炼点 8 个、古矿洞点 1 个、铜器出土点 1 个。冶炼点从红河谷底到石­家寨所处的山顶均有分­布。

冶炼点所处的位置均为­山包顶端,地势相对平缓,通风。从地表遗物分布范围和­剖面堆积推断各冶炼点­面积从1000 平方米到 5000 平方米不等。其中 1、2、3号点相对集中,联系紧密,

地势最为平坦,规模最大,但受农村建设和生产的­破坏也最严重。各冶炼点地表多散落有­大量的陶片和炼渣,文化堆积相对简单,多分为两层:第一层为表土层,厚度在20 厘米左右;第二层是灰黑色早期堆­积,包含大量陶片和炼 渣,厚度 20—30 厘米不等。

古矿洞点位于 1、2、3号冶炼点东北面下方­山坡,发现矿洞若干,均为竖矿,洞口形状不规则,洞内狭窄。

铜器出土点位于江边山­涧沟谷旁的缓坡处,

现被建筑占据。2004年进行发掘时­从当地矿商获取线索。矿商在建房时挖出一批­器物,包括铜器和陶器。铜器有一字格剑、尖叶形锄、靴形钺、圆形腰扣等。陶器未收集,据描述可能为釜、罐之类。根据器物集中出土,并兼有铜器和陶器的特­点,我们认为出土点为墓葬­的可能性较大。

调查勘探发现的遗迹主­要为炼炉和矿洞。炼炉在 3 号地点的剖面上多有发­现,另在 2 号地点发现一座保存相­对完好的炼炉。该炉平面 呈葫芦形,由上下两个坑、坑与坑之间的连接通道­和一个鼓风口组成。上部坑周围是一大圈红­烧土壁,中间是夹杂大量炭屑的­灰褐色土。红烧土应该是高温冶炼­形成的炉壁,灰褐色土里面包含大量­的炼渣,越往下越多,有些炼渣嵌入炉壁,并包含少量的陶片。坑底呈锅底状,弧壁内收。上部坑连同红烧土范围,直径约80厘米,最深处约30厘米。坑北部中央有一个截面­近圆形的鼓风口,直径约15厘米。鼓风口一直连到坑底,下部的壁不见红烧土。下部坑平

面近圆形,弧壁内收,平底。填土是夹杂红烧土和部­分炭屑的灰褐色土,包含有炼渣,炼渣数量没有上部坑多。下部坑没有烧结的炉壁。直径 45—55 厘米,深约5厘米。两坑之间有一条长约 13 厘米、宽约 10 厘米、深 5—10 厘米的通道相连。炼炉周围发现有柱洞。

遗址内采集的遗物主要­为炼渣、铜矿石和陶片。8个冶炼点内采集的陶­片特征基本相同,以夹砂褐陶为主,表面以交错绳纹为主体­纹饰,手制。因多为残片,器形不可辨,但从某些口沿看,可能为釜。此类口沿外侧多装饰贴­塑凸弦纹。

金平龙脖河矿冶遗址的­考古工作目前尚处于初­期阶段。虽然目前科学的发掘资­料有限,但调查勘探取得的成果,使我们对遗址的考古学­文化、年代以及生产技术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建立起了遗址的空间框­架,摸清了各类遗存的分布­规律。

该遗址目前获取最多的­遗物是陶片,以地表采集为主。陶质均为夹砂陶,陶色以褐色为基调。陶器以手制为主,另有部分似贴塑。其烧造可能为地面堆烧,因而由于温度与气氛不­同造成表面呈现不同的­颜色。纹饰以粗细不等的绳纹­为主体纹饰,另有部分篦划纹、刻划线纹、剔刺纹等。采集的陶片均为残片,无法拼对,故器形不甚明了,但从口沿分析,有不少器形可能为釜。采集的陶器口沿有一种­形制数量较多,为侈口,口部外侧近唇部有一周­或两周堆塑的凸弦纹。此类口沿与同流域相距­约50 公里的个旧麻玉田墓葬­和遗址内出土的陶釜口­沿极为相似。遗址获取的绝大多数陶­器,从表面基本无与冶炼相­关的残留物看,其性质主要为生活实用­器。

测年及分析

我们把 3号区域剖面采集的两­个炉内木炭样本送往贝­塔实验室测年,三个样本测年结果相近,为距今 2450±30 年左右。麻玉田墓地曾做过三个­墓葬人骨样本的测年,结果分别为

2470±35 年、2565±25 年、2530±40 年。出土的器物和测年结果­表明,龙脖河矿冶遗址的年代­或某个阶段的年代与麻­玉田墓葬和遗址的年代­重合,大体为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

8个冶炼点内采集到大­量铜炼渣并发现有炼炉、矿洞等遗迹的情况表明,龙脖河矿冶遗址以铜矿­的开采和冶炼为主要目­的。但从 2004年发掘发现的­陶片和在3号冶炼点采­集到疑似 坩埚的陶片看,似乎存在铸造铜器的现­象。根据现有的材料分析,铜器铸造规模不大,推测只是铸造少量满足­遗址居民生产生活需要­的器物。

调查勘探发现的炼炉均­为碗式地炉,规模较小,生产技术较为原始,但不排除只是为了方便,在遗址进行初炼的情况。2号冶炼点发现的炼炉­周围有柱洞,表明炉上方有棚屋建筑。结合炉内烧结较厚的炉­壁和棚屋建筑现象,我们认为炼炉可能多次­重复使用。遗址发现的炼炉与广西­北流铜石岭汉代冶铜遗­址的炼炉结构极为相似,两者存在相似的生产技­术。龙脖河的年代要早于铜­石岭,两者之间可能会存在技­术传承或文化源流的关­系。

作为铜矿冶遗址,其存在的根本目的就是­获取铜矿资源,所以遗址的空间布局和­铜矿资源的分布紧密相­连。该遗址目前发现的冶炼­点和矿洞位于龙脖河铜­矿带内。根据地质部门的探测和­研究,龙脖河铜矿带分为东、西两个矿带,其中东矿带分为新莲、新卡、龙达三个矿段,西矿带分为公鸡山、茅草坪、大梁子三个矿段。

发现的冶炼点中除9号­点位于西矿带的大梁子­段外,其余均位于东矿带龙达­矿段内。一个矿带会形成多个矿­产资源集中的矿体,是最适合开采的区域,结合矿区的地质图,可以看到冶炼点基本集­中分布在矿体附近。

目前发现的8个冶炼点­的选址具有极强的规律­性,即均位于矿体附近山包­顶端。位于矿体附近是便于就­近开采冶炼。选择山包是因为遗址范­围内多为高山陡坡,只有山包顶端相对平缓,便于生产生活的开展。另外,遗址位于红河河谷边,河谷多有持续稳定的河­谷风,冶炼点所处的山包通风­较好,我们推测当时可能会利­用自然风进行鼓风提温。

中外交流

金平龙脖河矿冶遗址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我们的工作和研究­视野不能仅仅局限于国­门之内。放眼东南亚中南半岛,我们可以看到,在中南半岛有三大铜矿­集中分布区,分布区内以及临近的平­原地区分布有大量包括­矿冶、居住和墓葬等各种类型­的青铜时代遗址。这三个铜矿集中分布区­分别是北部的老挝和越­南北部区域、西南部的泰国中南部区­域和东南部的老挝、越南、柬埔寨三国交界区域。龙脖河矿

冶遗址紧临三大铜矿分­布区中的北部区域,而且遗址所处的龙脖河­铜矿带与该区域的越南­老街—范士坂铜矿带仅一水之­隔,实际上两者为同一矿带,并且同属于红河流域。老街—范士坂铜矿带内有着越­南最大的铜矿 生权铜矿。工作中我们了解到生权­铜矿附近的老街红河冲­积平原曾出土了大量铜­器,其中不乏编钟之类的重­器。由此推断龙脖河矿冶遗­址与下游越南生权铜矿­区的遗存乃至整个北部­铜矿区内的遗存应存在­密切的联系。

龙脖河矿冶遗址是滇东­南目前发现时代最早、规模最大的铜矿冶遗址,对于学术研究有着重要­意义。相信随着未来考古工作­和研究的不断拓展、深入,遗址的整体文化面貌、年代序列、产品辐射区域、社会组织和生产模式等­方面的学术问题将日渐­清晰。日后以遗址优越的地理­位置为支点,将工作拓展至越南及东­南亚地区,对于促进国际考古交流­与合作、探索我国与东南亚地区­古代文化的互动与联系­有着更为深远的意义。

(作者为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馆员)

 ?? 遗址远眺 ??
遗址远眺
 ??  ??
 ??  ?? 龙脖河矿冶遗址位置
龙脖河矿冶遗址位置
 ??  ?? 龙脖标志牌
龙脖标志牌
 ??  ?? 龙脖河矿冶遗址遗存点­分布示意
龙脖河矿冶遗址遗存点­分布示意
 ??  ?? 古矿洞
古矿洞
 ??  ?? 现代矿洞
现代矿洞
 ??  ?? 1—3号冶炼点航拍
1—3号冶炼点航拍
 ??  ?? 出土铜器 1. 剑 2. 锄 3. 腰扣 4. 钺 5. 凿 6. 斧
出土铜器 1. 剑 2. 锄 3. 腰扣 4. 钺 5. 凿 6. 斧
 ??  ?? 2号冶炼点发现的炼炉
2号冶炼点发现的炼炉
 ??  ?? 3号冶炼点挂在剖面上­的炼炉
3号冶炼点挂在剖面上­的炼炉
 ??  ?? 4号冶炼点地表遍布陶­片
4号冶炼点地表遍布陶­片
 ??  ?? 5号冶炼点采集陶片
5号冶炼点采集陶片
 ??  ?? 3号冶炼点采集陶片
3号冶炼点采集陶片
 ??  ?? 龙脖河和麻玉田陶片对­比
龙脖河和麻玉田陶片对­比
 ??  ?? 9号冶炼点剖面
9号冶炼点剖面
 ??  ?? 龙脖河与铜石岭炼炉对­比
龙脖河与铜石岭炼炉对­比
 ??  ?? 观察剖面
观察剖面
 ??  ?? 3号冶炼点挂在剖面上­的炼炉
3号冶炼点挂在剖面上­的炼炉
 ??  ?? 中南半岛铜矿点与主要­青铜时代遗址位置示意
中南半岛铜矿点与主要­青铜时代遗址位置示意
 ??  ?? 遗存点与矿带的空间关­系
遗存点与矿带的空间关­系
 ??  ?? 采集的炼渣
采集的炼渣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