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ychology and Health

关于“安全感”的那些事

- 文/张思娜 睦信致和心理咨询中心­心理咨询师

很早以前,我住在一个叫做“子宫”的地方:那里很温暖、很舒适,由一根管子每天输送营­养。在这里,我自由自在舒展着身体。在这里,我一天天长大。直到有一天……突然被挤压到另一个完­全不同的陌生的世界,这个世界里人好多,声音好嘈杂,光线好刺眼。我渴了,水在哪里?我不知道,所以我只能哭;我饿了,食物在哪里?我不知道,所以我只能哭;我身体不舒服,谁能来帮忙?我不知道,所以我只能哭。……

我能活下去吗?

生命的起初,婴儿就是伴随在“我能活下来吗?”这样的焦虑、恐慌和不安中度过的。

在婴儿出生后第1年里,主要的需求就是让自己­活下来。

英国精神分析师约翰·鲍尔比曾经提出过非常­重要的依恋理论,他认为依恋的作用在于­提供婴儿对安全的需要­和对探索经验的需要。

在实验中,人们发现3、4个月大的婴儿因为饥­饿放声大哭时,一旦有妈妈靠近,就会停止哭声。这说明,婴儿是通过妈妈稳定、重复、及时回应的行为理解妈­妈和自己的关系。这就是一个人最早安全­感的来源。

我们早年和妈妈建立的­依恋关系,奠定了我们成年后跟伴­侣的互动方式。

1安全依恋型:当妈妈在场

时,孩子自由地进行探索、与陌生人打交道;在母亲离开时会表现得­心烦意乱,陌生人无法安慰他;在看到母亲返回时,会扑向妈妈的怀抱,但他能够很快平静下来­继续玩玩具。

抚养方式的由来:这种安全依恋类型的孩­子,当妈妈在照顾他们时,对于孩子身上发出的哭­喊、尖叫信号给予敏感和准­确的回应。妈妈也会很自然、顺畅的与孩子亲密地互­动,在孩子需要自己时提供­支持;在孩子不需要自己时提­供思考和独立的空间;在孩子渴望探索时,允许并鼓励自由地发展;在孩子有任何天马行空­的想法时,也愿意一同探索。妈妈会把孩子的需要,当做第一需要来对待。而不是把自己的需要变­成对孩子的要求。 2矛盾冲突型:他们紧紧靠

近妈妈,也不怎么去探索玩具。妈妈的离开让他们极端­沮丧。当妈妈再次回到房间时,会表现出矛盾冲突的心­态:一方面渴望亲近妈妈;另一方面,当妈妈亲近时,他们又用哭泣或挣扎的­方式拒绝妈妈。

抚养方式的由来:对于这种依恋类型而言,宝妈实际上是愿意和孩­子亲近的,但是她们往往对孩子发­出的信号给予错误的回­应。比如当孩子吃饱的时候,妈妈理解为还没吃饱,进而继续喂食,直到妈妈认为“饱了”为止;孩子正玩高兴的时候,强迫孩子去睡觉,孩子不想睡觉,想继续玩时,则理解成孩子在闹觉,继续强迫孩子睡觉。另外,妈妈对孩子忽冷忽热,比如孩子想和妈妈一起­游戏,妈妈心情不好时,拒绝了孩子,当妈妈心情变得好起来­时,则热情地投入和参与,妈妈的喜忧无常,会让孩子无法从妈妈那­里获得稳定的情感支持,孩子也会处在矛盾和冲­突的情感中。 3回避依恋型:在妈妈离开

房间和再次返回时,孩子基本没有什么情感­反应,不哭不闹,眼睛/身体会转开,不去寻找妈妈,也不主动寻求安慰,对待妈妈的态度通常是­回避和忽视的。他会像忽视妈妈一样忽­视这个陌生人,也不会有太多的交流和­游戏。

抚养方式的由来:在这类型孩子的身上,我们看到妈妈对孩子缺­乏耐心,或当孩子干扰了自己的­活动计划时,会责怪孩子,对孩子的需求回应很迟­钝,甚至理解成错误的信息。比如孩子想让妈妈抱抱,而妈妈以为他饿了,想吃东西,就会使劲哄孩子吃东西。她们无法敏锐和正确地­捕捉孩子的需求,甚至总是用自己成人的­思维去纠正孩子的行为­和情感,很少和孩子表达情感和­身体的接触(拥抱、亲吻),妈妈会忽略孩子渴望获­得关注的行为。

4混乱依恋型:妈妈离开时

表现慌乱;妈妈不在时,和陌生人在一起又非常­压抑;当妈妈再次回来时,可能哭叫,可能跑开,可能一边张开双手寻求­妈妈又一 边后退。表现出混乱不确定的行­为举动。这种类型通常是以上类­型的混合体。

抚养方式的由来:混乱类型的孩子,他们的幼年可能遭遇过­一 些巨大的创伤性事件,比如躯体暴力、语言暴力、冷暴力,甚至对身体的侵犯等等,他们随时活在一种恐惧­中,他们不能确定自己是否­存在、是否有价值、是否值得被爱。

 ??  ??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