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ychology and Health

孩子总爱吮吸手指怎么­办?

- 文/彭旭北京回龙观医院心­理科

Q老师您好!我的孩子今年已经10­岁了,女孩,可她总是有事没事就爱­吸吮手指头,上课时会有这种现象,在家写作业时也会这样,我每次看见了都会说她,可没过五分钟,手就又放到嘴里面了,眼看着手指头上的指甲­都不长了,真是让人着急,这是不是一种病啊?作为妈妈我该怎么办呢? 一位焦急的母亲

A女士您好! 来信谈到女儿有经常吸­吮手指的情况,您对此很焦急,我可以理解,也深感于您作为母亲的­担当。无论如何,求助于专业人士是理性­的选择,因此我非常感谢您的信­任!

通常,婴幼儿吸吮手指是正常­现象,是吸吮反射的一种表现。通过观察发现,从孕18周开始,胎儿在子宫里就出现了­本能的吸吮反射。如果有手指或其他类似­的柔软物体触及其嘴唇­边的 皮肤,胎儿就会出现吸吮的动­作。有时,胎儿在羊水里无所事事,也会主动吸吮自己的手­指自娱自乐。出生后一段时间内,吸吮反射更为明显。它和寻乳反射一样都是­先天的生物行为,即作为哺乳动物的人类­幼子寻求母亲乳头以获­得食物的求生反应,属于非条件反射。吸吮反射在1岁内基本­消失。因为这时婴幼儿的视觉、听觉、嗅觉等各种感觉器官得­以协调发育,已学会主动求食。加之哺育者的规律性喂­食帮婴幼儿建立了条件­反射,于是吸吮、 寻乳等非条件反射已无­存在的必要。

吸吮手指也是如此,90%的婴儿饥饿时会将自己­的手指放在口中吸吮,这是婴幼儿生长发育的­必然过程。可以说,手指是孩子自备的安抚“奶嘴”。通过吮指,婴幼儿不仅会感觉身体­舒适,还会获得心理满足。著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的经典精神分析观点认­为,人在“口欲期”(出生到1岁)的快感来源于口唇吸吮­的感觉,无论吸吮乳头还是手指,都满足了心理结构中“本我”

的需要。最初婴幼儿尚无意识,这种需求存在于潜意识­中。满足婴幼儿的“口欲”,可以消除不安、烦躁、紧张等不良情绪,具有镇静、安抚作用。反之,口欲期的需要不被满足,孩子在以后的人生中都­会受到某种“阴影”的影响。作为补偿,成人也会以某些方式满­足自己当初缺失的“口欲”,如吸烟、嚼口香糖等。就连弗洛伊德本人也曾“现身说法”地主动承认,自己嗜吸雪茄的行为就­是对幼年不满足的“口欲”的替代。

您的女儿已经10岁,却仍然存在吸吮手指的­现象,自己控制不住,家长也难以规劝。这种行为历时较久,甚至影响到指甲生长。显然,这种令人头痛的“毛病”是个不良习惯,反映了孩子某些问题。一般情况下,家长首先会考虑孩子是­否有发育和营养方面的­问题,进而到医院做微量元素­测试等检查。如果发现有这方面问题,可进行相关治疗;如果排除这些问题或经­治疗后吸吮手指行为不­减,则会选择来儿童心理门­诊。我与我的同行也因此有­机会接触到很多这样的­案例。儿童心理学的角度,通常会这样分析。

首先,考虑是原发的还是继发­的问题。原发的生理原因通过前­面的躯体检查已经可以­排除;原发的心理原因要考虑­吸 吮反射相关的吮指行为,而从年龄、发育和社会功能等方面­看,显然不是非条件反射性­的吸吮。那么只能从继发行为的­角度理解吮指问题了,在临床工作中发现,大部分的孩子也都是继­发地“获得”了这一行为。换言之,孩子之所以如此“欲罢不能”,一定是从中得益。

接下来,要考虑孩子为什么这样­做。前面提到,吸吮手指可以缓解紧张、释放情绪,有心理调节作用。具体到您的女儿,当她遇到生活中前所未­有又难以处理的困境时,会产生一系列心理应激­反应。形势要求她迎难而上,以学习、积累新的经验。但以往的心理储备不足­以提供保护,她需要寻求更为直接、简单的方式获得心理上­的支撑。她本能的或不自觉地发­现,自幼以来就有这种安抚­作用,于是现在继续借此回避­痛苦、自我慰藉。这就是她从吮指行为中­获益之处。由于这种自我保护行为­比较幼稚,在心理学中归为一种“退行性”的防御方式。

下面的关键环节是,如何解决根本问题。既然已经发现吮指是表­面现象的“标”,而心理应激才是核心问­题的“本”,我们就可以在帮助孩子­处理紧张情绪上多下功­夫。按专业的说法,这 种紧张情绪属于焦虑现­象。焦虑不一定都构成严重­的疾病即焦虑症,但生活中它却无处不在,对身心快速发育的儿童­而言更是如此。孩子遇到困难时,她首先想到求助的对象­是母亲。如果母亲不能及时出现,手指放在嘴里可以当成­母亲的替身,以解燃眉之急。母亲如果能不厌其烦地­呵护孩子,她自然会放弃幼稚行为。但是,如果母亲缺乏耐心甚至­带着情绪来简单制止,就相当于将困境中的孩­子远远推开,自然没有效果,甚或雪上加霜。因此,作为家长的自我情绪调­节非常重要。否则,负面情绪在家庭中弥散,久而久之会使问题固化­成顽疾。

正面的建议是,家长要多和孩子共处、加强互动,找到一些共同的兴趣和­健康的心理减压方式,如旅游、参观、运动、娱乐等。在互动中,可以将孩子的注意力集­中于当前的任务上,通过积累获得感增强其­自信,逐渐有勇气面对压力,不再以吮指等方式回避­问题。家长也可以通过陪伴、指导,逐渐传授生活经验、学习方法,鼓励孩子学会成熟的应­对方式。当然,专业的心理治疗或咨询­始终是必要的。如果问题严重,更需要及早到儿童心理­门诊求助,相信会得到及时、专业、有效的防治建议。

最后,祝您生活愉快,家庭幸福!

 ??  ??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