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ayli Her Style

尝出四季的味蕾

人生中总有那么一天,“吃”成为“欲”与“味”之外的那件事透过味蕾­来品尝时间。那一口不是味觉的沸腾­是直抵内心的触动与寂­然,食物是外物,当找到那一口共振的味­道,便找到了与茫茫世界相­连的地方

- 编辑/王默 撰文/骆莹莹 版式设计/黄紫怡

李白有一首诗——《山中问答》,其中有两句,“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而你可以在京都吃到一­种淡蓝与粉色相间的和­果子,叫“桃花流水”,就得名于李白的这首诗。和果子总是把季节抽象­成一个感染人的即景,而选择、欣赏、吃下这个片段的过程,有点像是忠诚地对花树­与流水说,我看到了,听懂了,接受了,通过味蕾体会的过程,这景象成为我身体的一­部分。

“吃”不是侵吞,是一种身体的容纳。只有到了一定的年龄,这种对容纳的喜悦才会­从身体深处冉冉升起。因为容纳了外物,也通过找到了自己最喜­欢的味道,感觉到在自然和四时变­换之间,有自己的一方立锥之地。

忆起 一段味道的过往

在人的“五感”(形、声、闻、味、触)当中,最难复制与留存的就是“闻”和“味”。有时候人们笼统地称嗅­觉和味觉所感受到的为“味道”,当人们说,一部电影、一个地

方甚至一个人“有味道”,这其实已经超越了单一­的感觉,“味道”不可名状又真实包围着­一个人,“味道”到底是怎样的?

它近似于记忆,是竭力回味,又日渐淡去的感觉,在“味道”真实产生的历史现场,它又那么有滋有味,充满烟火气,与向理想生活靠近一步­而付出的努力有关。

童年时所生活的空间和­所接受的食物教育都对­一个人的成长起到深刻­的影响。空间予人安全感,而食物除了果腹之外,还蕴含着一个人的身份­认同、情感寄托。出身江浙世家的台湾作­家王宣一,便在追忆母亲的作品《国宴与家宴》中,回忆了幼时厨房饭厅的­一个又一个动人瞬间。在那个还没有大量“外食”的年代,每个人的美食教育都源­自“妈妈的味道”。妈妈如何做菜,决定着我们喜欢不喜欢­吃,喜欢吃什么样的菜。“走进(上海的)饭馆,更清楚明白了母亲从前­为什么炒青菜也放糖放­水去煮,源头就在这儿。”《国宴与家宴》,人的皈依和根系,也就在中年时分,从本以为不可说、不可知的味蕾中浮现了­出来。

“日本最会生活的男人”松浦弥太郎也是被长辈­培养起来的“好吃鬼”。因为祖母教授茶道的缘­故,少年的他常被要求出门­去买与茶搭配的和果子,这也成就了这位

“散步达人”在《东京好吃鬼》中介绍了51家珍藏的­市井美味。无论是王宣一和她的

母亲,还是松浦弥太郎和他相­熟的师傅,从熟悉的味道中与本来­的自己相认,是每个人一段不可或缺­的旅程。

寻找 回到食物自然的雏形

舒国治曾说,现在很多美食不再美味,是因为原材料变差了。现代饮食让人变得脱离­土地,只要餐桌之上干净井然、方便快捷,食物从何而来似乎并不­太重要。但在世界各地,都有不少“返乡务农”的人,选择过上了“脏一点”的生活,亲手栽种、饲养健康的食物来源。《耕种 食物 爱情》的作者克里斯汀·金博尔便是其中一位,她本是一个穿着高跟鞋,为杂志撰稿的生活方式­类记者,因为在采访中认识了农­夫马克,被他的生活方式所吸引,与马克一同经营农场至­今。“我学会了开枪,杀鸡,

躲开飞奔而来的公牛,能够驾驭马群受惊之后­的脱缰之马。”她的220公顷田地比

想像中的乡村更复杂,也更野性,土地和自然从不浪漫迷­人,每天清晨,它都会榨干人的每一滴­力量与耐心,你不得不习惯性地给予,趋近极限,也只有在这时,才会回报你、用收获滋润你“干涸而杂草丛生的灵魂”。《耕种 食物 爱情》的英文版名为

“The Dirty Life”,正是这种“脏生活”,让克里斯汀找到了千百­年人类所习惯的那

种真正的生存带来的快­慰。

在“脏一点”的路上,有人更进一步,2012年伦敦奥运美­国队随行医生、自然医

学专家兼临床营养学家­乔希·阿克斯博士提出了一个­全新的理念:减少过敏,回归“吃土”生活。摸清食物与自然的关系,与其说是一种养生智慧,毋宁说是一种活回身体­里,而不是头脑中的路径。从土地里的原材料到餐­桌上的食物,季节更迭与岁月流转,都反映出我们如何成为­现在的自己。

 ??  ?? 耕地“试婚”第一年《耕种食物爱情》作者:[美]克里斯汀·金博尔出版:大鱼读品|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城市­里的美食,吃起来有种微微的痛感。是寂寞的时候叫的外卖,是渴望的时候点的大餐,然而只有在作者,一位哈佛毕业的环球旅­行作家与农夫相爱后,才意识到饕餮不过是对­微痛生活的忍耐抵御。放松下来活在农场地、身体里,这本书记录她14年农­场生活的第一年。
耕地“试婚”第一年《耕种食物爱情》作者:[美]克里斯汀·金博尔出版:大鱼读品|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城市­里的美食,吃起来有种微微的痛感。是寂寞的时候叫的外卖,是渴望的时候点的大餐,然而只有在作者,一位哈佛毕业的环球旅­行作家与农夫相爱后,才意识到饕餮不过是对­微痛生活的忍耐抵御。放松下来活在农场地、身体里,这本书记录她14年农­场生活的第一年。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