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 Education and Museums

西方文化中对好奇及其­个性差异的激励解析———兼论“自然中心”激励观众好奇探索 的工具箱 / 关文婷

———兼论“自然中心” 激励观众好奇探索的工­具箱 *

- 关文婷北京白令陆桥文­化创意有限公司

摘要 人类与生俱来的好奇心­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但好奇心必须被悉心呵­护和有意识地鼓励,否则很容易被伤害以致­泯灭。“自然中心”作为一个自然科学和自­然伦理的传播平台和创­意机制,运用成套的好奇激励工­具箱,在其以巡展为主的文化­产品中,完成了引导、保护好奇探寻的宗旨。 其中,工具箱的创立部分借鉴­了西方文化中对好奇心­的培育理念和实践经验。关键词 好奇心 个性差异 激励文化 “自然中心”工具箱

0 引言人类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如果运用适当, 将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特别是科技进步的巨大­动力。 现在,博物馆也在努力引导、 激发公众特别是孩子的­好奇心。 但是,在绝大多数的博物馆中,这种努力的实际效果并­不理想———博物馆人自己不满意, 观众也很难感受到。 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第一,这个使命被淹没在其他­众多的追求之中, 观众难以清晰地意识到;第二,对于如何通过展示、体验和活动来推动探索,尚无卓有成效的方式。

为此,笔者和同事们用两年的­时间从心理学、教育学和传播学的角度­集中研究了这一课题, 借鉴了以美国国立自然­历史博物馆(Smithsonia­n national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的“q? rius”活动为代表的理念和做­法,在其独立创意的“自然中心”中创建了“好奇探索”工具箱体系,用以指导相关展览和活­动中与鼓励和培养好奇­相关的策划、设计和实施。本文探讨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类个体所面临的好­奇追求 消退的危险, 并对比西方文化中对好­奇及其个性差异的激励。1 好奇是与生俱来的天性­吗?绝大多数学者赞成好奇­是人类与生俱有的天性,据观察和记录显示,婴幼儿和低龄儿童往往­表现出更加强烈的好奇­心。

1984 年的一项研究发现,两个月大的婴儿在看到­不同图案时, 会明显地偏爱那些第一­次见到的图案 。 2007 年,斯坦福大学的米歇尔·楚尼纳德博士

[1] (Michelle chouinard)分析了四个小孩与看护­人超过200 h 的对话,她发现,这些孩子平均每小时要­提出100个问题,有些问题只是为了引起­他人的注意,但也有三分之二的问题­是为了获取信息 。

[2]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心­理学家另项的 一 研究认为,当孩子好奇的时候,他们会更加专注地做事­情 。

[3]当一个人的好奇心被激­发时, 大脑中控制快感和反馈­的部分活跃了起来;同时,好奇心也使大脑忆的记­中心———海马体出现了更多的活­动。 这项还研究 表

明,好奇的大脑不仅会记住­那些有趣的信息,也会帮助我们学习一些­无聊的,甚至是偶然的信息。

通过对类似实验和研究­的分析,笔者以为,刚出生的婴儿和低龄儿­童之所以表现出更加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其中一个原因可能是他­们在这个年龄段所受到­的外界干扰相对少得多, 他们的头脑中还没太多(成人和社会不断地给予­的)限制和顾虑,因此能够更加明显地发­挥这种好奇的天性。2 好奇心会在长大的过程­中增加或泯灭吗?

答案同样是肯定的, 而且在增加和减弱甚至­泯灭之间,后者的发生几率远远大­于前者。

在现实中人们常常会发­觉, 孩子的好奇心更加强烈­一些。他们对新鲜事物非常容­易产生好奇;而成年人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则相对稍弱, 并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消­退,有些人甚至几乎丧失了­好奇的本能。

有一天, 大哲学家罗素问穆尔“:谁是你最好的学生? ” 穆尔毫不犹豫地说:“维特根斯坦。 “”为什么? ”“因为,在所有的学生中,只有他一个人在听课时,流露出迷茫的神色,总是有一大堆问题。 ”后来,维特根斯坦的名声日盛,渐渐超过了罗素。 有人问: “罗素为什么落伍了? ”维特根斯坦说“:因为他没有问题了。”这个故事清晰地显示了­问题的实质和重要意义。

再如,老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圆,问这个圆像什么?幼园儿 的孩子讲出了几十小种, 学生讲出了十几种,中学生讲出了八九种,大学生讲出了两三种,而成年人或许一种也讲­不出。这个故事有些夸张,但它尖锐地指出了现行­教育体制的一个突出问­题: 好奇心和探索欲的减弱,其结果就是不愿、不敢也不会提问题了。 今天,我们已经开始正视这一­弊病,并且正在努力通过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去改变。

一般来说, 好奇心减弱主要受到了­三种外界因素的干扰和­影响:(1)缺乏刺激。在数字时代,人们每天要面对大量的­虚拟欣喜和觉视 刺激。 孩子们大多通过电视、游戏和网络来了解这个­世界,而这也剥夺了他们通过­观察和体验(触觉、听觉、嗅觉等)来发现自然世界,从而培养好奇心的机会。(2)害怕失败。恐惧会扼杀好奇心,尤当其是 孩子们害怕提问时。他们 担心自己的问题被认为­是“愚蠢的”,或者根本无法得到回应。这种现象并非是孩子的­专利,也是阻碍成年人发挥好­奇心的原因。 当我们太在乎别人的看­法时,即使我们很好奇,也会害怕或停止疑问。(3)层层障碍。“不要问! ”“不要碰! ”如果父母给子女设置了­太多的障碍,他们探索和发现的意愿­就会大大降低。而社会为成年人以及人­类相互之间所设置的障­碍更是五花八门,并且影响深重。

提问是孩子们探索新鲜­事物的有效途径。然而,许多家长或许并不清楚,一个爱提出问题的孩子,如果没有得回到 答,会直接影响他们继续提­问的动力。伦敦大学伯克贝克学院­的儿童成长心理专家特­奥多拉·格利加(Teodora gliga)说,如果你把婴儿手指的物­品递给他,他会认为“指”这个动作具有获得东西­的功能;如果你告诉婴儿他所指­东西的名字,他会认为这是一种获得­答案的方法。但如果两者都不发生,他将停止指向任何物品 。同样,1984 年一项由英国

[4]研究人员巴巴拉·蒂泽德(Barbara Tizard)和马丁·修斯(Martin hughes)所做的研究发现,当一个家庭的成人乐于­回答孩子的问题时, 他们的孩子就会提出更­多的问题 。

[5]这就产生了一种“马太效应”:相较之下,好奇的孩子在上学之前­就会获取更多的知识技­能, 并且能在学校中得心应­手地学习;同等努力下,好奇心强烈的孩子会比­那些知识基础较低、 好奇心较弱的孩子有更­多的收获。 如此, 对于那些满是好奇的孩­子而言,学习将变得更加满足和­快乐。3 西方文化中对好奇心及­其个性差异的激励途径

众多学者都对这个课题­做过研究。限于篇幅,本文不可能进行完整和­详细的阐述, 仅从以下三个方面作分­析和论述。3.1 承认并尊重人类个体独­特的智能方式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 发展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于 1983年首次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 6],认为不同的人类个体会­以不同的方去式[学习, 以自己所喜欢和擅长的­独有方式与外部世界交­流。 他将人类的智能类型归­纳为8 种类型: ( 1)语言—文字智能:指听、说、读、写的能力,表

现为个人能够顺利而高­效地利用语言描述事件、表达思想并与人交流的­能力;

(2)音乐—节奏智能:指感受、辨别、记忆、改变和表达音乐的能力,表现为个人对音乐包括­节奏、音调、音色和旋律的敏感以及­通过作曲、演奏和歌唱等表达音乐­的能力;

(3)逻辑—数理智能:指运算和推理的能力,表现为对事物间各种关­系如类比、对比、因果和逻辑等的敏感, 以及通过数理运算和逻­辑推理进行思维的能力;

(4)视觉—空间智能:指感受、辨别、记忆和改变物体的空间­关系并借此表达思想和­感情的能力,表现为对线条、形状、结构、色彩和空间关系的敏感,以及通过平面图形和立­体造型将它们表现出来­的能力;

(5) 身体—动觉智能: 指运用四肢和躯干的能­力,表现为能够较好地控制­自己的身体、对事件能够做出恰当的­身体反应以及善于利用­身体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的能力;

(6)自知—自省智能:指认识、洞察和反省自身的能力,表现为能够正确地意识­和评价自身的情绪、动机、欲望、个性、意志,并在正确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评价的基础上形成­自尊、自律和自制的能力;

(7) 交往—交流智能: 指与人相处和交往的能­力,表现为觉察、体验他人情绪、情感和意图并据此做出­适宜反应的能力;

(8)自然观察智能:指个体辨别环境(不仅是自然环境,还包括人造环境)的特征并加以分类和利­用的能力。

中国的现有教育体制忽­视了人类个体智能差异­的现实,过分强调和单一地使用“语言—文字智能”和“逻辑—理数 智能” 作为评判学习成绩的统­一标准, 而将那些以其他智能方­式学习的个体归入学习­不好和智能低下的行列。 博物馆虽然没有评判成­绩的需要,但也没有充分意识到这­个规律,通过多样化的设计去满­足不同智能人群的需求。

3.2 展览设计中对人类不同­智能类型需求的应对

在一些国外的儿童博物­馆中可以明显地看到这­种多元智能理论的应用。 例如美国芝加哥儿童博­物馆(Chicago children's museum)的 Zirkus 马戏团,让孩子们有机会在后台­观看小丑表演、 荡秋千、 走钢 索、练习翻滚、杂耍和平衡的技巧,这对于那些具有视觉—空间、身体—动觉、交往—交流的智能类型来说尤­其有趣“;修补实验室”中提供空间和资源,让一家人亲自动手去创­新和探索那些电脑和智­能手机之外的生活, 这个项目最适合视觉—空间、 逻辑—数理、身体—动觉和交往—交流智能类型的观众。

再如曼哈顿儿童博物馆( Children's museum of Manhattan)的“吃睡玩,每天都要健康”展览,让孩子在消化系统中爬­行,随营养物质进入身体,有助于身体—动觉的孩子兴奋起来;“和 Dora、diego 一起冒险”展览带领孩子参加一系­列重大的“营救任务”,学习解决问题的技能, 发展数理和语言能力以­及了解拉丁美洲文化,适合拥有身体—动觉、交往—交流、自知—自省、 逻辑—理数 和语言—文字智能类型的孩子。加拿大 LORD文化资源和管­理公司设计的多个儿童­展示在多元智能理论的­基础上, 为各种智能类型开发出­适合儿童特征的学习方­式。以“让我们跳舞吧”展项为,例 其所选择的体验方式为­音乐—节奏和身体—运动。如图1 所示,它让孩子们在沉浸式圆

的体验才能真正化为己­有。 孩子损失的不仅是一次­认识世界的机会, 还有追根究底的思考习­惯———轻易放弃一个自己感兴­趣的事物, 与之擦肩而过却不觉得­可惜,这对他的成长绝对是一­次打击。

另一种可能是妈妈认为­她是引领者, 她在带着孩子散步, 孩子只有跟随的权利———跟随她选定的路线,跟随她习惯的节奏,跟随她的思路和情绪;她走到哪,孩子就要跟到哪;她说什么,孩子也只能听什么。不少中国的父母和孩子­在一起时,嘴里在不停地说着,教孩子认这个认那个,却从不关注孩子正在注­意什么想要知道什么,基本是在自言自语,连眼神都很少与孩子有­交流。 许多教育的失误都在于­教育者的自大,心里没有孩子,只有单向的灌输,没有双向的沟通。4 “自然中心”激励好奇探索工具箱

“自然中心”自创办以来,便将鼓励好奇心作为重­要目标之一“。自然中心”的本质是一个平台、一种机制和一套体系。其整合多方资源,将博物馆策划的展览和­活动带出去,走向社会的各个角落,实现文化资源的创新型­共享, 打造蕴含强大教育功能­的自然展示,以亲近社会的格调走入­百姓之中。 作为一种实体,“自然中心”可以出现在美术馆、文化中心等自然成品及­展示匮乏的场馆当中,同时也可以出现在与自­然相关的旅游景区,如地质公园、森林和湿地等。

“自然中心”现已开发出一套启迪、促进好奇心的方法,简称激励好奇探索工具­箱。下面简要其讨论中的三­种:满足多元智能工具箱、发现和引导好奇心工具­箱和巧妙的玩与学工具­箱。

4.1 展览和活动设计满足多­元智能的途径

每个观众带着自己特有­的学习习惯进入博物馆。 因此,展览应该具备足够的多­样性,以便观众可以选择以他­们最擅长的学习方式所­设计的展品。 如表 1所示“,自然中心”通常将这七种学习类型,用于展品设计以及其后­的活动项目设计。

以“自然中心”在成都万象城推出的“生存的穿越”巡展为例。 如图 2 所示,该展首次运用了双文图­解读系,在统 即 传统的图像为主、文字为辅的图文下方,在距离地面 50~110 cm 的高度,为 3~12 岁的儿童准备了一套漫­画解读。 这里, 更多地使用了视觉—空间、身体—动觉和交往—交流等学习方式,让孩子可以和父母、 同伴分享那些新鲜有趣­的恐龙故事。 双图文系统不仅为孩子­准备了他们最喜欢且看­得懂的信息, 而且为家长提供了指导­孩子学习的工具,帮助孩子发现和探索,建立他们的自信心。

作为父母,应当帮助孩子发现自己­的智能类型,进而寻找适合的学习方­法。同时,还要创造一个正反馈,激励他们了解更多知识,使学习过程更加愉快。这正是“自然中心”给亲子家庭准备的一个“大礼包”!

“判断出你的智能类型” 适用于各个年龄段的人,因为学习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在任何时候找到适合自­己的智能类型和学习方­法都不算晚。“自然中心”的展览和活动通过不同­的方式呈现信息,并与受众对,话 例如为视觉—空间学习方式的观众提­供图像解释, 为语言—文字学习方式的观众提­供文说字明身,为 体—动觉学习方式的观众提­供互动展项。4.2 发现和引导好奇心的方­法

“自然中心”希望不论成人还是孩子­都可以无所顾忌地出提 问题。 我们鼓励观众询问各种­类型的问

题,包括那些看似与主题无­关的“傻”问题。同时我们也鼓励家长倾­听孩子的问题,共同探索并找出答案。(1)探寻答案,但不必马上找到答案“自然中心”的目的不是告诉观众答­案,而是教他们如何找到答­案。在展览中,我们会提出一系列问题,例如是什么导致了恐龙­的灭绝?展览为观众介绍了科学­家的各种理论,如火山爆发、温室效应、大陆漂移等,并指导观众用科学的方­法来分析这些信息,最后得出自己的观点。

本质上,并非所有问题都有答案,尤其是在科学领域中。所以一定要帮助观众建­立一种意识,即问题不见得必须马上­有答案,重要的是方法和坚持。

总之,“自然中心” 带给了孩子一个学习实­践的过程,一个发现、质疑和探索的机会,并通过反复练习来熟练­掌握。 一旦你拥有了寻找答案­的资源和工具,问题的可能性是无穷无­尽的。(2)培养判读信息的能力保­持开放的心态是好奇心­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希望观众保持好奇,不要被既有观念所束缚。在当今信息过载的世界­里,判读信息是一项重要的­技能。“自然中心”分析了不同的理论和神­话,向观众展示 了通过科学的手段来分­析信息有效性的过程。(3)创造一个激发好奇心的­环境好奇心可以通过不­同的感觉激发,例如视觉、嗅觉、听觉和触觉等。 因此,提供一个多元刺激的环­境是很重要的,这也是一种发现和探索­的方法。如图 3所示,在“生存的穿越”巡展的“巨人脚下”展厅,我们提倡观众以多种方­式感知展品, 进而沉浸于这个激发好­奇心的环境。(4)以与观众生活息息相关­的话题引发讨论“自然中心”非常注重展示内容与日­常生活的联系,这也是全球业界普遍接­受的“传播六原则”之一。当谈到自己喜欢的话题­时,人们通常会变得兴奋、踊跃和专注。因此,展览的内容必须与参观­对象有所关联,才能使观众更好地参与­并记住这些信息。 例如,在“生存的穿越”巡展的“未来世界”展厅中,设计了“计算碳足迹互动台”。据反馈显示,这种展示方法不仅吸引­了观众的注意力,而且令观众记忆犹新。

4.3 巧妙的玩与学的设计

学习是强迫不来的。 为此“自然中心”以触发感悟为宗旨, 通过促进好奇心来使观­众愉快地自我收获。 在“如果世界展厅”,如果动物和植物都变大­了

10倍,这个世界将会是怎样的? 利用这种出乎预料的刺­激可以激发观众的好奇­心和兴趣。 首先放大周围的自然世­界, 会使人们更加清楚地意­识到构成这个世界的元­素———纤维。 同时大幅度放大的表现­手法也能使观众眼前一­亮, 感觉来到了一个不同的­世界。 而在“生存的穿越”巡展中,观众可以在“猛犸象大衣照相馆”里披上厚厚的皮毛,瞬间变身猛犸象,体验它们在冰河时代的­生活。

参考文献

[1]Alan Slater, Victoria Morison, David Rose. Habituatio­n in the newborn [J]. Infant Behavior and Developmen­t, 1984, 7 (2): 183-200. [2]Michelle0 M. Chouinard. Children's questions [M]. Chichester: John Wiley and Sons, 2007. [3]Matthias J. Gruber, Bernard D. Gelman, Charan Ranganath. States of curiosity modulate hippocampu­s-dependent learning via the dopaminerg­ic circuit [J]. Neuron, 2014, 84(2):

486-496. [4]Katarina Begus, Teodora Gliga, Victoria Southgate. Infants learn what they want to learn: Responding to infant pointing leads to superior learning [J]. Plos One, 2014, 9 (10): e108817. [5]Barbara0 Tizard,0 Martin0 Hughes.0 Young0 children0 learning0 (understand­ing0 children's0 worlds)[m].0 2nd0 Edition.0 New0 Jersey:0 Wiley-blackwell,0 2003. [6]Howard0 Gardner.0 Frames0 of0 mind:0 The0 theory0 of0 multiple0 intelligen­ces [M].0 3rd0 Edition.0 New0 York:0 Basic0 Books,0 2011. [7]Todd0 Kashdan.0 Six0 ways0 for0 parents0 to0 cultivate0 strong,0 curious, 0 creative 0 children[ EB/OL]. 0 http://www. huffington­post. com0 /0 todd-kashdan/six-ways-for-parents-to-c_b_249031html 002F. [8]Zero0 to0 Three.0 Tips0 on0 nurturing0 your0 child’s0 curiosity [EB/OL].0 https://www.zerotothre­e.org/resources/224-tips-on-0 nurturing-your-child-s-curiosity

( 2017-08-08 收稿; 2017-08-17 修回)

 ??  ?? 图 1 “让我们跳舞吧”展项
图 1 “让我们跳舞吧”展项
 ??  ??
 ??  ?? 图 2 “生存的穿越”巡展中的双图文系统
图 2 “生存的穿越”巡展中的双图文系统
 ??  ?? 图 3 “生存的穿越”巡展的“巨人脚下”展厅
图 3 “生存的穿越”巡展的“巨人脚下”展厅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