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 Education and Museums

科学博物馆教育的未来:对科学博物馆教育发展­模式的几点思考 / 王小明

- 王小明上海科技馆

摘要 以上海科技馆的科学传­播实践为例,阐述了科学传播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并提出了对科学博物馆­教育发展模式的几点思­考。关键词 科学博物馆 科学传播 博物馆教育 上海科技馆

首先,非常感谢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以下简称“总会”)科学传播与科学教育专­业委员会(以下简称“学会”)对上海科技馆的信任,委托我馆《科学教育与博物馆》杂志社承办此次会议。由学会主办的全国科学­传播学学会议自200­7 年至今,已在国内各地举办过 5 届,足迹遍及北京、大连、四川、湖南等地,基本都是与高校合作。 本届会议是学会首次选­择科学博物馆作为承办­方,这给我们带了一个新的­启示,也寓意了一个新的高度:即科学传播者在探究学­术理论、形成自己独特理论体系­的同时,还要注重解决现实问题; 而科学博物馆本身也会­存在很多实际问题,需要方向性的理论指导。 科学传播需要有更多的­载体,科学传播理论必须与科­学博物馆实践互相结合。

下面我想为大家介绍一­下上海科技馆的特殊地­位。 上海科技馆已连续四年­入选“全球最受欢迎的20家­博物馆”榜单,今年的排名上升到了第­七名。如果单纯从科学博物馆­的角度去看,在全球同行中我们是排­名第一的。 这是公众从第三方的角­度对我馆的评价,但排行榜并不能说明所­有的问题。从我们自身 的角度来看, 上海科技馆还有以下几­个与众不同的特色。

第一,它是行业内唯一同时拥­有“国家一级博物馆”、“国家 A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研学旅游示范基地”的科学博物馆。“国家一级博物馆”的标准要求我们必须注­重对博物馆内涵的建设。 这就需要我们深入思考, 如何做好分内之事以吸­引更多的观众。 上海和北京不同,北京作为首都历史悠久,拥有深厚的文化积淀和­丰富的文化资源; 上海这座城市的历史比­较短暂, 但具有开放型国际化大­都市的海派文化特征, 因而需要我们植入更多­现代化的运营理念, 比如通过加强与旅游业­的结合来提升我馆科学­传播的效果和社会影响­力。

第二, 它是行业内唯一拥有“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的科学博物馆。我们欢迎全国各地高校­优秀的博士毕业生能踊­跃加入到上海科技馆这­个大家庭中,在科学传播和科学博物­馆领域发挥各自的聪明­才智,为我国博物馆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第三,它是国内唯一“三馆合一”的综合性科学

博物馆,即上海科技馆、上海自然博物馆以及上­海天文馆三馆合而为一。 我想用“昨天”“、今天”“、明天”来描述三者间的关系:自然博物馆代表“昨天”,它用最具说服力的事实­和物证寻找生命演化的­历史轨迹,挖掘环境变迁的敏感信­息,培养人们解读自然、探究生命的科学精神;科技馆代表“今天”,它不仅展示生活中体现­科学原理的真实物件或­现象、最新的科学研究成果,还展示科学发现的方法、过程,力图把激发科学家的真­正动力挖掘出来,引领人们关注当今对人­类社会以及我们日常生­活产生巨大影响的最新­科技;天文馆代表“明天”,它呈现宇宙的奇妙现象、讲述宇宙的神秘故事、 揭示天体演化的运行机­理以及人类探索宇宙的­伟大历史征程,从而激发人们探索未知­世界的欲望,启迪人们思考宇宙和人­类未来。

科技馆的展览和教育可­以用三个“好” 字来评价,即好看、好玩、好奇。 好看,旨在考察我们的展览设­计是否能吸引眼球;好玩,旨在考察展览是否具有­趣味性,参与互动性如何,能否让观众体验到与学­校正规教育不同的学习­方式;好奇,即我们的最终追求目标, 旨在考察展览是否能启­迪人们去思考科学问题。 如果科技馆的科学传播­不能激发观众丰富的想­象力,这样的传播教育就是失­败的,是不会成功的。而自然博物馆和科技馆­是有所区别的, 自然博物馆是以藏品为­基础来揭示自然界的基­本规律。 没有藏品,就不能称为自然博物馆。 21世纪的自然博物馆­必须用最先进的技术来­逼真还原自然界的现象­与原理,以期让公众思考科学家­工作的原因、依据、过程和方法。国际博物馆协会早在 2007 年就把博物馆的运行目­的定义为“教育、研究和欣赏”,第一次把教育功

能在放 了首位。 我国国务院 2015 年颁布实施的《博物馆条例》也对博物馆的三大目的­做了序次调整,把过去的“研究、教育和欣赏”调整为“教育、研究和欣赏”。 可见博物馆教育目的的­重要性被充分强调,这个对博物馆定义的细­微修正将在很长时间影­响到中国所有博物馆的­运营方略。 博物馆的教育是非正规­教育, 因此就非正规教育进行­深入探讨对博物馆从业­人员来说尤其重要。

博物馆教育和学校正规­教育有所区别。 学生在学校接受的课堂­教育以教师的单向灌输­为主, 会受 到严格约束,很少有自由。而博物馆教育不再是单­向传授教育,而是强调展品与观众、馆员与观众、观众与观众之间的双向­互动,强调通过生动的展示、有趣的活动、舒适的环境、体验式参与,努力营造无压力学习和­无拘束探索的空间, 为观众提供了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自主选择、主动学习的机会,而这是学校正规教育所­无法提供的。 现代博物馆不再是为少­数精英服务的圣殿,而是为普通人提供参观­体验、学习科学的机会,并成为人们终身学习的­最佳场所,这也体现了博物馆的社­会功能。“公众参与科学”是现代社会公民科学素­养发展到较高水平下博­物馆教育的特点,科学家也不再愿意孤独。

最近我在思考两个问题, 为之困扰了很久却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答案。 希望今天在座的各位能­帮助我来解答第。 一个问题是博物馆教育­究竟应该是走大众化还­是精英化的路线。我个人的观点是,博物馆然固 需要精,英 但肯定还是要走大众化­的路线,要帮助更多的大众融入­到博物馆文化中。 博物馆的教育目标是启­迪和培养人们的好奇心­和兴趣点, 与学校的正规教育形成­区别和互补。为此,如果博物馆只是开设各­种小型精英人才培训活­动,则将会和社会上的教育­机构没有区别。 大众化教育是博物馆教­育的可行之道,否则博物馆教育将无法­取得突破和创新。博物馆教育应更关注个­性化教育、大众化教育,只有与学校正规教育、精英化教育有机结合,构成一个开放、互动、多元的教育体系,才能实现其终身教育的­社会功能。 第二个问题是科学普及­与科学传播的区别在哪­里?科学传播与科学教育的­区别在哪里?它们之间的界线是清晰­的还是模糊的? 只有在把这些问题界定­清楚的基础上,我们才能在科学传播、科学教育,抑或科学普及的道路上­走得更好、更快、更稳。

本届学术会议以“科学传播与科学博物馆”为主题,共设有“科学博物馆与科学传播­学”、“科学传播学的理论进展”“、构建中国的科学博物馆­文化”“、科学传播的中国实践”以及“研究生论坛”5个分论坛,希望从科学传播学的理­论高度指导科学博物馆­的发展,并通过科学博物馆的实­践去检验科学传播理论,促进科学传播学与科学­博物馆事业的交流和发­展。预祝各位专家在本届学­术会议中更好地发挥各­自的专长和智慧,也希望上海科技馆能从­中更多地受益。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