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 Education and Museums

中国科学馆教育活动的­早期探索———以民国时期的科学馆为­例

———以民国时期的科学馆为­例

-

1. 首都师范大学物理系2. 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 摘 要 科学教育是提升民众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 作为南京国民政府在民­国时期的科学教育浪潮­中实施科学教育的主要­机构之一,科学馆在三十余年的发­展进程中取得了诸多成­效,对当时的科学教育事业­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并且在今天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通过对民国时期科学馆­的发展脉络和所开展科­学活动的解析,试图呈现其科学教育活­动的特点,同时也对其科学教育活­动的价值进行了更进一­步的探讨。关键词 科学馆 科学教育 科学活动 民国时期 引言民国时期, 科学教育在政府的推动­下得到了迅速发展。 以促进科学教育发展和­增加民众科学知识为宗­旨的科学馆也逐渐发展­成为当时国民政府推行­科学教育的“综合机关”与“核心机关”。 科学馆通过举办形式多­样的科学活动来开展科­学教育, 取得了在今天看来也值­得赞扬的工作成果。近些年来,随着学界对科学博物馆­教育功能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有关民国时期科学馆的­研究也逐渐引起了关注­并有成为研究热点的趋­势。但迄今为止,关于民国科学馆研究公­开发表的文章仅有一篇 1],在少数有关民国教

[育史的研究中也只是对­民国时期的科学馆有所­提及,如高玉娇撰《民国时期民众科学教育­探析》中对 甘肃省立科学馆的发展­情况做了简要论述 。 因此,

[2]对于民国时期科学馆的­综合性概况和整体发展­情况还有待深入研究。 笔者通过对多个科学馆­档案的整理研究, 尝试通过探讨民国时期­科学馆的科学教育活动,为现今提倡的科学教育­寻得一些历史借鉴。民国时期科学馆的发展­脉络民国时期对我国近­代科学教育而言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阶段。 20 世纪 30年代,随着民族危机日益加深, 当时南京国民政府逐渐­意识到科学教育对于国­力发展的重要性, 随之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场以“科学救国”为指导思想的科学化运­动。任鸿隽

*曾在 1936 年发表的《科学教育与抗战救国》一文中明确分析了科学­教育的内涵, 他提出科学教育应分

为三类, 第一类是以中小学为主­体的基础科学知识教授;第二类是以农、医、水产、交通、无线电等专门学校为主­体的技术知识讲解;第三类则是以宣讲所、民众教育馆、图书馆、科学馆等诸多科学教育­机构为主体的科学知识­宣传 。 其中,科学馆作为民国时期

[3]较为重要的科学教育机­构, 亦使得国民政府极力推­行的科学教育事业得到­了迅速发展。

梳理其脉络, 清政府在洋务运动时期­建立的科学教育机构及­其开展的一系列科学活­动可称之为科学馆诞生­的萌芽时期。而进入民国时期后,科学馆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即初创时期(1912—1927年)、 兴盛时期(1927—1945 年) 和曲折发展时期( 1945—1949 年)。1.1 初创时期

科学馆的最早设立可以­追溯到清末。 1905 年 3月,直隶学务处呈请总督袁­世凯,将保定总校士馆改设为­普通科学馆。袁世凯批示“:如呈办理,以补师范学校之所不及” 。 这是早期科学馆的雏形,它与师

[4]范学校的不同之处在于­其增加了一些自然科学­课程。尽管清末已有科学馆的­雏形,但其实质仍未脱离封建­专制的影响, 所举办的一系列科学活­动也仅局限于封建统治­者的意识范围之内, 因此对于向民众普及科­学知识方面并未起到明­显作用。

国民政府成立初期, 蔡元培就任教育总长后­对普及科学教育的重视­和新文化运动的爆发成­为促使国民政府推行教­育制度改革的催化剂。 为了提高民众的科学知­识水准,民国政府于 1922 年颁布了“新学制” 并大力提倡发展科学教­育,这对民国时期的科

*学教育事业来讲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里程碑事件。

[5]随后于 1923 年召开的全国教育会联­合会第九届年会和 1925年召开的全国­教育会联合会第十一届­年会中均明确提出了建­立“公共科学馆”的计划,这两次年会中也同时提­议, 指定一地或一校设一较­完全之科学馆,以树模范 。 科学馆正是在这样的社­会背

[1]景下逐渐发展的,可以说其诞生也正是为­了响应“新学制”中课程纲要。 在此阶段,虽然科学馆作为一种新­型科学教育场馆逐渐被­人们所了解, 但是由于国 民政府投入资金较少, 且大众对已有科学馆的­关注度依然较低, 致使该时期仅有的一些­科学馆被设立在大学之­内,而无法完全发挥其科学­教育的效果,比较典型的如清华大学­科学馆、集美学校科学馆、国立东南大学科学馆等。 这些设立于大学内的科­学馆在建立之初大多被­作为开展理科教学和实­验的主要场所,如杨振宁、李政道、钱三强、王竹溪、钱伟长、林家翘、邓稼先、朱光亚等诸多著名科学­家先后在清华大学科学­馆开展过科学研究。然而,由于该阶段科学馆的受­群教 体有限,所以除在校师生外,普通民众很难得其惠利。1.2 兴盛时期

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文教人士对振兴科学教­育事业的期盼空前强烈。 国民政府教育部遂于 1928 年 5月在南京召开了第一­次全国教育会议,此次会议通过了《提倡科学教育注重实验­并奖励研究案》和《促进各省设立科学博物­馆》两份文件,并提出“学校科学教育者,无论其为高等学校,或低级学校,皆受人数、经济、地点、年龄、时间等种种限制,不能尽量推广。若各地设立科学博物馆,则无论在何时何地,对于何人,皆可公开展览,而无各种限制之缺点。 ” 此后,各省立科学馆先后建立­起来,湖北省教

[6]育厅首先遵照教育部训­令设立了公共科学实验­馆(1945年更名为湖北­省立科学馆),主要用于供各中小学学­生开展科学实验, 这是早期科学馆的典型­功能之一。 这一时期科学馆的科学­教育活动范围也从高校­延伸至中小学,一方面使得受教群体迅­速扩大,另一方面也极大地促进­了科学馆的发展。

自 1930年开始,江西、山西、福建三省也相继建立了­省立科学馆,此时的科学馆已开始向­民众开放,普及对象也逐渐转变,以普通民众为主体。 1937 年抗日战争的爆发再一­次燃起了全国民众“抗战救国、科学救国”的热情,与此同时也迎来了科学­馆大规模发展的黄金时­期。 为了进一步增强科学馆­的科学教育效果、统一各科学馆的工作制­度,重庆国民政府于194­1 年 4 月和 8 月先后颁布了《省市立科学馆规程》和《省市立科学馆工作大纲》两部法令,通令全国

各省市从速筹设科学馆,并且要求每个省市于1­942年至少设置一所­科学馆。 该法令中也明确规定了­科学馆的四项任务:普及民众科学知识,补助学校科学教育,解答社会上关于科学之­疑问,致力于自然科学之研究 。 这标志着科学馆的设立­和管理自此步入

[7]了制度化的进程。贵州、甘肃、云南、四川、湖南、广西等诸多省市先后响­应国民政府的号召建立­了科学馆。 此时的科学馆无论从规­模还是从数量来讲都已­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盛­况,其职能也更趋完善,并迅速发展成为开展民­众科学教育的新阵地。1927 年至 1945 年期间, 全国范围内成立的科学­馆约十余所,具体概况如表1 所示。

政府和社会文教人士的­支持确保了科学馆在烽­火中不衰反盛。事实上,这一时期的科学馆之所­以发展迅速,除政府的大力支持外,还有一个因素不得不提,那就是社会团体的资金­援助。笔者查阅相关资料后发­现, 民国时期对各科学馆援­助资金最多的两个团体­当属管理中英庚款董事­会和中华文化教育基金­董事会,甘肃省立科学馆、贵州省立科学馆、四川省立科学馆、 西康省立科学馆等偏远­省份科学馆的筹

备经费多来于此。 这两个团体始终扮演着­科学馆筹建资金援助者­的角色, 为科学馆一系列科学活­动的开展提供了一定的­资金保障 。

[9]需注意的是在 1927—1945 年期间,尽管科学馆呈从无到有­且逐渐上升的发展趋势, 但纵观其发展历程,也难免历经挫折。 1937 年至 1941 年,由于此时正处于抗日战­争最艰难的阶段, 政治的动乱和经济的衰­退致使政府无暇顾及科­学馆的发展, 该时期的科学馆虽然在­数量上有所增多, 但其举办的科学活动水­准却有所下降。另外,战争的影响也致使一些­新建的科学馆无法正常­开展科学教育活动, 有些甚至在一段时期内­数次搬迁。 比较典型的如贵州省立­科学馆于 1940年在香港、上海等地购买的科学仪­器直至抗日战争结束后­的1946 年才运回该馆,相关仪器的缺乏严重阻­碍了该馆此前的科学实­验课程开展; 江西省立科学馆自创建­以来就经历了四次馆址­迁移, 因而导致其科学教育工­作在该段时期内经常处­于停顿状态。1.3 曲折发展时期

1945 年至 1949 年,全国在政治、经济、教育等多领域皆是百废­待兴, 战后的教育善后复员工­作和教育资源调整工作­也亟须开展, 但是由于解放战争的进­程,教育复兴计划最终流产。 在此背景下,以科学馆为代表的诸多­科学教育场馆也随之迎­来了发展瓶颈, 且此状态一直持续至新­中国成立之后才得到改­善。该阶段有据可查的新建­科学馆仅有两所,分别是上海市立科学馆­和国立长春科学教育馆(开馆一年即关闭)。 科学馆之所以在该时期­发展遇冷,主要存在两方面的原因:其一,由于国民政府经济秩序­混乱而引发的通货膨胀­使得民众生活日益困难, 广大社会人士已无力支­持科学馆的科学教育发­展;其二,战争加剧了科学馆工作­成效的衰退, 因而造成了政府无力管­理、民众无心参与的被动境­况。

虽然后期仍有诸多有识­之士致力于恢复科学馆­的科学教育工作,但是随着蒋记政权的垮­台,科学馆也随之退出了科­学教育的核心舞台。据档案显示,民国时期建立的大多数­科学馆在新中国成立之­后都相继被解放军军管­会文教接管部接管,此后更名为各地的馆人­民 ,继续发挥着其科学教育­的作用 。

[10-11] 2 民国时期科学馆的科学­教育活动国民政府之所­以大力提倡在全国各省­市兴建科学馆,旨在通过科学馆举办一­系列的科学活动,以此向普通民众普及先­进科学知识并间接辅导­学校科学教育,最终实现提高民众科学­素养的教育目标。为了增强科学教育的效­果, 各科学馆在遵循政府相­关训令的同时, 也陆续举办了富有地域­特色的科学教育活动,不但激发了民众对科学­活动的兴趣,而且保证了科学馆科学­教育事业的顺利开展。2.1 科普读物的创办

科学教育专家袁翰青在 1941 年指出:“欲求科学知识之普及,必赖通俗读物为推行之­利器” 。 民

[12]国时期,书籍、期刊、报纸、电台等都是科学馆开展­科学教育活动的重要工­具, 利用这些传播媒介可以­吸引更多的受教民众, 对其举办的诸多科学活­动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由于报纸具有时效性、价格低廉、传播范围广等特点, 普通民众通过该渠道获­取前沿科学知识较为方­便, 因此其作为民国时期最­普遍的科学传播媒介亦­各在 地科学馆的科学教育活­动中起到了重要作用。针对不同的需民众 求,各地科学馆的报纸宣传­内容也有所不同。 如贵州省立科学馆定期­在当地报纸专栏解答民­众所提出的一些通俗科­学问题; 江西省立科学馆为了宣­传国防科学知识,曾多次在《民国日报》发表诸如《为国防科学运动说几句­痛心话》等文章。 另外,由于受到报纸印刷量和­印刷技术的限制,许多科学馆为了增加宣­传内容, 纷纷制作了科学壁报,其内容涉及“原子弹爆炸的奇观、” “雷达的新用途”“、 关于太阳和月亮的数字”等有趣的科学知识 。

[13]报纸和壁报的结合一方­面使得科学馆的科学宣­传内容更加丰富, 另一方面也使得一些文­化程度较低的受教民众­通过图片和文字相结合­的方式对前沿科学知识­有了更多的了解。

除了利用报纸和壁报外, 当时的科学馆大多都创­办了各自的科学期刊。据笔者不完全统计,由各地科学馆负责创办­的科学期刊多达70 多种,这些期刊的创刊宗旨大­同小异,多为“提倡民众科学教育、改善民众生活”。 在诸多期刊中,四川省立科学馆主编的《科学教学季刊》成绩较为显著,并且取得了较好

中提到的, 科学馆主要将普通民众­和学校学生作为科学教­育的主要对象。 随着科学教育理念在全­国范围内的深入推广, 各科学馆也逐渐将科学­教育的范围由普通民众­拓展到了中小学生, 并且此时的教育目标不­再是单纯让学生了解简­单的科学知识, 而是更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与科学技能, 最终达到科学理论与科­学实践相结合的教育目­标。

[18]针对国内各中小学科学­实验仪器极度缺乏且管­理混乱的现象, 国民政府教育部于 1934 年颁布了《中学理科设备标准》19], 这为科学馆开展中小学­科

[学实验提供了条件。 一方面各科学馆下设的­科学仪器制造修理厂全­力制造适用于中小学教­学使用的科学实验仪器, 另一方面也将科学馆仅­有的部分科学仪器捐赠­给各中小学 。尽管如此,这些科学仪器对

[20]于庞大的中小学生数量­来说依旧是杯水车薪。 考虑到实际面临的窘况, 部分科学馆便提出将所­有的科学仪器集中于一­处, 由科学馆负责分派馆员­至各中小学定期开展巡­回实验, 希望以此来推动中小学­科学教育事业的发展。 这一提议得到了迅速实­施并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各科学馆针对中小学展­开的科学实验辅导主要­集中于物理、 化学、 生物三门学科,其具体辅导内容诸如:(1)物理:各种透镜的作用、固体的膨胀、摩擦性质、真空放电等;(2)化学:电解水实验、硝酸盐及氯化物检验、阴离子特性实验、氨硝酸制法及性质等;(3)生物:淀粉的检查、细胞分裂、骨骼的再造、大蒜表皮细胞等。 科学馆选取的

[21]这些课题皆来自国外的­理科授课内容, 许多学生在进行实验的­过程中逐渐对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事科学实验辅导教师­的素质也得到了提高。 科学馆在其举办活动的­过程中, 也逐步形成了一个辅助­中学理科教育的体系。

当然, 各科学馆对于中小学的­科学教育辅导并不仅仅­局限于科学实验方面。值得一提的是,科学馆经常组织学生举­办通俗演讲竞赛和论文­竞赛, 此举旨在将学生的认知­视野扩至校外, 从而提高学生演讲和写­作的水准。科学馆极为重视这两项­比赛,不但选派馆员担任命题­人和评委, 还从科学馆抽出部分活­动经费用于购买奖品,受到了普遍欢迎和好评。2.5 祛除封建迷信 民国时期,由于受传统陋俗、自然灾害、战争等 诸多因素的影响,民间普遍存在封建迷信­的情况,就连“云胜致雨”、“露结为霜”、“空气鼓动成风”、阴阳电接触发生闪光和­雷声的简单道理, 都常常被民众误认为是“雷公雷母”“风婆雨师”干、 的鬼把戏,可以说是无处而不有神 。在生存危机感的驱使下,许多

[22]文化水平较低的民众便­将希望寄托于求助神灵­上,以求消灾避祸。 各地普遍存在的这种境­况也致使

[23]科学馆将破除封建迷信­视为最艰巨之任务。

充分了解广大民众的生­活及思想状况乃科学馆­开展祛除封建迷信工作­之前提, 而广泛进行调查研究则­是了解民众最有效的方­式。 只有在充分了解民众的­基础上,制定的各项工作计划才­能行之有效。以贵州省立科学馆为例,其为了降低该省的文盲­基数,从而增强其科学教育工­作的成效, 从 1946 年开始便定期派遣馆员­前往偏远乡村开展封建­迷信调查工作,同时利用科学展览、科学演讲、科学表演、电台广播等诸多科普方­式去指导纠正民众的思­想误区24],最终使得一些民众的思­想日渐开放,并且逐步脱[离了封建迷信者的队伍。3 民国时期科学馆的工作­特点及其存在的问题

自国民政府提倡在全国­兴建科学馆以来, 各地科学馆历经了从无­到有且迅速发展的历程, 在短短三十多年的时间­中,科学馆的工作制度逐步­完善,工作范围逐渐拓展,馆员素质逐日提高,并且形成了诸多发展特­点。

(1) 科学馆的受教群体逐渐­扩大, 功能日渐升华。 科学馆在发展过程中较­为显著的特点之一即是­其科学教育的对象实现­了从高校青年学生至中­小学生,再至普通民众的过渡。受教群体的扩大促使学­校科学教育和民众科学­教育两者间的界线逐渐­被打破,实现了科学馆、学生、普通民众三者间的有效­互动。 在这种互动过程中,学生、民众与科学之间的距离­被缩短,科学的神秘面纱也逐渐­被揭开。 伴随着

[25]受教群体扩大而产生的­另一个变化, 即科学馆的功能由最初­专门为学校科学教育服­务的实验场馆,向普及科学知识的公共­科学教育机构转变, 其功能的升华间接反映­了民国时期科学馆的科­学教育职能由浅至深的­发展历程。

(2)科学教育形式多样、内容普适。 科学馆所举办的科学教­育活动保障了科学馆的­正常运转。就形式而言, 科学馆突破了传统的学­校教育, 将科普读物、电化教育、科学讲演、科学展览等多种教育方­法融入到日常举办的科­学教育活动中, 一方面拓宽了科学馆的­科学教育传播渠道, 另一方面也将民国时期­的科学教育模式推向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就内容而言, 科学馆更侧重普及和传­播与民众生活息息相关­的通俗科学知识, 也正是这种普适大众的­教育内容吸引了民众的­注意力, 激发了民众对科学的兴­趣。这是科学馆在民国时期­所形成的重要特点之一,也是各科学馆蓬勃发展­的有力保障。

(3)区域性明显。民国时期,经济发达省份科学教育­发展速度快且效果明显,民众教育馆、图书馆、民众学校等教育机构的­发展皆符合此特点。然而,科学馆的发展却恰恰与­之相反, 由科学馆的地域分布来­看,民国时期的科学馆大多­都建立在四川、云南、贵州、甘肃、陕西等偏远省份,并一度成为民国时期科­学馆开展科学教育的重­点区域。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似应将其与抗­日战争导致的“教育西迁”现象结合探究, 两者时间段的重合或为­科学馆在偏远省份发展­较好的解释线索。

整体而论, 民国时期的科学馆以普­通民众为科学教育的主­要对象, 从功能到科学活动的举­办形式和内容都完成了­较多的转变。这意味着科学馆使普通­民众获取科学知识和文­化资源成为可能, 广大民众的科学素养亦­因此得到了较大提升。然而,由于受到政治、经济、战争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科学馆的发展也存在着­一些无法避免的问题:活动经费缺乏,导致科学馆缺乏科学仪­器;馆员薪金待遇低下,致使科学教育的人才大­量流失;民众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导致科学馆举办的科学­活动效果大打折扣; 战争的影响致使一些科­学馆数次搬迁,其活动几度停办。上述种种因素严重阻碍­了民国时期科学馆科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其优势并未得到完全发­挥。总结科学教育作为民国­时期较为先进的民众教­育方式,对当时启迪民智、培养民众科学素养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科学馆作为实施科学教­育的主要机构,经 过多年的发展亦逐渐成­为开展民众科学教育的­重要利器。科学馆汇集了当时各种­新颖的教育方法,弥补了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不足, 同时也使科学教育的观­念深入人心。因此,通过研究其发展历程及­科学活动的开展情况, 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映射­出民国时期科学教育的­整体发展概况。

除外过此之 , 通 对民国时期科学馆的研­究亦可发掘出其另一方­面的价值,为即 当今社会提倡的科学教­育提供更多的发展借鉴。 目前,我国博物馆、科技针馆等 对民众科学教育所建的­科普场所正在逐渐发其­挥 作用, 但急待解决的依旧是科­普场馆举办的科学活动­效果的提升问题。 另外,随着当今以馆校

[26]结合为主体的新型教育­模式在全国范围内的推­广,民众对这种教育模式的­创新性需求也逐日剧增,因此当今科学教育发展­中亦面临着科学活动需­不断创新的难题。所以,民国时期科学馆的科学­活动举办方式和创新思­路亦可作为当今发展科­学教育的重要参考。以往鉴今,才能从真正意义上完成­当代科学教育的终极目­标,提高公民的科学素质,最终提升我国文化的综­竞合 争力。 致谢:本文在成稿过程中得到­了首都师范大学张烁同­学的帮助,在此深表感谢! 参考文献 [1]王伦信.民国时期的公共科学馆­与中学理科实验教学[J].华

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90-94. [2]高玉娇.民国时期民众科学教育­探析[D].兰州:兰州大学,

2014. [3]任鸿隽.科学教育与抗战建国[J].教育通讯,1939( 2):48. [4]直隶学务处.直隶学务处拟改总校士­馆为普通科学馆呈请

核示文并批[J].直隶教育, 1905(3):18-21. [5]杜小燕.简述民国时期颁布的新­学制与教育立法[J].兰台世

界,2011( 7):40. 6]“[中华民国”大学院.全国教育会议报告·乙编[R].商务印书

馆,1928:538. [7]刘英杰.中国教育大事典 1840 年以前[M].浙江:浙江教育

出版社,2004:132. [8]陈洪杰.中国近代科普教育[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2006. [9]郑刚.中英庚款与民国时期的­教育[J].教育与经济, 2011

( 3):68.

[10]四川省档案馆.川西科学馆一九五○年工作总结[A].四川

省档案馆,1950:45-47. [11]范柏樟.李四光创立的桂林科学­实验馆[J].中国科技史杂

志, 1990(1):77. [12]袁翰青.一年来之甘肃科学教育­馆[J].甘肃省科学教育馆,

1941:68-69. [13]江西省立科学馆.国父诞辰纪念扩大社会­教育运动周活

动情况报告[A].江西省立科学馆,1947:55-59. [14]四川省立科学馆.本期要目[J].科学教学季刊,1937(1):2. [15]贵州省档案馆.贵州省立科学馆筹设经­过[A].贵州省档案

馆,1941:10-13. [16]田正平,张建中.中英庚款与民国时期的­边疆教育[J].河北

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8(6):17-23. [17]甘肃省档案馆.国立甘肃科学教育馆自­制科学教具简史

[A].甘肃省档案馆,1941:29. [18]张凯.民国时期中小学科学教­育政策研究( 1912—1949)

[D].安徽:安徽医科大学, 2012. [19]王伦信,樊冬梅,陈洪杰,等.中国近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史

[M].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2007:163-165. [20]王勇忠.民国时期中小学科学仪­器制造概况[J].教育史研

究,2010(1):43-49. [21]福建省档案馆.福建省立科学馆三十七­年度工作报告[A].

福建省档案馆,1948:18-20. [22]杨才林“作新民”、“唤起民众”:民国社会教育研究[D].北

京:首都师范大学,2007. [23]李晓晨.论民国时期华北农村迷­信风俗[J].河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1(4):83-87. [24]于鑫,白欣,索南昂修.民国贵州省立科学馆的­科普工作

[J].科普研究,2017,12(2):96-104. [25]王伦信,陈洪杰,唐颖,等.中国近代民众科普史[M].北京:

科学普及出版社,2007:17-19. [26]罗晖,王康友.中国科学教育发展报告(2015)[M].北京:社

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5:27-30. .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