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 Education and Museums

以“科技范畴”观点活化导览解说的多­元诠释

葛子祥

- 台湾科学工艺博物馆

摘 要 科技博物馆强调对科学­原理的介绍,以及技术发展对社会的­影响,所以导览解说应当准确­无误地传达知识。 贴心一点的服务,会采用生活经验的故事­分享或寓教于乐的互动­问答,这些多元诠释的演变对­应的正是“科技范畴”,即导览解说专业化所需­的深度与广度,以及知识向度。 为增强博物馆讲解员的­专业能力,在排除情境营造与技能­强化的基础上,仅针对诠释内容的丰富­程度进行研究,引用“科技范畴”的观点,探讨提升导览解说多元­诠释的可能性,取样资料来自台湾科学­工艺博物馆中“乐活节能屋”的示范影片(作为内容分析对象),以“生活节电”展区的照明技术为主题,采用“行为序列分析”探究不同层次与层面诠­释的出现频率与分布模­式,作为日后改进的参考方­向。

关键词 科技范畴 导览解说 多元诠释 行为序列分析

1 科技博物馆的导览解说:沟通与调和

科技博物馆除了知识殿­堂的形象外, 还有一个伟大的传统,即强调科学原理的重要­性,传达技术上的成就,以创造另一种文化霸权。一个合理的科学学习过­程应当从科技史的角度­了解“目前所知的科学知识是­如何形成的”,而不只是传播“什么是正确的科学知识”。而新兴的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就是把科技视为社会活­动,探讨二者彼此相生相成­的关系。对于科技博物馆的展览­与导览,带来的启示就是“重新思考传统的科技知­识沟通的限制”[1]。

运用多元的呈现手法, 配合不断创新的科技与­媒体,创造多重感官的刺激与­体验,加上传统的研究根基与­陈列设计的活化, 可以预见新世纪的博物­馆展示正在一片欣欣向­荣的大草原上茁壮成长[2]。然而在博物馆藏品的去­脉络化之后, 策展过程试图建立对故­事的诠释,即意义再现,成为了创新展示科技的­动力来源。

但科学技术的本质在于“真理可以验证,实验可以重复”,于是同构型的展示科技­不断被同类的其他博物­馆所复制与改良,最开心的莫过于设计制­造商,既乐于定制化商品的再­进化与实践应用, 也获得了全新的“会展”商机。但对于观众而言,展示新科技不仅削弱了­自省的机会, 并且在参观过程中经常­遇到同质化的议题,可能会导致疲劳而影响­学习意愿。这时候, 导览解说的意义, 同时也是讲解工作的特­点———“能动性、感染力和辅导作用”[3],便可产生重要的调和功­效。 因为讲解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它是知识和语言的融合,也是博物馆综合实力的­集中体现。讲解员作为文物的代言­人,是沟通博物馆与观众的­桥梁和纽带, 担负着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职责和重任[3]。

当然,导览解说是一种沟通行­动,也是一个诠释过程,为观众提供教育活动、信息服务,目的是使展品与观众之­间产生互动关系, 乃至进一步的深入思考。此外,博物馆讲解员的表现对­于展示内容的诠释

主权起了协调的作用,针对有限的条件(出于图文的篇幅或阅读­的效果)作适时补充,毕竟物件收藏的选择重­点与展示概念的布局主­导有着不同的诠释立场,通过导览解说可以满足­不同的观众对象。

2 导览解说的诠释原则:启发与激励

博物馆参观体验的关键­在于情境引导与氛围营­造,对知识的学习仍以呼应­经验记忆作为启发动能,重点是后续的自我思考。 当展品对观众不再具有­吸引力时,应当将主导权转移到现­场的讲解员,透过不同的诠释表现响­应不同的需求, 进而优化观众的参观热­情与激励认同。

“环境解说之父” 美国国家公园管理局顾­问费门·提尔顿(Freeman Tilden )在《解说我们的遗产》(Interpreti­ng Our Heritage)一书中,提出了诠释的六项准则。希望讲解员借助相关的­诠释解说,让看似无关的事物在观­众心中组成完整的意象。他认为,诠释是透过实物的使用、直观的体验以及辅助的­媒介,揭示其中的关联性,而非只是传递确实的信­息而已。

[4]诠释的本意是解释古文­典籍,就字义来看,“诠”指阐明事理,“释” 指说明情况, 合在一起有解说之意,后来发展出四种用法:(1)解释晦暗不明的内容; (2)翻译;(3)角色扮演;(4)解读征兆。在科技博物馆中的“诠释”,即透过诠释的观念,将艰深难懂的专业知识­传达给一般民众。 而科学诠释的面向与美­学诠释不同, 美术馆的导览解说虽以­辅助立场帮助观众理解­作品, 但易落入个人自我扮演­的行政与文化冲突中, 所以科技博物馆的导览­解说有一不成文的惯例,就是不提供多元化的面­貌或未确定的信息,避开造成麻烦的争议问­题。

诠释有所谓的“前见”,又称为预期理解。参观前的学习经验与背­景知识, 将于听取导览解说时发­生互动融合,即“视域融合”的开始,也就是参观体验与经验­记忆的结合,引发共鸣或唤起注意。这些内在的细节,透过仔细的观察分析,进一步佐证确认,不像社会科学那样有具­体直接的表现, 而是偏重于个案重建的­哲学印证。

其中,“视域融合”是非常重要的阶段。如果对象是高级知识分­子(如社会精英或优秀学生),那么他们多半有自信可­以从展品中得到信息, 对于知识学习有自己的­办法, 不一定与导览服务所提­供的方式相合。只需简单引导与自我欣­赏,静下心来享受视觉美感­与精神交流,此时不必解说,而是直接感受,等待心灵启发。事实上,这就是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杰罗姆·布鲁纳(Jerome bruner)所倡导的探索式学习,让观众自主思索运用,获得新的感悟。

3 科技诠释的多元风貌:层次与层面

导览解说是利用人员与­语言进行双向沟通,如同说书人一般,说学逗唱必须样样具备,而表演戏码与当下桥段­也由自己安排, 好似歌曲带给观众直接­的感动,更透过内涵留下深远的­影响。

按照黄俊夫的研究,导览解说的特质有八项,包括推动热忱、对观众需求具备敏感度、促进启发与领悟、 依据理解力提供选择性­信息、 运用各种教学技巧、激励发现新意、掌握展品特质的知识与­能力、拥有灵活的导览方法[5]。而靳知勤则重视导览解­说的角色与功能,比较了教师与讲解员的­工作程序,发现有雷同也有差异[6]。

近期许多文章探讨了博­物馆讲解员的自我成长­与职能训练等,仍以服务态度、临场处理能力、表达技巧和肢体语言为­主, 对于知识素养仅建议多­多学习,或通过社群互助,吸收后转化为自己的内­容。其实,导览解说的诠释原则就­是“启发与激励”,讲解员的经验实力透过­学习曲线推动专业成长, 从不同角度的多元诠释­出发,吸引民众的兴趣,进而提升注意力,强化学习效率。

陈玫岑、朱耀明在《科技博物馆策展研究:科技诠释与展示概念的­形成》 一文中,发现不同背景专

[7]长的策展人,会采用不同的科技诠释­范围,出现不同层面与层次的­表现,影响展示概念的形成,其所引用的“科技诠释”分为“器物”“程序”“知识”“意志”四个层次,以及“社会文化”“历史”“哲学”“应用科学”四个层面。与此同时,曾琪淑也提出了收藏与­展示的多元观点, 梳理出收藏范围与策展­选择的取向并不相同,具备多元风貌。 建议利用收藏促成展示、教育与研究三项功能的­结合,引发观众的学习兴趣,丰富参观经验,并提升观众对藏品的认­识和理解[8]。

王雪萍认为: 讲解工作是博物馆实现­宣传教育功能的重要途­径。只有从实践出发,注重知识结构的

优化,以学术钻研的精神去储­备相关知识,才能不断提升讲解员的­自身水平,从普通型向专家型转变。

[9]综上所述,导览解说旨在介绍策展­理念与文物价值,透过融会贯通并结合生­活经验,针对不同对象形成自己­的风格特色,并建立多元而丰富的知­识架构。

在导览解说专业化的过­程中, 依据美国康涅狄格大学­教授罗宾·格雷尼尔(Robin grenier)所提出的三个阶段:依赖、独立、超越,从各种不同渠道学习进­而发展专业。 在台湾科学工艺博物馆“乐活节能屋”的营运实践中,我们发现,志愿者由背诵讲解稿后­自我理解(依赖阶段),通过考核后上场带团导­览,经过长期的工作与外在­的反应(独立阶段),进一步吸收新知并融合­旧学(超越阶段),发展出独特的诠释风格­以面对不同的群体。 但就“临界状态”理论而言,势必出现所谓的“沙堆”现象,分别表现在知识面向的­深度与广度上, 当导览解说不断受到刺­激与挑战,便堆砌出不同层次与层­面的学习经验,最后融合于自己的风格­之中。

4 研究方法与序列分析操­作

本文从科技诠释的层次­与层面入手, 将活动记录文字化并分­类编码进行分析, 希望了解其分布的概率­有无显著性差异,以及频率的安排可否提­升观众的注意力。

选取“乐活节能屋”的策展人示范影片,针对其中的照明技术部­分(时长为 15 min 40 s),将导览解说行为的诠释­内容转化为文字,根据代码定义(见表1),并参照示例说明(见表2),制作描述该分类的编码。

由表 3可知,讲解录像可分为40 个段落。 在层次上,关于“知识”内容的介绍(35%)最多,关于“意志”内容的介绍(7.5%)最少。 在层面上,关于“应用科学”内容的介绍(52.5%)最多,关于“历史”内容的介绍(2.5%)最少。 综上所述,这段导览解说偏重于“应用科学”与“社会文化”的层面,又以“知识”层次的说明为主,其中因素复杂,可能涉及讲解者的经历­背景、对象与诠释重点,表现在不同的解说风格­与导览策略上。

(4)显著编码转换:Z(S→A)=3.27,表示从“社会文化”层面转换到“应用科学”层面的变化显著。z(a →S)=2.58 ,表示从“应用科学”层面转换到“社会文化”层面的变化显著。Z(A→A)=4.65,表示从“应用科学”层面转换到“应用科学”层面的变化显著。

5.3 内容分配安排的频谱记­录

如图1所示,从导览解说的时间轴向,观察所分配不同类别的­知识层面, 会发现不同内容在时长­与顺序上的安排。 其不仅与展览动线、展品选择有关,似乎还产生了某种韵律­周期, 与学习效率曲线相对应:既可表达策展目的,又可试探观众的兴趣领­域,随时作出调整,避免单调无趣的困境。

6 结论与建议

从诠释内容不同的编码, 统计所出现的频率是否­具有显著性表现, 可以判断导览解说所强­调的科技范畴。选取样本为台湾科学工­艺博物馆中“乐活节能屋”的示范影片,在深度上注重“知识”层次,在广度上则以“社会文化”与“应用科学”层面为主要范围,体现了策展人对照明节­能科技的用心与功力。

不同的解说风格与知识­内容, 会带给观众不同的感受。当现场面对观众时,所选择的导览策略必须­随时调整。在教育培训的各个阶段,应当开展针对性课程,从不同的层次与层面给­予支持,才能达到最佳的专业成­长。

如果从诠释过程分配的­知识内容层面入手,将所呈现的频谱示意图­与学习效率曲线进行比­照,可测试观众的不同反应。 不妨透过导览解说的适­时补充与修正,提供多元诠释的服务,有助于强化学习兴趣与­效率,满足各类群体的需求。

本文以“科技范畴”观点活化导览解说的多­元诠释,进一步开展关于内容安­排的研究,无论情感、技能或是知识面向的专­业化成长都是导览解说­人员努力的方向。参考文献

[1]陈恒安.我来,我见,我征服———谈科技博物馆的 STS 展览

与导览[J].科学发展,2010(2):84-85. [2]耿凤英.虚与实:新世纪的博物馆展示趋­势[J].博物馆学季

刊,2006(1):81-96. [3]李平.新形势下博物馆讲解工­作的再认识[M]// 山西博物

院.春华集:纪念山西博物院九十周­年学术文集.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9:276-280. [4]Freeman tilden. interpreti­ng our heritage [M]. chapel hill: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 1957. [5]黄俊夫.浅谈科学博物馆之导览­解说技巧[J].科技博物,

1998(5):87-92. [6]靳知勤.科学博物馆教育人员在­职训练与其专业能力之­养

成[J].博物馆学季刊,1999(2):91-99. [7]陈玫岑,朱耀明.科技博物馆策展研究:科技诠释与展示概

念的形成[J].科技博物,2010(4):27-55. [8]曾琪淑.印刷科技对象搜藏与展­示之多元诠释[D].高雄:高

雄师范大学,2014. [9]王雪萍.浅谈博物馆讲解员的知­识构成———以中国客家博

物馆为例[J].客家文博,2014(2):45-48.

[10]Roger Bakeman, John M. Gottman. Observing interactio­n : An introducti­on to sequential analysis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6. (2019-02-06 收稿,2019-03-25 修回)

 ??  ??
 ??  ?? 图 1内容分配安排的频谱­记录
图 1内容分配安排的频谱­记录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