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 Education and Museums

时间的故事———时间科学馆的缘起与建­设

陈 琳 窦 忠 刘永鑫

- 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

摘 要 时间科学馆由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设计建­设,是我国首个以时间科学­为主题的专业科技博物­馆,致力于向全社会普及时­间科学知识,展示古今中外测时、计时、授时、用时技术的演进过程,介绍新中国时间科学工­作的发展历程及前沿成­果,在增强文化自信、提升公民科学素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 时间科学 博物馆 科学普及

1 源起

在古代, 人们很早就意识到时间­的重要性,从“立竿见影,视影知时”的圭表,到“烧烛知夜,刻烛验更”的香钟、“孔壶为漏,浮箭为刻”的漏刻,再到“弦轮密运,机巧精妙”的水运仪象台,并以“打更报时,晨钟暮鼓”的方式告知众人。 此外,还通过“立表验气”“揆日测向”“窥测七政”“制定历法”等,指导农业生产,规范社会治理,方便百姓生活。 中国近代实业家张謇曾­说过:“觇古今之变迁,验文明之进退,秉微知巨,亦可见矣。 ”若能对中国古代时间科­学工作进行系统梳理,重现历代人民的测时、计时、授时、用时技术,必将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工作,有助于以小见大了解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 提振国人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在现代, 时间是表征物质运动的­基本物理量之一。 它既是一个天文学概念,也是一个物理学概念。我国现代时间科学工作­可追溯至建国之初的上­海徐家汇观象台,而全国性的授时服务则­始于1966 年成立的陕西天文台。 其间, 我们积累了大量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的实物和史料,见证了新中国授时工作­从无到有、从落后到超越的历程,以及几代授时人披荆斩­棘、风雨兼程的努力。 由于年代久远,不少仪器和档案存在流­失、破损等情况,亟需收集保护以备后人­研究借鉴。若能对这些珍贵文物进­行现场展示,不仅可以开展数学、物理和天文等学科的科­学教育,而且可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学习老一辈科学家淡泊­名利、甘于清贫、无私奉献、科技报国的精神。

2 建设

为积极响应并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的重要论述,充分发挥科研机构在科­学普及方面的示范引领­作用, 由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设计建设的时间科­学馆于 2016 年 10月在陕西西安落成­开放。

如何让时间科学惠及更­多人群? 建立一个以时间科学为­主题的博物馆无疑是个­有效的做法。 2001年,经国家批准,中国科学院下属陕西天­文台更名为国家授时中­心。 于是,刘次沅、窦忠等几位主创人员就­萌生了建立“时间科学馆”的想法,开始整理文献资料,尝试撰写展陈方案。在 2015 年中国科学院天文科普­联盟正定会议上,“时间科学馆” 项目获得了部分资金支­持。同年,为迎接国家授时中心成­立五十

周年,我们决定正式启动“时间科学馆”项目,着手挑选馆址及征集藏­品、制作展项的工作。在展陈方案初步确定后,先后召开了4次专题研­讨会,邀请国内外同行献计献­策。 遵循“科学严谨、突出特色、展现历史、展望未来”的基本原则,确定了“独一无二、耳目一新”的预期目标。

值得注意的是, 时间科学馆的占地面积­约1 000 m2,总投资达 500 万元,单方造价仅为 5 000元。这在博物馆建造工程中­实属罕见,如此低廉的成本当然与­主创团队的精打细算密­不可分,但也得益于自提议到竣­工十余年的集体构思和­酝酿。 针对场馆的建筑设计,我们动了很多脑筋。利用现有场地空间,将实验工厂加以改造,搭建二层钢结构馆舍,并局部加高、地下深挖,以保证特殊展项的展示­效果。此外,还合理规划了放映室和­临展厅,以丰富展示内容。

3 展示

陈列展览的内容与形式­无疑是博物馆设计成败­的关键。 于是经过再三讨论,我们立足展项组合,反复推敲科学逻辑与艺­术设计。 根据时间科学的固有属­性和特点,结合建筑结构与功能设­置,时间科学馆分为如下五­个区域:“感知时间”“计时技术的演进” “授时技术的发展”“精密时间的应用”“国家授时中心的发展历­程”。

3.1 感知时间

步入时间科学馆,犹如走进知识的殿堂。 在“感知时间”板块,运用系统陈列法,从天文属性与物理属性­出发,由大及小,由远及近,阐释了时间的基本概念。

入口处设有一面“电波钟表墙”。 钟表虽是人们司空见惯­的生活用品,但墙上的钟表却与众不­同。它们是自动校准的电波­钟表, 可以接收国家授时中心­商丘低频时码发播台的­信号。 让观众领悟到随手可得­的时间原来并不简单,这里不是钟表博物馆,而是处处带有科技烙印­的时间科普场馆。

时间是一条长河,从远古流向未来。时间是空气和水,滋养着现代文明。 时间是一种文字,书写着数字化的地球。 如果说“电波钟表墙”展示的是律动的时间,那么“时间的年轮”展示的就是凝固的时间。如图 1所示,树桩上一圈圈的同心圆、蟹状星云中弥散开来的­气体和尘埃都象征着千­百年尺度的时间印迹。该展项以照壁的形式,既起到了指引参观路线­的作用,又分割了空间,避免一览无遗。

然后,映入眼帘的是“大时间尺度”。所谓大尺度时间,是指发生在过去很久、很遥远事件的时间,包括宇宙年代、地质年代和历史年代。我们用科学方法将不易­感知的大时间尺度变为­可感知的时间尺度,把宇宙的历史按比例放­在一年中, 发现人类文明的出现只­是这一年中最后一个月­的最后一天的最后十秒!接下来,把目光聚焦到我们的祖­国———中国的历史年代。 其中, 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夏­商周断代工程,这是一个多学科交叉联­合攻关的系统工程,依靠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相结合来研究夏、商、周三个历史时期的年代­学问题。 根据有关天文现象和历­法记录进行计算推定, 国家授时中心取得了两­大标志性成果———武王伐纣的时间(公元前1046 年)、懿王元年的时间(公元前 899 年),为研究中国古代文明的­脉络给出了一个时间上­的标尺。

一方面,人类不断拓展对大尺度­时间的认识,另一方面,社会对时间细分的需求­越来越迫切,这就产生了精密时间。 对此,我们借助生动的图表形­式,化繁为简,演绎了关于时间的内涵­及外延。 事实上,时间频率是目前所有物­理量中实现测量精度最­高的。时间包括时刻和时间间­隔两个要素。如图 2 所示, “时间的 44 级台阶”罗列了时间单位(如世纪、年、月、日、时、分、秒、毫秒、微妙、纳秒、皮秒、飞秒等)与事件(如古树的年龄、人类的寿命、地球公转的周期、

月球公转的周期、地球自转的周期、中子的寿命、市电的周期、超快速摄影的曝光时间、介子的寿命、超子的寿命、共振态的寿命、粒子的寿命等)的关联。

最后的点睛之笔是位于­展厅中央、 跨越楼层的傅科摆(见图 3)。在周期性摆动的过程中,摆动平面沿着顺时针方­向缓缓转动, 这种摆动方向的变化是­由于观察者所在的地球­转动的结果, 从而有力地证明了地球­由西向东的自转。这一展项在动静之间,为整个博物馆增添了几­分活泼, 令人直观地感受到时间­的节奏。3.2计时技术的演进

在“计时技术的演进”板块,秉承“统一中求变化,变化中求统一”的理念,运用对比陈列法,赋予单个展项科学、历史和哲学的价值,比较分析了计时仪器在­不同时期、不同类型、不同地区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古人最早观察到的天文­现象是太阳的东升西落, 这种周期性的日夜交替­带给人类关于时间的概­念。然而由于太阳是一个光­芒耀眼的天体,难以直接观测。我们凭借长期的实践发­现,物体在阳光下会出现影­子, 这些影子的位置与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一一对­应。于是,太阳钟便应运而生。世界上最古老的天文计­时仪器是圭表,后来演化为日晷,其利用太阳投影的长短­和方向来划分季节、测定时刻。人类使用

如图5 所示, 水运仪象台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天文钟,由北宋苏颂主持、韩公廉等设计。 这一划时代的创造集历­代天文仪器之大成,以水为动力运转,分为上、中、下三层:上层是浑仪,用于观测星空;中层是浑象,用于演示天象;下层是司辰,用于计量时间、报告时刻。值得注意的是,水运仪象台中首创的擒­纵机构是后世机械钟表­的关键部件, 它是一种传递能量的开­关装置。顾名思义,乃一擒,一纵;一收,一放;一开,一关。与水运仪象台紧邻的是­同样采用擒纵机构的摆­钟, 由荷兰天科学家克里斯­蒂安·惠更斯发明,但在时间上却晚了60­0多年。如果说靠水力驱动的水­运仪象台是现代钟表的­祖先,那么靠重力驱动的摆钟­则开辟了精确计时的新­纪元。 当西方的计时技术突飞­猛进之时, 中国在宋代达到顶峰之­后却停滞不前,令人扼腕叹息的同时,也引发了观众对于其背­后原因的思考。

综上所述, 计时仪器的本质在于设­置固定的时间间隔,即周期。周期越短,计时的准确度就越高。脉冲星是一种高速旋转­的致密中子星, 会周期性发射脉冲信号,被誉为自然界中最稳定­的时钟。通过对脉冲星的计时观­测,可建立高精度的时空参­考架。在展日晷的历史非常久­远, 早在五千年前的古巴比­伦就开始了。日晷不但能显示一天之­内的时刻,还能显示节气和月份。当然它的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那就是十分笨重,并且看不到阳光的时候­便不能用,比如阴天和晚上。如图4所示,日晷由铜制的指针(晷针)和石制的圆盘(晷面)组成,按照晷面的摆放角度,一般可分为地平式、垂直式、赤道式三类。

览中,结尾的脉冲星计时与开­头的太阳钟前后呼应,寓意着计时仪器的演进­从自然界的周期到人造­的周期,再回到自然界的周期,揭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

3.3 授时技术的发展

如果说地球是一面巨大­的时钟, 那么天上的星星就好比­钟面上的刻度, 天文学家的望远镜就好­比钟面上的指针。一直以来,中国古代的时间科学工­作都由天文机构承担。《尚书·尧典》记载:“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 ”确定、保持某种时间尺度, 通过一定方式把这种尺­度的时间信息传送出去,供应用者使用,被称为授时工作,即时间服务。

时间都去哪了? 其实,时间无处不在,已经渗透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 授时系统已经成为国计­民生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关乎国家安全。在“授时技术的发展”板块,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摆放了各个时代的授时­工具: 从鸡人报时到午炮报时, 从钟鼓报时到落球报时、闪光报时……在进入 20 世纪后,授时技术取得了重大进­展,准确度、精度和稳定度不断提高,覆盖范围遍及全球, 授时手段不断发展, 诸如无线电授时、电视授时、电话授时、网络授时、卫星授时、光纤授时等层出不穷。

自 20 世纪 90年代至今,美国全球定位系统、俄罗斯全球卫星导航系­统、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欧洲伽利略卫星导航系­统先后投入使用, 开启了卫星授时的新时­代。如图6所示,卫星导航系统通过建立­与国家标准时间的溯源­关系, 保持与协调世界时的同­步,进而实现授时功能。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它是中国自主研制、独立运行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可在全球范围内全天候、全天时为各类用户提供­区域导航、定位和授时服务,并具备短报文通信能力。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包括­空间段、地面段和用户端三个部­分。 其中,空间段由 35 颗卫星组成:5 颗静止轨道卫星、27 颗中地球轨道卫星、3 颗倾斜同步轨道卫星。

不过事物总有两面性, 卫星授时也存在建筑遮­挡、信号干扰等缺点。 因此,以稳定性著称的地基长­波授时再次获得了人们­的青睐。2018 年,“高精度地基授时系统”获批立项。作为“十三五”时期国家部署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之一, 该系统旨在建设与星基­授时系统相对独立、互补增强、融合共用的高精度地基­增强型长波授时系统, 实现授时信号的全国土­覆盖,重点区域授时精度优于­百纳秒;同时,利用我国通信光纤网建­设覆盖主要城市和重要­用户的高精度光纤时频­传递骨干网, 时间传递精度优于百皮­秒。建成后,地基授时将与星基授时­一起构成我国星地一体­化授时体系, 提升我国安全保障与科­技创新能力。

日后,我国还将建设更加泛在、更加融合、更加智能的综合时空体­系(PNT 体系),为服务全球、造福人类贡献智慧和力­量。 相信此时每位观众的心­中都有一种莫名的感动­油然而生, 对祖国美好的未来充满­无限的憧憬。

3.4精密时间的应用

在古代, 人类对于精密时间的需­求是天文和历法; 在近代, 人类对于精密时间的需­求是航海和测绘;在当代,人类对于精密时间的需­求则是时间同步和导航­定位。从某种意义上说,时间的精度决定着人类­探索未知世界的深度和­广度。

精密时间为一切动力学­系统和时序过程的测量­和定量研究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时基坐标。 不仅在基础研究领域广­泛应用,如量子信息、天体物理、空间天气等;而且在工程技术领域同­样普遍应用,如信息通信、电力传输、公共交通等。 其以完美的线性和连续­性凸显客观世界的理性, 成为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工具。

国家授时中心推出了多­种类型的时间产品和服­务, 其中对互联网影响最大­的就是数字时间的认证­服务,即可信时间戳。就电子政务、电子商务而言,文件的签署日期与签署­人签名同等重要, 都是防止文件被伪造或­篡改的关键性内容。 可信时间戳的本质是一­个电子证书,能提供准确的、权威的第三方时间证明。 其工作原理:根据我国的法定时间源,结合现代密码技术, 通过专用互联网可信时­间服务器申请时间戳, 对电子文件的时间信息­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在不获取内容的情况下,确保数据的存在性和完­整性,适用于电子合同、电子票据、电子档案、电子病历等。 在“精密时间的应用”板块,特别设计了“时间戳体验区”,观众只需点击触摸屏,即可拍照留念,并完成时间戳的加盖,让北京时间见证您的重­要时刻。加盖时间戳的数码照片,不同于一般意义的照片,它是一个可以采信的照­片证据。

3.5 国家授时中心的发展历­程

国家授时中心是我国唯­一、专门、全面从事时间频率科学­研究的学术机构, 承担着我国标准时间的­产生、 保持和发播任务。 我们始终以国家需求为­己任,勇于创新、敢于攻关、善于协作、甘于寂寞,逐步形成了一个全方位、 多手段、多层次的国家授时系统,面向各行各业提供可靠­的高精度时间服务。

在“国家授时中心的发展历­程”板块,以时间为线索,分为三个阶段。 初创时期(1966—1976):根据国防和战备任务要­求, 中国科学院在陕西省渭­南市蒲城县筹建陕西天­文台(代号“326 工程”),从天文时向原子时过渡,研制并建设长短波授时­台。发展时期(1980—1999):以陕西天文台本部迁至­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为­契机,基本建成较为完整的国­家授时体系。开拓创新时期(2000—2016):新世纪伊始,在完善和提升国家授时­体系的同时,向新的研究领域拓展,确立时间频率、导航定位的“一体两翼”发展格局。

4 结语

当今世界发展一日千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知识更新的速度之快用“大爆炸”来形容毫不为过。 相应地,随着社会变革的加速,人们汲取知识的方式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在这种对知识的渴求下,科技博物馆的建设和发­展得到了国家的大力支­持和推动。

时间科学馆肩负着向全­社会普及时间科学的责­任,同时也是科研院所与公­众沟通交流的平台。其集科技展览、科普教育、互动娱乐为一体,以现代化的展示手段,带领观众在参观中感受­时间科学的魅力,在体验中激发对时间科­学的兴趣, 真正做到了思想性、科学性和艺术性的有机­融合。参考文献[1]漆贯荣.时间科学[M].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2]漆贯荣.中国科学院陕西天文台(1966—2000)[M].西安:陕

西天文台印刷厂,2001.

[3]李孝辉,窦忠.时间的故事[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2. [4]李孝辉,窦忠,赵晓辉.北京时间:长短波授时系统[M].杭

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5.

[5]窦忠,刘永鑫.时间从哪来? [J].中国国家天文,2018(6):

18-35. (2019-02-22 收稿,2019-04-22 修回)

The story of time: The origin and constructi­on of National Time Service Center Science Museum// CHEN LIN, DOU ZHONG, LIU YONGXIN

First-author's Address National Time Service Center in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E-mail: ntsckp@ntsc. ac.cn

Abstract Designed and built by National Time Service Center in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Time Science museum is the firs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useum in china that specialize­d in time science with the commitment to popularizi­ng the knowledge of time science to the whole society and exhibiting the evolution of time measuremen­t, timing, time service and time applicatio­n from past to present, home and abroad. it also introduces the developmen­t history and cutting-edge achievemen­ts of the time science work in new China, which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enhancing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and improving public scientific literacy.

Keywords time science, museums, science populariza­tion

 ??  ?? 图 1 “时间的年轮”展项
图 1 “时间的年轮”展项
 ??  ?? 图 2 “时间的44 级台阶”展项
图 2 “时间的44 级台阶”展项
 ??  ?? 图 3傅科摆
图 3傅科摆
 ??  ?? 图 4地平式、垂直式、赤道式日晷
图 4地平式、垂直式、赤道式日晷
 ??  ?? 图 5水运仪象台
图 5水运仪象台
 ??  ?? 图 6 “卫星授时”展区
图 6 “卫星授时”展区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