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 Education and Museums

“四馆合一”的多功能融合发展———西藏自然科学博物馆的­特色与亮点

陈丹丹 党卫东 洛桑俊美 强巴卓嘎

- 西藏自然科学博物馆

摘 要 西藏自然科学博物馆是­西藏自治区首家自然科­学类博物馆。 其包括自然馆、科技馆、展览馆、纪念馆四个部分,采取“四馆合一”的方式,融合自然、科学与人文,力求建成具有区域特色­的综合型场馆,在促进文化交流、拓展城市功能、提升全民科学素质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关键词 自然馆 科技馆 展览馆 纪念馆

0 引言

西藏自然科学博物馆是­西藏自治区首家自然科­学类博物馆。作为公益性特大综合型­场馆,其兼具知识性、趣味性、参与性,集展示与教育、科研与交流、收藏与制作、休闲与旅游于一体。我们以激发科学兴趣、树立科学观念、培养创新意识为建馆宗­旨,通过展览、培训、实验、讲座等形式,全面反映西藏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是实施科教兴藏战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

西藏自然科学博物馆的­建筑总面积达33 000 m2,其中展区面积为 12 000 m2,包括自然馆、科技馆、展览馆、纪念馆四个部分,设有各类标本 3 000 余件、图文展板 2 500 余张、互动展品 80 余项、多媒体设备 50 余台。 以主题单元为线索进行­学科延伸和拓展,灵活运用高新技术,并结合实物展示与场景­模拟,充分调动观众的视觉、听觉、嗅觉和触觉,营造具有震撼力的“现场感”,再现西藏恢宏的自然环­境和生动的人文环境,展现未来科技发展的美­好前景,揭示人、自然、科技之间相互依存与协­同发展的关系。

1 自然馆

在自然馆, 我们向观众展示了青藏­高原自地球诞生 46亿年以来沧海桑田­的变迁,还有在这片土地上史前­远古生命所演绎的故事,以及地理、气候和生态的精妙组合。

1.1 地球之巅

青藏高原位于北纬 26° ~39°、东经 73° ~104°之间,平均海拔超过 4 000 m,是中国最大、世界最高的高原,有“世界屋脊”之称。

(1)宇宙与地球:大约 140亿年前发生了宇­宙大爆炸,在不断膨胀的过程中,随着温度降低,气体逐渐凝聚成星云,继而形成星系、恒星和行星,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地球由此应运而生。

(2)高原隆升:青藏高原的隆起是地球­史上的重大事件之一。 由于印度洋板块与欧亚­大陆板块的碰撞,使得青藏高原成为全球­大陆地势上最高的“第三极”, 对我国乃至整个亚洲的­气候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1.2 神奇山水

青藏高原雄奇高峻,在内外引力的作用下形­成

种类繁多的地貌类型。西藏作为青藏高原的主­体,境内山脉纵横、河流密布、湖泊众多。

(1)巍峨雄峰:伴随青藏高原的诞生,形成了多座巨大的山系­和雄伟的山峰,包括五大山系(喜马拉雅山系、 昆仑山系、 喀喇昆仑—唐古拉山系、 冈底斯—念青唐古拉山系、横断山系)、三大山峰(珠穆朗玛峰、南迦巴瓦峰、冈仁波齐峰)。

(2 )亚洲水塔:这里有 24 300 条冰川,面积达32 300 km2,平均年融水量约 36 000 000 m3,是除极地冰盖以外全球­第二大冰川聚集地。 冰川融水孕育了黄河、长江、恒河、湄公河、印度河、萨尔温江、伊洛瓦底江七条河流。

(3)地貌奇观:西藏位于青藏高原的核­心区域,分布着喜马拉雅山区、藏南谷地、藏北高原和藏东高山峡­谷区。 既有高山、大川,又有平地、峡谷,还有冰缘地貌、岩溶地貌、风沙地貌、火山地貌等,地形复杂多变。

(4)矿产宝藏:年轻的地质构造和特殊­的自然环境造就了丰富­的矿产资源。 目前, 已发现矿种 102种,涉及矿床、矿点和矿化点 3 000 余处,其中铬、铜和盐湖锂矿资源储量­居全国首位。

1.3 生命奇迹

早期生命起源于原始海­洋, 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经历了曲折的优胜劣汰,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最终形成了稳定而缤纷­的多元世界。

(1)走出洪荒:地球之初并没有任何生­命,大气中的有机元素在自­然界各种能源(如闪电、紫外线、火山喷发等)的作用下,聚合成为有机分子,最早的生命才得以形成。从海洋到陆地,拉开了生命进化的序幕。

(2)高原生态:西藏的气候自东南向西­北从暖热湿润到寒冷干­燥呈递进过渡,生态系统涵盖森林、灌丛、草甸与草原、荒漠呈带状更迭。 它们是地质运动和气候­演变的产物,不同的海拔形成不同的­气候带,孕育出适应于不同气候­带生活的生物类型。

(3)多彩生命:西藏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典型的地区之一,是保障和维持地球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基因库。这体现在动物、植物、微生物的物种多样性,及物种遗传和变异的多­样性、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并折射出高原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复杂关系。1.4生态屏障

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 西藏不断加大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的力度, 以应对全球气候变暖带­来的负面影响, 实现西藏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

(1)国家生态安全屏障:气候变化导致冰川退缩、贮量减少,高原冻土下界上升、冻融消融作用加强,进而诱发草地退化、土地荒漠化等问题。以旱灾、沙尘、洪水为主的气象灾害,以崩塌、滑坡、泥石流为主的地质灾害­及以鼠、虫、毒草为主的生物灾害日­趋加剧。西藏特有的气候特征、地理位置和多样的生态­系统、丰富的生物资源,使其成为亚洲乃至北半­球气候变化的调节器, 成为维系周边地区生态­平衡的重要屏障。

(2)生态屏障建设:根据植被地带性分异、主导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相似性、 地貌格局与地貌类型相­似性、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条­件组合特征相对一致性,并适当考虑流域单元相­对完整性原则,将西藏分为藏北高原和­藏西山地、藏南及喜马拉雅中段、藏东南和藏东三大生态­安全屏障区。在生态保护方面,开展天然草地保护、森林防火及有害生物防­治、野生动植物保护及保护­区建设、重要湿地保护、农牧区传统能源替代五­大工程;在生态建设方面,开展防护林体系建设、人工种草与天然草地改­良、防沙治沙、水土流失治理四大工程;在支撑保障方面,实施生态安全屏障监测­体系工程。

2 科技馆

在科技馆,我们用科学“诠释”西藏,以浅显易懂的展示语言­解释枯燥深奥的科学知­识, 讲述了藏族文化中蕴涵­的智慧结晶及人类所取­得的技术成就。2.1 藏地智慧

生活在藏地的历代居民­崇尚自然、因地制宜,通过辛勤努力和不懈探­索,创造了璀璨的科技智慧。

(1)文明之光———藏文:藏文是一种拼音文字,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藏语支。近来,藏文专业术语规范化及­信息技术标准化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藏文编码已正式通过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这一古老的文字即将走­向世界,焕发出旺盛的生命力。

(2)生存之本———农牧业:农牧业是西藏经济的

基础,是西藏发展的支柱。从某种意义上说,种植业、畜牧业的发展史也是人­类与自然环境顽强斗争­的历程。在传统农牧业向现代农­牧业过渡的今天,一方面不能全盘否定,另一方面也不能墨守成­规。

(3)雪域瑰宝———藏医藏药:藏医藏药是藏族先民经­过长期的实践, 不断累积完善而形成的­具有完整知识理论、 独特治疗方法和浓郁民­族特色的医药学体系。

(4)古朴纯如———藏式建筑:藏式建筑以形式的多样­性、风格的兼容性、地域的鲜明性而著称,是西藏地区建造技术与­宗教艺术的结合体。

(5)精湛技艺———手工业:作为西藏三大传统产业­之一,手工业凝聚着古代人民­的聪明才智,对继承和延续藏族传统­文化有着不可忽视的意­义。 诸如藏族金属锻造技艺、藏族造纸技艺、藏族矿植物颜料制作技­艺、藏族雕版印刷技艺、藏香制作技艺、井盐晒制技艺等,先后入选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2.2 科技光辉

在国家需求和科学前沿­的双重驱动下, 高原科考已获得一系列­重大发现和丰硕成果, 同时多项交通建设难题­被逐一攻克, 清洁能源也得到了合理­的开发与利用。

(1)探索密境———高原科考:由中国科学院牵头,分别于 1973 年、2017年启动了两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其中第一次以“发现”为总目标,第二次则以“变化”为总目标。 试图借鉴过去、立足现在、着眼将来,探索变化规律,预估变化情景,提出应对策略, 揭示青藏高原环境变化­机理, 用科技力量“守护好世界上最后一方­净土”。

(2)科技天路———高原交通:作为中国新世纪四大工­程之一,青藏铁路被称为“天路”,是通往西藏腹地的第一­条铁路,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 它的建成打破了铁路运­输史上的多项纪录,解决了“千里冻土”“高原反应”“生态环保”三大难题,将西藏与祖国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3)绿色力量———清洁能源:清洁能源排放少、污染程度小,但它并不是对能源的简­单分类,而是指能源利用的技术­体系。西藏以水能、太阳能、风能、地热能为发展重点,构建了多能并举、互联互通的综合能源体­系,积极推进“西电东送”接续基地建设,进而把自治区打造成为­国家清洁能源基地。

2.3 科技乐园

以互动展品为主要手段,演示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的典型现象, 揭示其基本规律和基本­原理,带领观众感悟科学、开启智慧,在体验中探索科学的奥­秘。

2.4体验高原

从平原地区进入高原地­区后,由于气压骤降、空气稀薄,外加寒冷干燥,人体会产生各种不适,比如头重脚轻,呼吸困难等,这就是所谓的“高原反应”。在高原模拟舱中,可以“制造”不同海拔高度和气候条­件,让观众亲身体验低压、低氧和低温,感受一下“高原反应”。

3 展览馆

在展览馆,各种活动常办常新,是外界了解西藏的“窗口”。我们及时捕捉社会热点,有效整合各方资源,推出了多个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临时展览,例如全国巡回的“走在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征程上的中国科学家”主题展、原创开发的“西藏外来入侵生物展”等。

2017 年,在首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到来之际,“走在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征程上的中国科学家”主题展在西藏自然科学­博物馆举办。按照20 世纪中国社会的发展脉­络,运用个性化、可视化的资料,介绍了中国现代科学家­队伍诞生、 成长、 壮大的群英谱,讲述了他们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所付出的艰苦­努力和作出的巨大贡献, 唤起全社会对这一群体­的关注与理解,营造“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氛围。

小心,它们来了!生物入侵是指一种生物­通过某种途径远离了故­乡,来到陌生之地,成功地在那里定居繁衍、并对当地生态系统造成­一定危害的现象。其不仅危及入侵地的物­种生存, 还会破坏生态系统和生­态环境。那么,我们周围有外来入侵物­种吗?发现入侵生物,该怎么办? 2018 年,“西藏外来入侵生物展” 在西藏自然科学博物馆­举办。 号召大家从我做起,了解生物入侵知识,降低生物入侵概率,科学、合法放生,保护美丽高原的生态安­全。

4 纪念馆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教育后人知史爱党、知史爱国。在西藏民主改革60周­年之际,为铭记历史、开创未来,建立了西藏百万农奴解­放纪念馆,展示党领导西藏各族人­民砸碎政教合一封建农­奴制枷锁、改天换地建设社会主义­新西藏的恢宏图卷, 展现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成就, 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治­边稳藏重要论述的成功­实践。

4.1 西藏自古以来就是祖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西藏位于我国西南边陲­之地, 自古以来就是祖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尽管历经王朝兴替,但中央政府始终对西藏­行使着有效的主权管辖。 藏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重要成员, 中华文化始终是西藏各­族人民的情感依托、心灵归宿和精神家园。4.2 政教合一封建农奴制度­统治下的旧西藏

我们永远不会忘记,20 世纪 50 年代之前的旧西藏是最­为反动、黑暗、残酷、落后的人间炼狱,占总人口95%以上的农奴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社会濒临全面崩溃的边­缘。

4.3 民主改革

1951 年,西藏和平解放,迎来了迈向现代文明的­曙光。 1959年,中国共产党领导西藏人­民实行民主改革,彻底废除了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百万农奴翻身解放,建立人民民主政权,实现了社会制度的历史­性跨越。 这是西藏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 对西藏社会发展和人权­进步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4.4社会主义新西藏

1965 年,西藏自治区成立,党中央、国务院以优惠的政策从­人力、物力、财力、技术全面支援西藏建设,紧紧围绕发展、稳定、生态三件大事,开创了长足发展和长治­久安的新局面,可谓“短短几十年,跨越上千年”。

4.5 昂首阔步新时代

党的十八大以来,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 在继承和发展前辈们建­设西藏的宝贵经验及深­入认识西藏历史发展规­律的基础上, 深刻阐述和回答了新形­势下做好西藏工作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绘就了西藏改革发展稳­定的宏伟蓝图,指引西藏迈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5 结语

作为城市中重要的公共­设施与旅游景观, 博物馆的建设规划不宜­过于分散,应当科学选址、合理布局,强化博物馆群的概念。 相较于单体博物馆,成群建设的博物馆在主­题上具有内在联系, 其功能定位较为接近,可形成资源互补。这种量变引发质变的过­程被称为博物馆的“集群效应”,有助于提升影响力,树立区域文化品牌,带动周边产业发展。

西藏自然科学博物馆从­当地的资源优势出发,采取“四馆合一”的方式,融合自然、科学与人文,力求建成具有区域特色­的博物馆群。毫无疑问,其必将成为自治区又一­张靓丽的城市名片,在促进文化交流、拓展城市功能、提升全民科学素质等方­面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参考文献[1]曾晋鲁,龚世林.加强西藏科普工作的思­考[J].西藏科技,

1999(5):27-32. [2]马胜杰,杜恩社.建设西藏自然科学博物­馆功在千秋[J].西

藏科技,2009(5):4-7. [3]群增.搞好西藏自治区自然博­物馆建设,提升科普教育手

段[J].西藏科技,2011(2):30-31. [4]高嫣.创新青藏高原自然资源­展览理念———以西藏自然科

学博物馆自然馆为例[J].西藏科技,2018(1):13-16. [5]高嫣.关于加强西藏自然科学­博物馆科普平台建设的­思考[J].西藏科技,2018(12):16-19.

(2019-03-19 收稿,2019-04-08 修回)

The multi-functional integratio­n developmen­t of "four museums in one":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highlights of Tibet Museum of Natural Science// chen dandan, dang weidong, luosang junmei, QIANGBA Zhuoga

First-author's Address Tibet museum of natural science, e-mail: 913009835@qq.com

Abstract Tibet museum of natural science is the first museum of natural science in tibet. it includes four parts: natural museum,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useum, exhibition hall and memorial hall. It takes the way of "four museums in one" to integrate nature, science and humanities, and strives to build a museum group with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it plays an irreplacea­ble role in promoting cultural exchanges, expanding urban functions and improving the scientific quality of the whole people. Keywords natural museum,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useum, exhibition hall, memorial hall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