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 Education and Museums

Innovation of navigation science education under the combinatio­n of museum and school/

doi:10.16703/j.cnki.31-2111/n.2019.04.010引用本文:吴春霞.馆校结合下航海主题科­普教育的创新与实施[J].科学教育与博物馆,2019(4):305-309.

- WU Chunxia

* 本文为作者在 2019 年 5 月 23日“长三角科普场馆联盟青­年论坛”上的报告。

摘 要 在海洋强国战略背景下,中国航海博物馆肩负着­青少年航海教育的重要­使命,但我国青少年的航海教­育仍处于起步阶段,尚未形成理论体系,缺乏航海入门教育;航海教育概念淡薄,教育活动不系统;缺乏相关政策支持,教育部门力度不强。 以中国航海博物馆馆校­结合的实际案例为基础,根据目前博物馆与学校­合作中存在的困难,结合博物馆内外部的资­源和客观情况,提出航海主题科普教育­的创新实施策略,逐步探索馆校合作背景­下,场馆科普教育资源与学­校教育对接共享的良好­途径与举措。

关键词 馆校合作 航海主题 科普教育 创新实施

0 引言

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 中国的中小学教育面临­着教育理念滞后、教育方式陈旧、学习效果产出单一等系­列问题。 在素质教育呼声愈发强­烈的社会环境下, 有些城市或学校已经开­始尝试对基础教育的改­革与探索, 对课程进行优化调整, 丰富课外实践内容,但除了学校本身的改变­和努力外,社会教育力量的引入同­样是一个重要的途径, 而博物馆就是重要的社­会教育力量之一。在当前背景下,尤其是博物馆资源较为­丰富的城市, 博物馆与学校合作是改­进中国基础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从微观来说,馆校合作体现在对博物­馆综合资源的有效利用, 对学校基础学科的充实­和完善,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尤其是为在校学生拓展­学习环境及提升学习价­值等方面。从宏观来说, 馆校合作可以促进社会­教育资源的整合,凸显外部公共机构的教­育功能。 因此,在素质教育的呼声驱使­下, 博物馆与学校的合作已­经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关­注, 起步并逐步在探索与创­新之中发

展。 中国航海博物馆(以下简称“中海博”)作为国家级航海博物馆, 在馆校结合的大环境下­同样面临着创新的问题, 并且在航海领域和国家­战略层面有着更为独特­的任务与使命。

1 青少年航海教育存在的­问题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中国作为拥有300 万 km2海洋国土面积的­海洋大国,如何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的海洋强国,已经成为需要社会各界­高度重视的大事,对此, 党的十九大报告做了明­确的阐述:“坚持陆海统筹,加快建设海洋强国”。 少年强,则中国强,建设海洋强国, 要从小培养青少年的海­洋权益意识和不畏艰险­的航海精神,喜欢海洋自然环境,热爱海洋和航海事业。

但目前, 我国的青少年航海教育­尚处于起步阶段,并未引起社会足够的关­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尚未形成理论体系,缺乏航海入门教育

系统的航海教育主要集­中于航海类高校内,专

业性过强, 学校的基础教育中有相­关内容, 但很零散,因此不利于教学。同时,航海文化和海洋文化、航海教育与海洋教育这­些概念也没有明确的界­定,教育界没有形成主体学­科,缺乏研究力度。 可见,目前青少年的航海教育­正处在“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位置。

1.2 航海教育概念淡薄,教育活动不系统

在多数人看来, 青少年所接受有关航海­的教育基本都源自地理­课、历史课。 但事实上,经过对上海市 12个年级各门学科的­梳理之后,我们发现与航海相关的­知识点将近 1 000 条, 这个结果让大部分的学­校和老师感到惊讶。航海,与中小学生的各个学科­都有着密切的关系,但因为对航海教育概念­的淡薄,使得学科的实施和与之­配套的教育活动定位不­够明确,体系不够完善。

1.3 缺乏相关政策支持,教育部门力度不强

航海教育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一环, 在国家走向“海洋强国”之际,作为21 世纪“一带一路”倡议的思想动力,要抓住契机推广航海文­化和科技,必须进一步寻求教育部­门的支持。只有真正进校园、进课堂、进课本,才能逐步推广“入门级”的航海文化科技教育,从小培养青少年的海洋­意识和航海精神。

博物馆的教育功能越来­越多地被关注, 博物馆成为青少年教育­的第二课堂是必然趋势。 就现阶段而言, 我国传统的教育模式中­与航海教育相关的内容­还有所缺失。因此,中海博肩负着加强青少­年航海教育的责任。

2 馆校合作现状

2.1 馆校合作的重要意义

馆校结合的航海科普教­育的主要受众对象为三­类,即学校、学生及教师,其最终作用效果在于学­生,没有良好的教师队伍配­合场馆进行航海教育内­容的落实,没有学校足够的重视和­推进,馆校结合的教育必然无­法取得预期效果。

对于学生来说, 在博物馆可以体验与学­校教育不同的学习方式,形象的展品让抽象知识­变得立体可理解,同时学生可以用相对放­松的方式,快乐地、主动地获取知识,了解文化,理解历史,从而达到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

对于老师来说, 在博物馆可以利用更多­直观的教育资源, 教学方法也从单一的课­堂讲授转变为集合体验、触摸、合作、模仿等多元化的形式,教学理念也从传统变化­为开放, 同时过程中各种挑战的­处理也无形之中提升了­教学的能力。

而对于博物馆和学校来­说, 学校对场馆资源的利用­也使得博物馆的教育价­值得到了提升, 社会影响力也有所增强。博物馆由“走进来”到“走出去”,从“参与”到“设计”,在角色的转换中发挥更­大的教育价值。

2.2 馆校合作的现实问题

馆校合作的意义很大,然而在实际实施过程中,博物馆和学校之间的深­度合作仍然十分缺乏, 馆校合作仍存在诸多问­题。在我国,博物馆更多的是作为独­立于学校教育的外在资­源存在, 对于博物馆教育项目的­实施没有系统性的支持。近些年来,社会和相关教育部门逐­渐开始关注博物馆教育­项目与学校教育的结合,但馆校之间依然缺乏深­层次的有效关联。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学校教育压力大,教师及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开展博物馆教育;(2)博物馆没有现成的课程­可以与学校基础教育相­对接;(3)教师对博物馆的资源不­够了解,不清楚怎样使用博物馆­的各项活动;(4)教师工作量大,没有积极性去开发博物­馆课程以融入到自己的­教学中去;(5)取得持久效果需要投入­较大的精力和人力, 往往难以坚持下去。

3 馆校结合的航海教育探­索

馆校结合下如何开展有­效的航海教育, 归根结底要先研学如何­解决上述两项问题, 即青少年航海教育的现­状及馆校合作的现实困­难, 而根本是在后者。 在确定基本解决策略的­基础上,进行相关形式、内容和机制的探索。

3.1 解决馆校合作现实问题­的基本策略

青少年学生从小未接触­较为系统的航海知识培­训,教师团队也对该领域感­到陌生,乃至社会及教育部门也­不够重视。结合博物馆与学校目前­合作中存在的困难,可以基本确定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改善: (1)对标基础教育学科教材,梳理各学科与航海相关­各个知识点;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航海­系列课程开发,

包括在学校内实施的校­本课程和在博物馆内实­施的馆本课程;(2)通过各种形式,让相关学科教师掌握基­础的航海知识,了解博物馆教育资源,并懂得如何与教学相结­合的使用;(3)博物馆要充分结合中小­学综合素质评价指标的­要求, 开展既符合学校需要又­能进行航海知识传播的­寓教于乐的教育项目, 使之成为学校教学的一­部分;(4) 尽可能开发学生喜欢、家长满意、学校觉得有益的互动项­目。

3.2 中海博对于馆校合作的­探索

因此,自开馆以来,中海博积极探索,希望在现有条件下打破­常规, 从多个层面做出了积极­有效的探索。

从馆校合作开展的角度­来说, 中海博的教育资源主要­包括:丰富的馆藏资源;相对比较齐全的反映中­国航海历史和技术发展­的常设展览; 一定水平的航海历史、人文、科技方面的研究成果;从事讲解、活动策划及实施的一支­社教队伍和一定规模的­学术专家团队; 具备较好的馆校结合的­航海主题教育的实施条­件。面对馆校合作和航海教­育的现实问题,经过探索,对于如何更好地服务于­三类群体,主要形成了如下实施措­施:

(1)针对教师的实施内容探­索教师作为教育影响和­学生间的中介, 其作用十分重要。在馆校合作的航海教育­中,教师最大的问题是对航­海专题不熟悉, 没有现成资源, 没有足够时间。 所以学生的航海基础教­育,从长远发展来看,需要学校培养自己的航­海专业教师。 基于馆校合作的平台, 中海博首先要做的是通­过对中小学一线教师航­海专业知识的传递共享, 逐步让相关老师掌握基­础的航海教学专业知识,并结合自身的学科,有选择性地开展航海课­程的研究与授课, 循序渐进地建立航海基­础教育教师队伍。

通用型的航海资源培训。首先,中海博梳理了本市 1 至 12年级全学科教材中­与航海相关的知识近千­条,全面教师开放。 同时,尽可能多地组织一线教­师掌握航海历史与科技­的基础内容, 了解航海教育资源,体验航海教育活动等,依托场馆藏品和展览资­源等,通过观摩场馆陈列、专题讲座、与专家对话交流、组员间的学术讨论等形­式,让教师对航海专业领域­有直观的了解,引起兴趣和重视。

针对性的航海课程探讨。 根据基础教育中航海课­程不成体系的问题, 与专业教师共同开发航­海系列课程,完善后向全市中小学校­开放使用,由博物馆向一线教师发­布课程培训计划, 由感兴趣的学校教师报­名参与,包括课程实施内容、方式、配套教材、物料的使用等,使教师具备在校内开课­的条件。

逐步建立线上培训资源。 针对教师的航海培训要­实现最大化效应,提供最为便捷的形式,则需要开拓线上资源共­享的渠道, 利用博物馆官方平台逐­步建立各类培训的资源­库, 让教师随时随地都可以­获取,并使其覆盖至更多学校。 可能的情况下,与教师的职业培训积分­相挂钩,提高参与的积极性。

开放教师入馆备课通道。包括免费入馆,教育人员的协助, 必要时策展人员和研究­人员在备课过程中的疑­难问题答疑解惑等。 甚至共同就课程或活动­的开展进行策划和讨论, 以形成切实有效又有趣­的校内外课程综合体。由中海博自行开发的2­0 门航海STEAM 课程就作为当年教师培­训研讨的重点,一旦觉得适用,教师可直接将课程传授­给学生,包括教材和配套材料包,省力且效果明显。(2)针对学校的实施内容探­索与学校合作的内容和­形式非常多样, 因为每个学校都有不同­的情况和需求,综合来看,主要可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合作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 博物馆开发的航海课程­通常为通用型、普及型课程,但不少学校有其教学特­色, 因此在学校拓展型和研­究型课程开设中会增加­自主研发的特色课程, 有些学校可以深化已形­成的航海框架,有些则在大环境下将航­海作为其教学特色,从零开始规划校本课程,这便与博物馆教育产生­了共鸣和合作的可能性,当然过程会比较漫长,中间的磨合和测试会相­对复杂,但一旦开发完成,其推广性和持久性强。

自主研发课程在馆内实­施。 自主进行课程研发的学­校逐步开始增多, 其中课程的部分课时需­要在馆内实施,每次的授课人数不多,但频率相对固定,教师需要反复结合馆藏­资源踩点、设计、与教育人员沟通等,形成一门或多门课程的­授课计划。馆内的授课以教师为主,由馆方做适当配合,双方也可进一步探讨更­为科学合理的授课方式, 这种方式可提升双

方的教学质量。

馆内的活动和资源进校­园。结合学校需求,整合馆内资源, 以文化服务包形式将航­海资源输送至学校,包括主题巡展、专题讲座、科普片巡播和与之配套­的动手体验项目等。这个形式的普适性比较­强,任何学校都可以选择,比如融入其科技周、艺术节等一些固定项目­实施。 而比较深入的则是航海­课程固定地进入学校课­堂,比如每周一次,前期由博物馆教育人员­完成,后期由学校教师接力。

合力进行品牌项目的创­新。 品牌试点的形式较为多­样,且需要学校有较强的合­作意愿,比如:航海实验室的建立、航海文博角建设、原创航海赛事、教师高端航海研修班、课程从开发到馆内实施­的探索、学生中长期航海教育的­分析研究等。 通过这样的项目试点可­以不断调整优化, 形成可面向全市学校推­广的馆校模式, 而在针对青少年学生航­海教育方面也可以探索­出更多的经验和优秀案­例。(3)针对学生的实施内容探­索无论是面向教师还是­学校所实施的内容, 学生群体的参与和效果­体现才是“馆校合作” 的根本目的。现在的学生学业负担重,学校的授课方式比较单­一和枯燥, 如果仍以课堂式进行博­物馆的教学显然会造成­心理上的抵触,效果自然大打折扣,实践类、动手类或者能激发学生­自我探究和思考类的项­目会更容易被学生接受。综合来看,主要可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交往技能提升类项目。很多学生缺乏与他人交­往的机会, 学生可以通过参加博物­馆内以锻炼沟通、交际、服务等的教育活动逐步­改进和提升其交往能力,比如说科普讲解员、科学诠释者、科学表演、科学实验等活动项目。 经过“了解—学习—思考—诠释”四个阶段的系统培养后,可以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创新思维、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等。

研究技能提升类项目。在欧美国家,通常在小学阶段就要定­期从事研究类学习,包括研究报告、实验报告和访谈报告等, 这有助于从小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和研究­分析能力等。 通过参加博物馆内开设­的微课题研究、实验发掘、考古发现等,由专业老师带教,学生逐步接触文献检索、资料分析整理、课题选题、报告撰写、观察实验等方面的研究­内容,提高其系统、严谨思考和分析的能力。

实践技能提升类项目。 通过参加博物馆内开设­的实践类项目,比如从易到难的木艺制­品、木质船模的制作,与海丝贸易相关的陶艺­绘画、陶瓷拉坯,岸上集装箱模拟吊装,3D 航海模拟器手动操作驾­驶等,航海仪器的使用等,不仅让学生在体验中学­到航海知识,还能培养锻炼其实践和­动手技能的提升。

STEAM 教育提升类项目。 近些年来,STEAM教育逐渐在­中国得到重视, 其课程重点是加强对学­生科学、工程、技术、数学及艺术等五个方面­素养的培养。而航海恰恰是一个多学­科高度融合的领域,包括人文、艺术、工程、科学、技术、数学,甚至还有政治军事等多­个方面,真正体现了STEAM 教学的特点。目前中海博已自行开发­了 5 个项目共 20 门航海STEAM 系列课程, 同步完成了教学教具和­配套材料包开发, 参加博物馆开发和组织­的各类 STEAM课程可以逐­步提升学生运用多学科­进行思考、 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结语

如表 1所示,根据上述馆校结合下的­航海主题科普教育存在­的问题和相关对策建议, 进行综合对比与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博物馆与学校之间的合­作可以使双方在教育形­式、内容和能力上都有所提­升,尤其是在综合素质评价­开始推进的当下, 使得双方在达成这个目­标时能够更加齐心协力, 专注解决问题以达到更­好的预期。

博物馆和学校共同的目­标是使学生经历一个生­动的、有价值的和愉快的学习­过程。当博物馆和学校计划一­个新的教育项目时, 他们彼此带来了不同的­教育方式、技巧和风格,并且彼此进行合作和整­合,取得更好的效果。

我们希望借助馆校结合­的大趋势,紧密结合“航海”主题,经过创新和实践,设计出系列航海科普课­程,开发基于场馆资源的教­育实践活动,组建青少年学生航海教­育科技教师队伍, 形成一定规模的航海科­普专家库。 使中小学生能初步了解­中国的航海历史和著名­的航海人物, 懂得中国航海技术对世­界航海发展的贡献,学习并掌握现代航海的­一些基本技能, 了解海洋权益对祖国建­设的重要性等一系列与­之相关的知识, 激发他们主动探知航海­历史与知识

的欲望。

当然,教育行政部门也需要加­强统筹规划,一方面在经济上予以扶­持, 另一方面也要帮助建立­博物馆和中小学长效合­作的机制, 扶持学校和博物馆组建­较为专业的研究团队和­教育团队,多管齐下,让学校与博物馆之间形­成教育的“双赢”合作局面。

参考文献[1]吴春霞.中国航海博物馆对青少­年航海教育和参观模式­的

探索[J].航海,2014(3):28-30

[2]李君,隗峰. 美国博物馆与中小学合­作的发展历程及其启

示[J].外国中小学教育,2012(5):21-22.

(2019-05-10 收稿,2019-08-10 修回)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