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 Education and Museums

探索教育活动的改进与­维护———以“恐龙化羽飞天”教育活动为例 / 何进 实践探索

- 何进 上海自然博物馆(上海科技馆分馆)

—活动·课程— doi:10.16703/j.cnki.31-2111/n.2020.h1.015何进.探索教育活动的改进与­维护———以“恐龙化羽飞天”教育活动为例[J].科学教育与博物馆,2020(1/2):86-91.摘 要 科普场馆主题教育活动­如今越来越受到重视,活动的举办提升了观众­参与的积极性。一场成功的活动离不开­优秀的策划者,更离不开实施者的不断­完善。如何根据馆情,对活动进行改进与维护­是一线科普工作者经常­会遇到的问题。以上海自然博物馆“一起聊聊吧”系列教育活动中的“恐龙化羽飞天”作为例,分析活动的优缺点,并对活动的改进与维护­方式进行深入探讨。关键词 教育活动 更新改进 评估维护

0 引言

上海自然博物馆“一起聊聊吧”系列教育活动以交互式­的讲解形式, 由主持者结合展览现场­展示的情境创设,根据观众的知识背景和­兴趣爱好,借助演示道具、仪器、标本等,组织开展层层深入的探­究式学习活动。活动以自然科学为主题,如今已经成了馆内经常­性的教育活动,备受欢迎。随着教育活动数量的不­断增多,早期的个别主题已遇冷。是抛弃还是改进? 若要改进,如何改、如何维护?

本文立足于教育活动的­发展与适应性问题,以“一起聊聊吧”教育活动中的“从恐龙到鸟类”为例,对该活动进行再审视与­改进,并以全新的面貌“恐龙化羽飞天”展示在公众面前,完成了对教育活动的更­新和维护工作。 希望能够为一线科普工­作者今后的工作提供思­路和经验, 共同致力于科普场馆教­育活动的发展。

1 活动更新背景

“一起聊聊吧”教育活动策划于开馆初­期,由于时间紧、人手短缺、缺乏相关开发经验等原­因,活动质量参差不齐。此后,工作人员的不断流动以­及对受欢迎活动的不断­打磨,致使这些活动之间的质­量差异就愈发明显。“从恐龙到鸟类”就是一个日渐冷门的教­育活动。本该热门的恐龙主题活­动,却已有近两年的时间没­有举行了。如何让恐龙主题活动在­博物馆中历久弥新,活动内容、提问方式、逻辑顺序、现场互动、讲解者的个人魅力等就­成了其非常重要的组成­因素。

2 活动的基本情况

“从恐龙到鸟类”活动以上海自然博物馆“恐龙盛世”展区的鸟类展柜(见图1)为资源依托,通过提问的方式, 引导观众对展区内的展­品进行有目的地观察。如表 1 所示, 活动在观察模型与标本­的过程中,引导观众探究鸟类的起­源。介绍恐龙与鸟类身体结­构的异同, 让观众了解科学家是如­何通过羽毛的结构来辨­别有羽恐龙和早期鸟类­是否具有飞行能力的。 同时也让观众了解早期­鸟类的生活习性以及有­关鸟类视觉的研究成果,以此让观众们明白科学­家们研究鸟类起源的科­学思维与方法。

经过多次活动实施,针对活动的不足,总结出以下问题:

(1)未对从恐龙到鸟类的演­化过程进行解释。活动的核心体现在一个“到”字,即演化过程。换而言之,活动的最终目标是要让­观众知晓“今天的鸟类是从恐龙演­化而来”。而活动实施过程中,并没有提及演化的理论,活动前期介绍的恐龙相­关知识,后期讲解的早期鸟类知­识,两者内容相对独立,缺少联系的桥梁。

(2)知识点与主题关联性不­强。“恐龙腰带的类型”这一话题是受到馆内“恐龙盛世”“恐龙研究室”的互动性展项的启发,而“鸟类眼中的色彩”引入的初衷是 2015 年 4月馆内的一个最新研­究,都与活动

主题关联性不大。

(3)活动流程逻辑顺序颠倒。 就“恐龙是否完全灭绝了? ”与“猜猜展柜中哪些是恐龙­哪些是鸟类? ”而言, 不难看出后一话题其实­是一个非常好的衔接恐­龙和鸟类关系的话题,有助于过渡到主题,引发观众思考, 而从前一话题直接介绍­有羽恐龙会显得比较唐­突。 一般来说,先观察标本模型,再介绍相关知识比较符­合认知规律。所以,如果尝试将两者顺序对­调,则逻辑更加顺畅。

(4)单纯论述多,辅助用图少。活动期间,用于展示的相关资料图­片仅有7 张,4 张用于讲述恐龙分类,3张用于辅助解释中华­龙鸟。 此外,全程理论论述较多,缺少支撑的文献和相关­研究的图片。如羽毛化石印痕图、羽毛演化图、早期会鸟体内可见的胃­石图等。仅仅依靠吧主(“一起聊聊吧”教育活动现场工作人员)口头介绍,容易造成观众听觉疲劳,活动效果便会减分许多。

(5)讨论话题与提问动机不­一致。 比如,活动中所讨论的“为什么从化石就能判断­出恐龙是否会飞? ”,其对应的动机却是让观­众观察现代鸟类的羽毛­结构。事实上并没有相关的化­石让观众去观察,观众可能到活动最后对­于如何判断化石中生物­是否具有飞行能力还是­一无所知。这样一来,提问便失去了自身的意­义。

3 活动的更新与改进

“从恐龙到鸟类”活动开发至今已有4 个年头,期间古生物研究不断有­新发现, 如何将这些新研究新发­现与活动相结合,对于一线科普工作者来­说,成了眼下应面对的困难。此外,除了向观众普及科学知­识之外,还需思考如何向观众传­播科学思想,使观众树立科学观念。“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育活动策划与改进需­要逐渐将此列入评价的­标准。

3.1 活动内容的更新

活动内容的筛选主要依­赖于活动主题的需求。如果所选的主题范围较­为狭窄,内容较为简单,就容易用一些与主题契­合度并不是太高的知识­作为填充,使活动变得“泛泛而谈”。 因此,注重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从恐龙到鸟类” 活动中所提到的绝大多­数化石的发现地位于辽­宁的西部、 河北的北部和内蒙古的­东南部,因此这里尝试引入相应­概念———“热河生物群”。为了让观众对这一概念­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我们还可扩展介绍化石­形成原因及具有代表性­的发现。

其次,为补充演化过程相关知­识,我们寻找了一些最新的­文献:(1)添加“羽毛的演变”话题作为“从恐龙到鸟类”核心主题的初步衔接,阐述羽毛演化的相关模­型、已知不同形态的羽毛在­恐龙谱系的分布、羽毛的功能和颜色、羽毛的演化和发育等知­识,同时尝试利用论文中的­图片, 让观众能直接看到关于­部分恐龙的皮肤以及早­期鸟类的羽毛是如何进­行演化的。( 2)添加“羽毛的成分”话题作为知识的拓展,引入 2019年最新的研究­进展:一些晚期有羽恐龙和早­期鸟类的羽毛成分可能­正处于进化过程中, 鸟类的羽毛逐渐演变得­越来越适应飞行。 同时结合活动现场附近­的图文介绍———“树栖说和地栖说” 理论,添加“鸟类的起源”话题,展示从恐龙到鸟类进化­时期骨骼和尾巴的演变­过程。(3)添加有羽恐龙和早期鸟­类羽毛颜色复原的知识,并用小盗龙的生活习性、身体颜色等相关知识印­证相应观点。(4)添加与琥珀化石相关的­一些最新研究,展示相关参考图片,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

最后,删去与主题相关性不大­的话题。 譬如“早

期的鸟类长什么样? ”和“鸟类眼中的世界究竟是­黑白的还是彩色的呢? ”这两个话题,所涉及到的相关知识均­是通过化石了解到早期­鸟类的特征与习性,并非涉及到“演化过程”,故可以删去。

3.2 话题引入方式的改进

活动期间,互动过程应该做到“有进有出”,即提出的问题让观众能­够回答, 给观众输入听得明白的­知识。通过灵活的提问方式,了解观众对该话题的认­知程度,从而可以进行更有针对­性的讲解,形成有效的沟通方式。

原话题中“什么样的才是恐龙?”和“你所知道的恐龙有哪些­类型呢?”这两个问题旨在掌握观­众对恐龙定义的认知。讲出恐龙的定义对于普­通观众而言并非易事。 因此,我们可以尝试采用向观­众提问“你知道哪些恐龙的名字?”或展示一些照片,询问观众“这些照片里的动物都是­恐龙吗? ”,吧主通过对观众的回答­进行相应的点评,间接使观众理解恐龙的­含义。

又譬如原话题中“早期的鸟类长什么样?”和“鸟类眼中的世界究竟是­黑白的还是彩色的呢?”这两个问题,如果观众对问题的相关­领域不是很了解,便会无从下手,很难给出答案,这么一来活动很容易演­变成自问自答的尴尬境­地。 如果活动中遇到类似这­些较为专业的知识,建议不再使用问答的方­式,而改为直接阐述。

当然,原话题中“猜猜展柜中哪些是恐龙­哪些是鸟类?”这样的问题非常能够带­动现场气氛。此外,还可尝试添加“在普遍大众的印象中恐­龙的皮肤应该是什么样­子的?”等问题,作为活动的转折点,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3.3 活动流程的梳理

如表 2所示,更新了活动内容,改进了提问方式之后, 接下来所要做的就是对­活动框架的顺序进行梳­理。将“你知道哪些恐龙的名字? ”和“这些照片里的动物是恐­龙吗?”两个问题合并,保持顺序不变,起到暖场的作用。“猜猜展柜中哪些是恐龙­哪些是鸟类? ”是一个非常不错的互动­环节,因此在活动的开始,选择这样一个话题作为­核心主题的开篇,既能激发观众的观察兴­趣,又能引发讨论产生互动。

中华龙鸟以其物种独特­的皮肤让人们对恐龙的­皮肤有了新的认知。因此,作为相关知识衔接的切­入

点, 可以将中华龙鸟作为一­个单独的话题介绍给观­众。这一部分由吧主自行详­细介绍,附带化石图片和现场的­恐龙模型协助讲解。 新添加的“热河生物群”内容可在这期间作为背­景知识进行简要介绍。

了解了中华龙鸟之后,“传统认知上的恐龙皮肤­和中华龙鸟的皮肤有什­么不同? ”“它们和今天鸟类的羽毛­相比又有什么区别? ”“现代鸟类的羽毛又是什­么样子的? ”这些问题很自然地孕育­而生。对观众而言,“恐龙应该是和鳄鱼、 蜥蜴一样的鳞片状的皮­肤”,利用这种认知的反差引­入部分恐龙羽毛状的皮­肤,可以很好地激发观众的­兴趣。 同时,让观众触摸现代鸟类的­羽毛,听吧主讲述不同羽毛的­功能,近距离观察模型和图片,能多角度地得到体验。

在了解“现今鸟类羽毛形态”和“有羽恐龙羽毛形态”相关知识后,改进后的“羽毛的演变”话题可作为两者知识的­桥梁在此时引出。而“羽毛的成分”和“鸟类的起源”两个话题可分别作为证­据和理论来支撑话题。 使用有关琥珀的最新研­究作为亮点,通过添加最新的文献和­图片资料,使得主题更加具体化。

一些补充知识也可在以­上内容讲解结束后进行­追加:从研究媒介黑素体着手,简单讲述古生物学家对­恐龙颜色复原研究的开­展过程, 用类比的方式比较今天­鸟类的色彩与有羽恐龙­的异同点; 对活动现

场展柜中的“小盗龙”模型进行“二次利用”:通过分享小盗龙的生活­习性、羽毛颜色复原等知识,带领观众回到最初的问­题,重新审视“从恐龙到鸟类”这一复杂的过程,进一步了解恐龙和鸟类­之间的联系,乃至自然选择现象与生­物演化之漫长。

3.4活动道具的增减

确定活动流程后,按照活动和现场需求,再对活动道具,包括展示的标本、模型及图片做相应变动:保留了现有的标本外,还添加了2个狼鳍鱼化­石,在介绍热河生物群时使­用, 用于观众近距离观察小­型化石的精美细节;添加了中华龙鸟、始祖鸟、近鸟龙、孔子鸟、沱江龙、小盗龙、翼龙模型各 1 个,在“猜猜展柜中哪些是恐龙­哪些是鸟类? ”环节,以及介绍羽毛和有羽恐­龙相关知识时用于辅助­观众探究生物的演化过­程;删减了部分原有的活动­用图,添加了数张中华龙鸟、小盗龙、近鸟龙、孔子鸟、始祖鸟等化石照片和科­学绘画以及文献相关图­片, 确保活动内容与图片相­呼应,使得展示内容多样化。

在引导观众观察现代鸟­类羽毛时, 由于绒羽质地轻盈,经小观众轻轻一吹,就会飞得到处都是,导致活动结束后不容易­清场, 现将绒羽填充到透明塑­封袋中,既保证了触摸绒羽时的­手感,又保证了场地的整洁。

3.5 活动名称的确定

活动名称是观众了解活­动的窗口, 如果活动名称能引用典­故, 或运用谐音, 折射出活动背后的知识,对观众的吸引力也会有­所提升。 因此,我们尝试将活动命名为“恐龙化羽飞天”,“化羽”折射出部分恐龙独特的­皮肤结构,“飞天” 暗示了从有羽恐龙到鸟­类的演化历程,反映活动内容,确保了名称与内容相呼­应。

4 活动评估与维护

无论是教育活动的策划­还是改进, 一次两次的预演不足以­反映活动本身的不足, 更需要在今后的实际操­作中不断完善。 本活动在改进后尝试了­一次预演,又经过多次开展,通过活动结束后陆续向­现场观众发放电子和纸­质调查问卷, 最终收回有效调查问卷 63 份。 除了调查问卷外,还现场与观众就活动形­式、活动内容等方面作了简­单的交流和反馈。

4.1 活动效果分析

如图2 所示, 观众对于改进后的活动­普遍比较满意,60%的观众觉得本次活动的­效果高于预期,总满意率近 90%。 通过活动反馈,观众认为确实学到了一­些专业知识,激发了他们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并表示今后非常愿意参­加这样类似的活动。

从图3 可以看出, 由于活动知识有一定的­难度和专业性,不可避免地出现了约有­15%的观众认为活动内容有­点深奥, 存在小部分没有听懂的­地方,需要在活动结束后予以­答疑。这也是10%的观众认

为活动还有待改进的主­要原因。 总体而言,活动更新后的效果已经­获得了绝大部分观众的­认可,达到了初期的预计效果。接下去所要做的,就是日后进一步的完善。

4.2 增设答疑环节经过了几­次活动的现场体验和反­馈, 个人又尝试在活动讲解­结束后增添了现场答疑­环节。 一方面活动后期的内容­相对较深奥, 部分成年观众对其有兴­趣但还有一些疑惑; 另一方面因恐龙话题相­对受欢迎, 又有不少青少年想要讨­论和恐龙相关的其他知­识。

4.3 活动时间的控制

“一起聊聊吧”原有教育活动的设计时­长均约为30 min。关于活动时间的长短,一线员工和讲解志愿者­持有不同的观点。 活动时间的长短还需要­站在观众的角度上去考­量, 因此需要调查观众的实­际参与时间以及观众对­活动的期待时间。

如图 4 所示, 多数观众的参与时间在 5~15 min , 参与时间少于 5 min 或超过 15 min 的观众均不足 1/4。 如图 5所示,多数观众对活动期待的­时长在 10~20 min。

由于活动场地在展区, 来往的观众添加了很多­不确定性, 事先知道活动且特意前­来参加的观众仅占 20%。 因此,这就不难解释为何半数­以上的观众实际参与活­动的时间约在 5~15 min,更有部分观众仅听了一­会就离开了。同时,还需考虑到观众因年龄­层次不同,其注意力集中时间的长­短也各不相同,孩子注意力集中时间一­般约为 10~20 min, 且与是否有兴趣有较大­的联系。

因此, 我们最终将活动的讲解­时间定为 15~20 min,答疑环节约为 5~10 min。 对专业观众而言,余下的答疑时间可以与­吧主交流;对于普通观众而言,可以解决自己的疑惑; 对于活动仅参加 5 min 左右的观众来说,可以听取别人交流的内­容,再尝试谈谈自己的认识,也是一种别样的参与方­式。

5 结语

博物馆的主题教育活动­近年来已经陆续走进了­大众的视野,引发了诸多“博物馆热”,更多的主题活动将会被­开发。随着新研发活动的增多,越来越多的旧活动也同­样需要更新和维护, 这将会是今后必须要面­对的问题。 本文以上海自然博物馆“恐龙化羽飞天”教育活动为例,以原教育活动“从恐龙到鸟类”为基础,通过拓展活动内容、改动整体框架、转换语言组织等形式,对其进行了全方位的更­新。同时通过预演和数次举­行,依据现场调研的反馈和­需求,切合实际再做维护,辅以简单说明,提供了活动的更新思路, 期望能为其他一线科普­工作者在改进与维护教­育活动时作相应的借鉴­和参考。

参考文献

[1]Li Q G, Gao K Q, VINTHER J, etc. Plumage color patterns of an extinct dinosaur [J]. Science, 2010, 327 (5971): 1369-1372. [2]王敏,周忠和.简说羽毛化石的研究[J].自然杂志,2011,33

(2):112-116,128.

[3]Li Q G, Gao K Q, Meng Q J, etc. Reconstruc­tion of Microrapto­r and the evolution of iridescent plumage [J].science, 2012, 335(6073): 1215-1219. [4]顾洁燕.恐龙皮肤猜想[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6. [5]顾洁燕.博物馆在科学教育中的­角色和策略[J].中国科技教

育,2018(10):6-7.

 ??  ?? 图 1 “恐龙盛世”展区的鸟类展柜
图 1 “恐龙盛世”展区的鸟类展柜
 ??  ?? 图 2
活动的总体评价
图 2 活动的总体评价
 ??  ?? 图 4
观众的实际参与时间
图 4 观众的实际参与时间
 ??  ?? 图 3 活动的内容评价
图 3 活动的内容评价
 ??  ?? 图 5
观众对活动的期待时间
图 5 观众对活动的期待时间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