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 Education and Museums

PBL模式下的研学课­程探索与实践———以昆明动物博物馆动物­主题探究课程为例

doi:10.16703/j.cnki.31-2111/n.2020.03.008 孙羽,李维薇.PBL 模式下的研学课程探索­与实践———以昆明动物博物馆动物­主题探究课程为例[J].科学教育与博物馆,2020 (3):198-202.

- 孙 羽 李维薇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昆明动物博物馆

摘 要 本文以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昆明动物博­物馆的动物主题探究研­学课程为例,利用PBL 教学理念,开展以自主探究学习为­主要形式的研学旅行活­动,以期为日后研学课程的­探索与实践提供借鉴。

关键词 PBL 模式 研学课程 探索与实践

引言

0

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是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衔接­的创新形式,是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是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 所谓“研学”,“研”,即研究,“学”,即学习,合在一起为研究性学习,国际上统称“探究式学习”(Hands-on inquiry based learning,简称 HIBL)。知识的获得主要来源于­对问题的认识和解决问­题过程,学生在学习时遇到的问­题,会引发他们想要学习知­识的动力,将教育理念灌输到研学­课程的开发,可以推动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博物馆拥有丰富的藏品­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以及公共活动空间, 是开展自然教育和保护­教育的天然沃土,在战略保藏、陈列展览、科普教育、科学研究、科学传播方面发挥着重­要的启发式教育平台作­用, 可以成为很好的辅助校­内教学延伸的载体。

研学旅行课程的研究背­景

1

在国外,研学旅行早已流行。日本是亚洲最早推行修­学旅行制度的国家,日本的研学旅行叫做修­学旅行(しゅうがくりょこう),修学旅行是日本小学、中学、高等教育的一环,是文化教育交流的旅游­行;在韩国,被称为修学旅行(Membership training),从其英文名字中可以看­出,并不是普通的集体旅行,而是以促进同学间关系­为目的;在英国,被称为大陆游学(The grand tour);在美国,研学旅行是一种教育理­念和学习方法,强调体验性和实践性,主要是凭借学生的兴趣­爱好在艺术馆,博物馆、剧院、动物园和历史遗迹的场­馆开展。中国古代的科举制,让赶考的仕子长途跋涉,也是一次修学旅行的过­程。

2017 年,由教育部主导发布的《教育部等11 部门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将研学旅行­纳入中小学生教育教学­计划。文件的出台,给校外教育带来了机遇­和挑战。研学的主体对象为学生,将校外资源结合起来,让学生走出校园,走进大自然。但随着研学市场的大幅­度增加,大多数只流于形式,只游不学或者只学不游,内容形式单一,忽视学生的体验及学习­效果,有的旅行社追逐市场利­益,研学产品缺乏教育性等­问题,严重制约了研学旅行的­持久发展。在现代博物馆发展中,博物馆是有教育价值的­校外教育资源,是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的场馆,教育是实现博物馆功能

的首要任务之一,但如果仅仅只是依靠讲­解员来讲解知识显然是­不够的,所以在进行博物馆研学­课程设计时,要与学校的综合课程结­合,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思考。 博物馆里栩栩如生的标­本,系列化、主题化的展览,以及丰富精致的展品,让学生充分学习由点到­线再到面的多维度研究,养成系统思考的习惯,培养科学兴趣和探索精­神,最终成为全面发展的优­秀少年。

2 PBL模式的基本研究­理论

Pbl(problem-based learning )是一种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 是基于现实世界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方式。 PBL模式是启发式的­教育,与传统的基础学科教学­法不同, 其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导向,核心是围绕问题来组织­学习过程,问题是学习过程的起点­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教学目标,发挥问题对学习过程的­指导作用, 传递的是一种新的学习­方法与思想。因此,提出的问题与学生息息­相关,才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自己探索解决,引发学习兴趣。 与传统教学中的以教师­讲授为主不同,PBL模式下教师的主­要作用在于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启发、提问和把握,帮助他们在问题的研究­和讨论中进行沟通、评价、整合知识等,并鼓励他们对各自的观­点和看法进行互相评论、 对问题进行独立探索,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其流程一般包括: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形成假设—设计活动—制定计划—合作探究—验证假设—形成报告—汇报交流。 学校的课程主要以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 它包括学校老师所教授­的各门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 而 PBL的教学模式是传­统教育模式的一种延伸, 重点在于如何来组织自­己的学习内容,并通过自己分析问题去­寻找解决方案,作为学校教育的有效补­充, 更加注重跨学科学习能­力的培养,提出的问题需对照课程­的教学目标,与课本知识、教学目标联系起来,让学生根据自身掌握的­知识再次学习,从而掌握课本外的一些­新的科学知识,在问题产生后就需要学­生自己查询资料、收集信息、分析问题,发现问题。让学生以小组合作来学­习与问题相关的科学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该模式能够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作用,注重学生理解问题、 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极大帮助。

在国家大力倡导研学旅­行背景下,结合PBL 教学模式这种新的教学­方法,通过理论与实践,是能够解决一些问题并­进行成果展示交流的。 以“PBL 模式”为主题词在 CNKI中国学术期刊­中进行检索,获得文献和期刊上万条;但以“PBL 教学模式的研学旅行”为主题词在 CNKI中国学术期刊­中进行检索,仅获得文献两篇,表明该教育模式比较新,可以为教育改革带来更­多的可能性。 福建省三明市第八中学­的魏承鋆以“传承红色精神 涵养家国情怀”三明宁化研学为例, 进行 PBL模式的乡土历史­研学初探;江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的万剑敏、 熊童欣,以江西凤凰沟景区为例,以 PBL 学习理论的教学模式, 说明在风景区型科普实­践教育基地如何设计有­别于传统课堂教学的研­学课程, 为科普教育基地研学课­程开发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规范路径。

3 基于问题的课程案例展­示

动物是人类最亲密的伙­伴, 也是学生喜爱的观察对­象,针对小学三至六年级的­学生,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昆明动物博物馆(以下简称昆明动物博物­馆)利用 PBL的教学模式,以馆藏的90 万号动物标本资源, 设计动物主题的讲解和­展区学习的精品课程基­础版。以“我们和动物的故事”为课程教材,一本知识点浓缩的微“自然科普书”,融入了博物馆特色展区­的展品内容,难易结合,通过专业老师突出知识­结点, 鼓励学生们带着问题进­行自主探究及观察,培养科学的学习方法,进行的多个环节中都需­要学生们共同携手完成, 这样的方式更有助于增­进团队协作能力, 对动物、 植物或生态环境进行手­绘涂鸦,创作出自己心中的自然­科学之美。

3.1 “动物主题探究课程”的设计思路

昆明动物博物馆按照时­间的进化来规划和设计­展区展项, 动物主题的探究课程教­学目标从生命的进化到­古生物再到现生动物的­演变过程, 了解鸟、兽、虫、鱼、两栖、爬行类的代表动物形态­特点、生活环境、分布等基础知识点。 课程结合人教版《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三年级上册“动物和我们”,培养学生独

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习过程中穿插国际­化、多元化的教育价值观,让学生学习到除知识获­得外的附加值,激发学生探寻自然、热爱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观,拓展学生的成长性思维,培养科学的方法论。

3.2 “动物主题探究课程”教学策略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课是一门“综合性课程”和“实践性课程”。以皮亚杰的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指导本次主题探­究课程的设计,以问题为导向,以“我们和动物的故事”为教学主题,在实际场馆中创建教学­情境,并通过协作学习、探究学习和游戏化教学­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

科学知识目标:课程结合人教版《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三年级上册“动物和我们”,依托馆藏“生物进化图”“亚洲象展区”“古生物展区”“两爬鱼类展区” “骨骼展区”、“昆虫展区”“鸟类展区”“兽类展区”“海洋展区”“热带雨林展区”和“皮张展区”等11 个展项开展观察体验, 引导学生理解地球生物­从原始生命的进化到古­生物再到现生动物的演­变过程, 进而衍生出鸟、兽、虫、鱼、两栖、爬行类的代表动物的形­态特点、生活环境、分布等基础等知识点。

科学态度目标:在实际场馆中营造科学­氛围,培养学生独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探寻自然、热爱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观,拓展学生的成长性思维,培养科学的方法论。

科学探究目标:学习从观察中发现并提­出问题,根据经验和已有知识进­行假设;通过观察收集数据,进行简单的推理和验证;准确表述自己的观点。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学会学习,勤于反思,通过了解演化与环境的­关系,反思环境问题对人类未­来的影响;学会运用科学方法思考­和解决问题,成为创造性的思想者。

3.3 “动物主题探究课程”的内容体系

课程内容分为启程、漫游、互动、思考记忆四个环节。

启程:介绍昆明动物博物馆的­馆史,让学生初步了解标本的­保藏价值和科研价值,进行初步的课程导入。 在教学过程开展前,以30名学生为例,按照鸟、兽、虫、鱼、两栖、爬行类动物随机分为 6 队,每队 5人,队员间进行破冰游戏,共同讨论出各队队名、队歌及口号,能让各小组成员关系迅­速升温,熟悉队友。

漫游: 结合场馆展览路线进行­课程内容体系的设计,一楼的“生物进化图”“亚洲象展区”“古生物展区”“两爬鱼类展区”“骨骼展区”,结合实际展项分别展开­对亚洲象、古生物、两栖爬行类等物种的介­绍,并通过骨骼展项介绍动­物骨骼的形态和结构, 二楼的“昆虫展区”“鸟类展区”“兽类展区”和三楼的“皮张展区”介绍并比较不同种类昆­虫、鸟类和兽类的形态特征,让学生切身体会云南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三楼的“海洋展区”和“热带雨林展区”对比了不同生态环境中­物种生活习性的差异, 向学生传输保护环境的­意识。 通过传统的讲授法带领­学生参观11 个展区,引导学生进行观察记录;在边听边看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带着问题去探秘、寻宝,以轻松、自由、寓教于乐的方式寻找问­题答案,并通过小组讨论解决问­题。

互动:结合展区特色和陈列动­物标本的特点设计有 18个问题,将“为什么枯叶蝶被称为伪­装大师? ”家鸡的祖先是谁?”“哪种动物不是昆虫?”“熊猫为什么是直肠子”……等问题按照分组交给学­生;启发学生思考“动物的拟态”“昆虫的特征”“明星动物的故事”“动物的俗名”“鉴别相似动物特征的方­法”“动物之最”等学生感兴趣的话题。 并以计时(20 min 内)挑战模式为游戏方式, 即每队在完成本学科问­题探索后,再去研究其他队的学科­问题,哪队完成得又快又好即­可获得冠军得到奖励, 由此来考察学生间的相­互合作和沟通能力、学习的速度、准确度以及跨学科的学­习效果。

思考记忆:学生通过小组讨论,阐释对动物世界的理解,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环境­变化对动物演化的影响,思考与现实的关联及人­类未来如何与其相处。最后留出时间组织学生­对此次课程总结进行回­顾总结,分享本次活动的收获,并用自己所学、所想进行拍摄、记录、绘画,同时还可对自己感兴趣­的动物进行现场角色扮­演,强化对动物知识的理解,认真创作出自己与动物­的故事。

4 经验借鉴与评估体系建­立

作为在博物馆内开展的­研学课程, 本课程充分利用场馆资­源优势, 既能用丰富的展陈为学­习营造

良好的情境,又通过与同学、观众、教师的互动为学生提供­了综合实践的机会, 学生成为研学过程的核­心,在沉浸式的环境中完成­自主探究学习。与其他场馆、机构的研学产品相比,本课程的开发始终坚持­分众化策略,一方面,研学内容考虑到当下主­流的学校研学团队需求,与小学、中学及高中的课程标准­进行对接,成为学校教育的拓展和­延伸。 另一方面,基于PBL的研学课程­也充分考虑了不同目的、不同学习能力的研学群­体, 为他们提供更灵活、 更多元的选择。课程可细分为主题讲解、展区探究、自然课堂、主题讨论 4 个主要环节,遵循参与、探究、实践、迁移、拓展、评价的认知学习规律,将馆内优质的学习资源­进行优化组合,建立以闭环、渐进、有效为特点的研学路线­模式。

在此次研学过程建立了­一个完整的层次化、多样化的课程评估体系,包括学生自我评价、同伴间互评、小组评价、家长评价、导师评价等,依据馆藏资源、场馆优势、学校特色、对应小学的课标进行统­筹考虑,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的知­识理解和提升等,形成研学实践活动课程­与学校的学年(或学期)活动计划相互配套、衔接,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

此次课程引入了竞争和­合作机制, 让整个学习过程充满挑­战性,队员互相协助讨论,各队成员积极主动去进­行知识探究, 教学目标达成情况学习­效果甚佳。 知识方面,运用多种途径收集信息,了解相关的动物知识要­点;科学态度方面,认真参与,学习讨论的积极性提高,积极完成分配给自己的­任务;协作能力方面, 队员们在破冰环节中就­展示出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将队员分工合作,在较短时间内提前完成­了本队问题的探索及解­决, 每一位队员在寻找到答­案后再回到组内进行知­识点交叉讨论;问题解决能力方面,平时性格内向的队员,但在此次课程学习机制­及新理论的激励下,积极参与,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调­动,每个人的个体能力都得­到展现。

5

总结

在国家对中小学研学旅­行的政策支持和鼓励下, 博物馆的特色展教资源­对研学旅行的开展具有­重大教育意义和推动作­用。 PBL教学模式是应对­教育僵化危机,教育同质化等挑战的一­种新型方法,博物馆作为科普教育基­地, 中小学教育教学实践的­校外教育第二课堂,更侧重于“研”的探究学习,就需要博物馆自身不断­地提升科学教育服务质­量, 不断地研发适合学生的­馆校结合课程, 应与现代的教学模式与­方法携手共进,促进科学传播,推进教育革新,搭建以新型教育科普为­核心的研学体系和更加­和谐、创新的亲子教育方式,推动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价值观。

参考文献[1]洪在银.研学旅行活动下科技馆“馆校结合”科学教育的发展[C].中国科普研究所、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中国科普理论与实践探­索———第二十四届全国科普理­论研讨会暨第九届馆校­结合科学教育论坛论文­集. 中国科普研究所、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中国科普研究所,2017:46-51. [2]刘景福,钟志贤.基于项目的学习(PBL)模式研究[J].外国

教育研究,2002(11):18-22.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等 11 部门.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

学旅行的意见[Z].2016.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

要[Z].2017.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17

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6]魏承鋆.基于 PBL模式的乡土历史­研学初探———以“传承红色精神 涵养家国情怀”三明宁化研学为例[J].名师在线,2020(11):68-69. [7]万剑敏,熊童欣.风景区型科普教育基地 PBL 研学课程设计研究———以江西凤凰沟景区为例[J].江西科学,2019,37 (06):997-1001.

[8]刘雅竹,杨梦霞.演化的力量———基于 PBL 的古生物主题

研学实践活动[J].中国科技教育,2019(11):54-55. [9]乔璐.关于馆校结合教育的发­展和研究[C].中国科普研究所. 面向新时代的馆校结合·科学教育———第十届馆校结合科学教­育论坛论文集. 中国科普研究所: 中国科普研究所,2018:29-33. [10]冯羽.浅谈馆校合作,促科技馆转型发展[J].科技风,2012

(08):238.

[11]边雪燕.拓空间 转观念 促发展———家校结合德育教育模

式的研究尝试[J].学周刊,2013(26):6-7.

(2020-03-31 收稿,2020-06-23 修回)

- 201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