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 Education and Museums

博物馆公众科普途径研­究———以中国国家博物馆“国博讲堂”为例

王开

-

0

1.1

引言

- 212

中国国家博物馆摘 要 学术讲座作为博物馆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科普­途径之一,如何提升服务水平、扩大普及范围是其关注­的重点。 中国国家博物馆“国博讲堂”在多年实践探索中,通过建立兼具自动服务­与数据分析功能的预约­系统,逐渐发展成为多功能综­合性信息传递窗口,拥有了数量可观的粉丝­群体。而新媒体的迅速发展为­博物馆讲座带来更多可­能,通过普及度极高的社交­平台、音频短视频等活泼多样­的信息传递方式,博物馆讲座可以打造出­接受度更高、更加专业的文化“网红”。同时,搭建不同博物馆间的垂­直知识信息共享平台,将更有利于提升博物馆­讲座对公众的吸引力。

关键词 博物馆讲座 信息技术 新媒体传播 信息共享

博物馆为讲故事而生,为了让观众走近藏品,博物馆需要通过各种形­式对藏品做出解释, 学术讲座作为博物馆传­递历史、艺术、文化的科普途径之一,是博物馆向公众讲述展­览与展品背后故事的重­要渠道。 博物馆讲座的受众通常­包括社会各个领域的普­通民众和高校相关专业­学生, 主要围绕本馆的藏品研­究成果、展览阐释、文物保护与修复技术等­学术资源展开,以宣传、教育为目的。 国内很多博物馆都有举­办学术讲座的传统,“国博讲堂”是其中之一。“国博讲堂”作为中国国家博物馆依­托考古、艺术、文化打造的科普讲座平­台, 自 2007 年举办伊始至今,因主讲人的专业性与内­容的优质性逐渐成为中­国国家博物馆的文化名­片和重要的科普窗口。

1 “国博讲堂”服务系统的发展历程

建立初衷

2011 年中国国家博物馆新馆­开馆后,“国博讲堂” 保持基本每月一期精品­讲座的稳定频率向公众­开放,传统的邮件预约、人工审核、现场人工验票等方式逐­渐反映出工作效率较低、排队时间较长、观众体验较差等问题。为了给观众提供更多便­利,优化讲堂的信息化服务,实现基于大数据的智能­化管理,打造公众传播优质平台,“国博讲堂” 从实践中总结经验,进行了信息系统建设和­服务升级。

1.2 “国博讲堂”预约管理平台的第一次­建设

2013年下半年,国家博物馆第一次规划­筹建作为官网子页面的“国博讲堂”预约管理系统,采用与官网相同的颜色­基调和设计风格,开发了第一期“国博讲堂”预约管理平台,并于 2014 年 10月正式上线运行。 这次从无到有的平台建­立实现了从人工预约审­核到计算机管理分配讲­堂资源的历史性进步。

如图 1 所示,2014 版的“国博讲堂”预约管理平台包括首页、讲堂简介、预约方法、讲座预告、讲座回顾和会员中心六­大核心板块。 用户可以在“讲堂首页”查看当前可预约的讲座­信息、已预约人数、剩余预约名额、并进行注册和预约操作;“讲堂简介”页面

提供了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平面图和详细的讲堂­预约入口位置;“预约方法” 模块对新系统的各项功­能做了详细讲解;“会员中心” 页面在用户登录后会显­示用户的基本资料,提供讲堂信息订阅功能,支持当前预约讲座的取­消, 并记录和呈现听众参与“国博讲堂” 的历史情况, 是一个小型的用户画像­数据库雏形;而在“讲座回顾”栏目中,用户可以检索到历次讲­座的完整信息和在线视­频。

“国博讲堂”2014 版预约管理系统的主要­突破在于:

(1)简化了报名流程。 操作步骤越多,用户越容易流失,2014版系统改变了­以往每次讲座听众需要­填写表格发送邮箱的报­名方式, 只需要在第一次注册时­填写全部信息,此后每次直接报名即可,为观众更好的参与活动­提供便利。

(2)实现信息推送,提高听众对讲堂的关注­度。2014版系统采集了­观众邮箱地址,为希望第一时间接收到­讲堂活动信息的听众发­送订阅邮件, 比以往仅在主页上发布­消息更具有目的性。

(3)提供实时的信息反馈。新系统为报名听众提供­在线查询功能, 听众可在系统中自行查­询报名结果和以往的报­名及签到情况, 较以往人工手动发送回­复邮件时效性更强,降低了用户的等待时间。

(4)提高讲堂听众管理的规­范性,建立长期有效的听众数­据库。 新系统能够采集每期讲­座的报名及签到情况, 这些数据能够为讲堂今­后的选题等方面提供参­考依据。

经过一段时间的测试和­调整,2014版系统逐渐引­导用户适应了新的信息­化管理方式,同时,系统后台提供的模式化­讲座信息发布管理、 观众签到数据统计、 订阅邮件群发等功能也­极大的提高了讲堂的运­营效率, 清晰友好的操作界面和­直观的数据展示获得了­良好的用户反馈。

尽管实现了大部分功能­的自动化运行,2014版系统依然存­在一些问题, 例如听众预约后仍需在­规定的预约入口排队, 由工作人员核对身份信­息后领取讲堂门票, 履约情况也需由工作人­员后台手工修改等。

1.3 “国博讲堂”预约管理平台提升工程

随着移动端软件的普及­和视觉扁平化的设计发­展趋势,考虑到 2014 版系统存在的诸多问题,“国博讲堂” 决定对 2014版预约管理系­统进行更新升级,经过三个月的功能开发、 数据对接调试和两个月­的试运行,2016 年 9月新系统正式启用。“国博讲堂” 2016 版预约管理系统一方面­在视觉效果上进行了优­化,使讲堂的界面设计与当­下的审美观念接轨,另一方面在功能上进行­提升, 纳入了移动端的预约报­名方式,引入自动取票机实现听­众取票、签到的全自

动化管理,同时完美融合了201­4 版系统的所有运行数据,扩大了后台数据统计功­能的标签信息范围。(1)微信公众号的使用为了­降低用户在移动端报名­的复杂程度“,国博讲堂”没有采用开发独立 App 的方式,而是选择利用用户普遍­使用的社交软件进行信­息发布和预约操作,微信公众号“国博预约”应运而生。“国博预约”作为服务性公众号,区别于订阅号的合并归­类,推送消息能够直观的呈­现在用户的微信主界面­中, 每个月四条的推送信息­限制也能够满足“国博讲堂”的使用需求。服务号一经推出受到了­听众的广泛关注,即时的信息推送和便捷­的预约通道改变了以往­用户主动获取信息的方­式,降低了信息获取和有效­转化难度。在讲堂预约名额上限没­有改变的前提下, 预约人数满员时间由原­本的 2~14 d 缩减至 2~8 h。(2)独特的“黑名单”功能和会员积分系统由­于讲座的自由度较大, 经常出现听众预约后没­有及时到场的情况,2015年的后台签到­统计数据显示,如表1所示,当时讲座的实际履约率­普遍低于50%。考虑到讲堂的报名名额­有限,很多对讲座感兴趣的用­户可能因各种因素而未­能预约成功, 较低的履约率会造成学­术资源的浪费。因此在2016 年改版过程中,系统加入了“黑名单”功能,对多次预约讲座但未到­场的听众采取一定时间­内的限制报名措施,来保证更多听众的参与­度。同时,建立了会员积分系统,失约用户将无法获得履­约积分,在会员权益上也会受到­一定影响。 2016 版系统启用后,这两项功能在官方公告­中做了特别强调, 实际反馈效果也非常明­显,随着新系统的不断磨合,在讲座报名总人数保持­稳定的前提下,听众履约率有了大幅提­高,如表2所示,2017 年达到 70%左右。(3)自助取票机取代人工信­息核对“国博讲堂”的举办场地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学术报告厅, 这里在 2019年以前一直属­于办公区域,没有对公众开放,因此听众要参与讲座,需要由工作人员进行身­份信息核对,在实际操作中,经常出现人工核对速度­较慢、听众排队时间较长、取票时间较短引起的观­展不便、 听众进馆参观后需要重­新出馆取票等问题。 2014年的系统通过­后台数据导出功能实现­了听众信息的智能排序, 使现场核对中的人工检­索

- 214

效率相对有所提高, 但依然无法解决人工发­票的局限性。 2016年,新系统引入服务行业相­对成熟的自助取票功能,设置自助取票终端,为适应各类受众,支持身份证信息识别、 二维码扫描和讲堂预约­码手动输入等多种取票­方式, 为用户提供了相对自由­的取票时间和便捷的取­票途径。(4)统计数据的全覆盖

截至 2018 年底,“国博讲堂”预约管理平台用户数量­累计达到 118 495 人,在 2014 版系统中,后台数据仅对讲座的履­约率进行统计分析, 功能比较有限。 如图 2 所示,2016版系统加入了­全字段数据信息统计功­能, 借助自助换票系统提供­的实时履约情况,实现了对单场讲座、季度讲座、年度讲座在签到情况、性别、年龄、学历、职业、职称、用户积分等多维度上的­数据统计。

除了上述特性化功能,2016版系统还增设­了会员反馈功能, 听众可以在完成签到的­讲座信息下发表评论或­提出建议。这一功能自上线以来,收到许多听众留言,为讲堂的时间安排、主题策划等工作提供了­数据基础。

2 博物馆学术讲座的功能­提升与定位转型

中国国家博物馆 2018 年全年观众访问量为1­40万人次,而“国博讲堂”由于场地限制等原因,全年惠及听众总数仅 3 309 人次,大量优质的科普内

容无法传递给广大民众,“国博讲堂” 作为中国国家博物馆重­要的宣传窗口和文化品­牌, 影响范围仍然十分有限。在传播方式上,除了定期的讲座,“国博讲堂”以往会将每两年的讲座­内容结集出版,以此促进讲座内容的有­效传播, 目前已出版《国博讲堂(2011-2012)》和《国博讲堂(2013-2014)》两册文集。由于大量讲座与馆内的­临时展览息息相关, 这种相对滞后的传播方­式使读者在阅读时无法­深入的对照展品进行理­解, 对于展览的推广和阐释­显然也无法起到即时的­宣传作用。

新媒体环境下不断涌现­的传播技术为这些问题­提供了相对成熟的解决­方式。 博物馆的学术讲座作为­公众科普平台的有机组­成部分, 在功能上进行与时俱进­的转型是一项迫切而必­要的工作, 善于运用当下的话语体­系和新媒体技术能够有­效扩大宣传和教育范围,从而提升博物馆的影响­力。传媒和数字化出版领域­也为博物馆学术讲座的­转型提供了值得借鉴的­方向。

2.1 深入挖掘用户数据,建立精准用户画像

“国博讲堂”前期搭建了良好的用户­平台和数据库,积累了大量用户活动数­据,是建立精准用户画像的­第一手可靠资料。 要深入理解这些数据的­潜在意义,需要在数据获取、统计内容和分析算法上­进行探索和提升。

首先,扩大数据采集种类。目前“国博讲堂”后台的统计数据仅涵盖­用户的基本属性(静态数据)和报名、履约两项活动属性(动态数据),随着取票终端的停用,“履约”项也变为无效数据,而对于完整的个性化用­户画像来说, 实时更新的动态数据是­增加画像准确度的根本­依据。 可增加采集的动态数据­种类包括但不限于:

被动数据:“国博讲堂”11万网站用户和7 万微信公众号用户登录­访问网站、公众号的时间、停留时间、查看和查询的页面信息、预约、评论、分享等行为数据。

主动数据:根据用户画像的数据短­板或项目需求,向用户不定期推送调查­问卷,从多方面了解观众对讲­座报名、讲座过程、观看讲座视频、阅读文集等各个环节的­真实感受,希望参与讲座的时间、感兴趣的讲座主题等内­容,汇总形成专题数据分析­报告。

其次, 进行有深度的数据指标­分析与可视化呈现。 通过多种途径采集到的­大数据信息为实际工作

- 215

提供判断依据, 拟定具有一定深度和可­操作性的分析主题,主题涵盖范围不宜过大。研究人员根据主题的设­定提取有关联性的数据­指标, 进行多维度定量分析, 将关联度的强弱以参数­方式体现在计算过程中。 同时,为了便于决策和动态调­整,数据分析结果需要进行­可视化处理。

精准的个性化用户画像­数据可以作为评估讲堂­效果的重要指标之一, 同时为讲堂内容和服务­的改善提供理论依据。作为有深度的文化品牌,讲堂既需要不断吸引新­听众加入, 同时也应该采取多种方­式增加老听众的用户粘­性, 复参与率和履约率都是­有价值的参考因素。在提升用户粘性方面,互动体验和用户满意度­的影响相对较大, 而精准用户画像能够实­现个性化的信息推送和­互动设计, 在充分关注用户体验的­同时,增强用户对品牌的专注­程度。

2.2 充分发挥现有资源作用,制作知识付费精品

在移动媒体、短视频行业如此发达的­今天,知识付费逐渐成熟,“为有价值的内容产品付­费” 成为互联网时代普遍被­认同的消费理念。 早期的知识付费可以追­溯到 2013 年《罗辑思维》推出付费会员,提供“音频+文字”的优质知识内容和会员­服务,也就是现在“得到”App 的前身。 2017年内容付费用­户规模达到 1.88 亿人, 而 2020年知识付费的­产业规模预计能达到 235.1 亿元。在付费文档和讲座课程­领域,博物馆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阵地, 具有天然的文化品牌优­势,将科普讲座的核心内容­浓缩为系列文化精品,以音频、视频等知识付费产品的­形式发布,无疑是扩大博物馆影响­力和传播力、 树立国民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之一。国博 2019年推出了一系­列配合展览的原创视频,邀请策展人、设计师和专家学者对展­览进行解读,如“证古泽今———甲骨文文化展”国博原创系列视频共十­集,收到观众的众多好评。

2.3 打造中国传统文化领域­的意见领袖,孵化博物馆界“网红”

“意见领袖”的概念由拉扎斯菲尔德­最早提出,意指活跃于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观点或建议并对他们施­加个人影响的人物。意见领袖的作用主要是­信息普及和解释, 他们通常能够通过个体­言行引导社会舆论。 博物馆承担着传承和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弘扬当代中国价值观的­重要

- 216历史使命,要让更多人了解和认同,就要构建有自身特色的­文化传播话语体系, 有效且易被民众接受的­方式之一是将历史、 艺术的博物馆与现实联­系在一起,吸引更多观众参与进来,将自身打造成传统文化­领域的意见领袖。以故宫为例,故宫近年来研发了大量­贴近大众生活的文化衍­生品, 紫禁城不再是旁人不可­企及的深宫内苑, 宫内生活的点点滴滴———从乾隆皇帝到宫猫的形­象通过日用品、 文具、 通讯设备、甚至彩妆等方式深入人­心,故宫的文创品牌俨然已­经成为博物馆领域的“网红”。

博物馆的专题讲座在发­挥意见领袖的功能方面­有着天然优势, 它的作用就是为听众提­供历史、艺术、文化等专业方面的基本­信息、阐释学术研究的前沿热­点,并对展览进行深入解读,而影响力的强弱则主要­取决于内容的策划和传­播途径。在展览推介方面, 没有谁比策展人更适合­解读展览背后的文化脉­络和价值体系, 他们作为展览从概念到­诞生的主导者和亲历者,最了解展览精华,最具有发言权。 由于国内当下的展览通­常缺乏配套的解读手册, 观众很少能够通过独立­观展理解策展人的想法­和展览所表达的文化内­涵,而讲座则可以很好的弥­补这一短板。策展人在常规讲座之外, 可以开设展览解读直播­专场,提炼 10~20 min 的讲解内容, 在展厅内现场直播,为观众介绍展览中的经­典展品和它们的文物故­事,并通过与观众的弹幕互­动,现场解答大家普遍关心­的问题。在这个信息碎片化的时­代,短时长的录播也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例如将一个完整展览中­的精彩故事按照文物或­主题的方式拍摄成系列­短视频, 由博物馆中进行展览策­划的幕后英雄们走到台­前,真正与观众面对面交流­对话,传递展览的文化精神与­文化力量。 博物馆可以在讲座转型­过程中尝试这些喜闻乐­见又亲民的新媒体手段, 将策展人打造成博物馆­核心业务的意见领袖和“文化网红”。

3 博物馆公众科普平台的­拓展途径探讨

要完成上述功能的提升­与定位转型, 业务需要与市场相结合, 一方面可以充分挖掘现­有资源的开发潜力,打造文化传播优质品牌,依托目前相对成熟的媒­体平台, 有效降低转型中的内容­开发和流量获

取成本。 另一方面积极探索和搭­建具有博物馆特色的行­业知识共享平台, 与业内博物馆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在博物馆垂直细分领域­进行有深度、成体系的专业知识整合, 同时为未来博物馆行业­大数据的积累分析和智­慧化管理提供重要依据。

3.1 依托现有媒体平台

3.1.1 微博与微信公众号

微博、微信公众号都是基于社­交功能的信息传播平台,运营和管理趋于成熟稳­定,流量争夺从快速发展时­期的增量竞争转入存量­竞争,微博“大V”依靠持续输出优质内容­维持KOL的地位和稳­定的粉丝流量,而微信公众号则更多的­偏向于图文信息发布和­基本功能服务。“国博讲堂”在2016年系统平台­改版时,加入了微信公众号预约­的同步功能,拥有较大的用户基数,往期的讲座内容可以经­主讲人审订授权后逐渐­通过公众号进行推送,开设讲座系列专栏,供用户在移动端查询和­阅读学术研究类讲座的­经典内容。3.1.2 有声阅读平台———喜马拉雅等

有声读物以音频形式为­用户提供各类信息, 2018年以来国内的­数字阅读需求日益旺盛,除了电子书外,有声阅读成为国民阅读­新风尚。喜马拉雅作为有声阅读­行业的翘楚,采用类似“天猫”的运营模式, 平台支持不同领域的内­容生产者自主管理和维­护音频专辑, 借助相对成熟的扶持制­度和体系化运营,诞生了大量垂直类内容­生产者。博物馆讲座同时兼具专­业性和前沿性,有着优秀的内容基础,建立有声文化专辑是扩­大讲座受众的重要途径­之一。 通过对现有讲座的筛选、音频剪辑、定期上传,与用户建立起长期互动­关系。当用户数据达到一定积­累量时,也能够为讲座内容的选­择提供依据, 甚至可以结合用户需求­与专业领域前沿热点,定制用户导向的文化类­音频专辑,增加用户的品牌粘性。

以配合展览的展品解读­类讲座为例,这些讲座通常会邀请策­展人对展览中传达的思­想、精神、文化内涵进行阐释,介绍重要展品的文化属­性、文化价值,帮助听众更好的理解展­品和展览,具有较强的时效性和专­业性。这类讲座录音通过剪辑­制作成高品质的音频节­目后,作为博物馆展览配套资­源同步推介,既可以通过别具匠心的­展览介绍吸引更多听众­到博物馆参观,同时也可以为博物馆的­线下观众提供辅助观展­工具,并将他们转化为线上文­化传播的忠实粉丝。

3.1.3 短视频平台———抖音、快手等

短视频是加速优质文化­内容传播的重要平台,主要原因在于:

(1)拥有庞大的人口红利。 根据艾媒咨询机构《2019中国短视频创­新趋势专题研究报告》 的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短视频­用户规模达到5.01 亿人,预计 2019 年用户规模将达到 6.27 亿人,虽然增长速度有所放缓,但庞大的用户存量不可­小觑。

(2)实现海内外传播,面向各类人群。 短视频在地域上不局限­于中国,各大平台都在向海外拓­展,积极建立海外短视频播­放平台, 目前已经能够实现视频­内容的短时间全球化传­播。同时,短视频针对青少年教育­推出的“青椒计划”也成为青少年学习教育­的重地,在青少年教育领域发挥­了积极作用。

(3)内容灵活,技术先进。 随着 5G 商用技术的落地,大带宽、大连接、低延迟、高传输速率等优势将极­大推动短视频行业的发­展,用户拍摄、操作和剪辑的流畅性与­舒适度将得到大幅提升,AI等信息技术的引入­也将为用户带去更智能­化的互动情境和更精准­的信息投放。

博物馆讲座需要借助这­样灵活而受众广泛的媒­体平台进行传播,在形式上进行一定调整,充分利用平台提供的工­具, 将略显严肃的学术讲座­剪辑成富有趣味的短视­频预告, 适当添加讲座花絮或主­讲嘉宾的日常生活等内­容, 以潮流化的表达方式和­接地气的内容吸引更多­人进入这个领域,通过点赞、分享等途径迅速裂变, 同时提供观众完整视频­的观看入口,完成从流量向知识付费­的转化。

3.2 构建全国博物馆信息共­享平台

在万物互联的时代,数据共享是扩大行业影­响、促进行业发展的重要举­措之一,搭建行业信息平台、整合数据资源,一方面有利于博物馆受­众集中浏览、检索和筛选信息,有效增加各博物馆的信­息覆盖率,另一方面能够大大降低­博物馆收集行业动态的­难度,能够及时准确的了解行­业整体发展趋势、关注热点、活动组织等情况,为调整自身业务、减少资源重复浪费提供­依据。 中国博物馆协会官网是­一个官方的博物馆信息­汇聚平台,“资讯” 专栏汇总了全国各地博­物馆最新开幕展览、 中国博物馆协会相关会­议

- 217

讲座等新闻信息。微信公众号“弘博网”每周发布“博物馆讲座汇总”“文博单位相关招聘信息­汇总”、“博物馆公开招标项目汇­总”等。这些信息集中发布的方­式能够满足部分共享需­求,主要局限性在于:

完整度不够: 汇总信息通常为主办方­根据相关资料收集整理­而成,考虑到信息来源的可靠­性、广泛性和及时性, 这些信息很大程度上只­能展现行业动态的小部­分。

及时性不够: 中国博物馆协会官网上­的信息更多偏向新闻性­质,通常在活动结束之后发­布,只能提供活动的历史信­息, 用户无法通过这些信息­选择参加感兴趣的活动。

用户转化率低:这些资讯仅以列表方式­出现,缺乏对应的报名渠道, 用户需要自行寻找报名­通道进行活动预约, 这样繁琐的过程使得信­息阅读的有效转化率非­常低。

而以官网和移动端Ap­p(或微信小程序)为门户构建全国博物馆­信息共享平台, 可以将用户与每家博物­馆在互动过程中产生的­独立数据连通, 以身份证号作为用户唯­一标识, 建立起用户的全国博物­馆互动数据库和精准画­像。2019 年 9 月 17 日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及南京博物­院等70余家博物馆共­同发起博物馆护照项目,发布了纸质的“博物馆参观护照”,而全国博物馆信息共享­平台可以帮助这一纸本­共享信息完成电子化转­变, 从而使各家博物馆从参­与者转为平台信息动态­的管理者和发布者,以最大

(2020-05-14 收稿,2020-06-14 修回)

作者简介:王开(1987—),女,主要研究方向为科技考­古、博物馆学、博物馆信息技术,E-mail:675672139@qq.com。

Research on the way of public populariza­tion in museums: A case study of the lecture at the National Museum of China// wang kai

Author's Address National museum of china, e-mail: 675672139@qq.com

Abstract As one of the ways for museums to spread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academic lectures focus on how to improve the service quality and expand the scope of populariza­tion. through years of practice and exploratio­n, the national museum of china has gradually developed into a multifunct­ional and comprehens­ive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window and gained a considerab­le number of fans by establishi­ng a reservatio­n system with functions of automatic service and data analysis.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new media brings more possibilit­ies to museum lectures. through the highly popular social platform, short audio and video and other lively and diverse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methods,

- 218程度的保证信息­的完整度和及时性, 为公众提供方便快捷的­活动报名入口, 实现文博资源信息的即­时互通。 同时, 平台可以提供讲座视频­内容的在线播放、移动端的博物馆打卡、随时随地的博物馆AR 互动体验等功能,未来还可接入各大博物­馆数字展览资源(展览链接),真正实现博物馆领域的­信息互联。

4 结语

本项工作通过对“国博讲堂”预约服务平台从创建到­功能提升过程中的变化­分析, 探讨了讲堂与时俱进的­发展特性、 引入大数据分析决策的­工作思路和在提升公众­服务中做出的努力。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当下,以“国博讲堂”为代表的博物馆讲座需­要秉承开放包容的精神, 积极吸纳和学习新媒体­信息的传播方式与语言­环境, 一方面充分发挥观众数­据的历史积淀优势,建立更丰富的用户画像;另一方面可以借助社交­媒体、音频、短视频等成熟平台推出­博物馆讲座系列知识付­费精品,打造“接地气”的博物馆专业文化“网红”。

参考文献:

[1]艾媒咨询. 2018 年中国知识付费类产品­竞品分析报告

[Eb/ol].https://report.iimedia.cn/repo1-0/2461.html. [2]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3]王延隆.网络意见领袖的识别分­析、产生逻辑及其应用[J].

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5(04):76-83.

museum lectures can create a more acceptable and profession­al cultural "web celebrity". at the same time, the establishm­ent of vertical knowledge and informatio­n sharing platform between different museums will be more conducive to enhance the attraction of museum lectures to the public.

Keywords museum lecture,informatio­n technology, new media communicat­ion,informatio­n sharing

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

2019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公­布

2020 年 5 月 18日,由中国博物馆协会、中国文物报社主办的“第十七届(2019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推介活动”终评结果揭晓。首次尝试采用“线上 + 线下”“实体 + 网络”的模式,反映了文博行业充分发­挥文物展览优势、 积极开展纪念宣传活动­的工作亮点。 获奖机构的地域和层级­分布较为均衡,东、中、西部地区和省、市、县级博物馆均榜上有名; 获奖单位不再集中于传­统的文物部门所属博物­馆、区域综合博物馆,而是扩展至行业类、高校类专题特色博物馆;获奖展览的题材更为广­泛,历史文化、艺术美学、考古遗址、革命纪念、工业遗产、自然科技、民族风俗等皆有涉及。

特别奖中国文物交流中­心“大美亚细亚———亚洲文明展”香山革命纪念馆“为新中国奠基———中共中央在香山”

武汉革命博物馆“纪律建设永远在路上———中国共产党纪律建设历­史陈列”

精品奖

浙江自然博物院“浙江自然博物院安吉馆­基本陈列”重庆工业博物馆“百年风华———重庆工业发展史”贵州省博物馆“多彩贵州———民族文化陈列”承德博物馆“‘和合承德’清盛世民族团结展”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瓷业高峰是此都———景德镇瓷器、瓷业与城市发展史陈列”

盘龙城遗址博物院“江汉泱泱,商邑煌煌———盘龙城遗址陈列”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平天下———秦的统一”中国传媒大学传媒博物­馆“传媒行业与传媒教育发­展历程展”

苏州博物馆“画屏:传统与未来”

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华夏第一王都———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基本陈列”

优胜奖

天津国家海洋博物馆“天津国家海洋博物馆基­本陈列”

孔子博物馆“大哉孔子”上海博物馆“灼烁重现———十五世纪中期景德镇瓷­器大展”

广东省博物馆“大海道———‘南海 I 号’沉船与南宋海贸”

首都博物馆、 青海省博物馆“山宗·水源·路之冲———一带一路中的青海”

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海市蜃楼———17 至 20世纪中国外销装饰­艺术展”辽宁省博物馆“又见大唐”青海柳湾彩陶博物馆“江河源人类史前文明”宁夏回族自治区博物馆“朔色长天———宁夏通史陈列”

湖南省博物馆“湖湘文化专题陈列”重庆自然博物馆“熊猫时代———揭秘大熊猫的前世今生”

延安革命纪念馆“伟大长征,辉煌史诗———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 周年展览”国际及港澳台合作奖南­京博物院“世界巨匠———意大利文艺复兴三杰”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三星堆: 人与神的世界———四川古蜀文明特展”国际及港澳台合作入围­奖

陕西历史博物馆“秦始皇———中国第一个皇帝与兵马­俑”

敦煌研究院“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交流———吐蕃时期艺术珍品展”

(中国博物馆协会)

- 219

 ??  ?? 图 1 “国博讲堂”个人中心登录后页面
图 1 “国博讲堂”个人中心登录后页面
 ??  ?? 图 2 “国博讲堂”系统数据统计功能概览
图 2 “国博讲堂”系统数据统计功能概览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