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 Education and Museums

博物馆开展教学导入的­意义、原则和方法———以鸿山遗址博物馆的特­色教育活动为例

王卿

- 作者简介:王卿(1982—),男,从事吴越文化考古、大遗址保护与博物馆学­研究,E-mail: 114040605@qq.com。

0 引言

1

1.1

无锡市鸿山(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管理中心 无锡市鸿山遗址博物馆­摘 要 教学导入是教育工作的­重要环节。近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博物馆学界对博物馆教­育活动的认识逐渐深入,而对于教育界比较成熟­的“教学导入”理念却尚未有鲜明的认­识。根据教育理念和工作实­践,对博物馆教育活动中教­学导入的概念和意义进­行分析、探讨,进一步提出了博物馆开­展教学导入的原则和方­法,并举例说明。

关键词 博物馆 社会教育 教学导入

教学导入是教学工作的­主要环节之一。 根据外国科学家研究,在课程最开始的 3~5 min,学生在认识上的积极性­和注意力往往是极不稳­定的。 教学导入“既是教学过程中的起始­环节,也是创设良好课堂教学­情境的重要一环, 是课堂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博物馆由单向静态的“藏品中心”向交互形态的“教育中心”和“在地文化中心”转化。其“第二课堂”的角色和地位已为国际­社会所认可,教育成为博物馆的重要­职能之一。因此博物馆的教学活动, 亦应当遵循教育的科学­规律,将教学导入作为博物馆­教学活动的主要环节,并予以重视。

博物馆开展教学导入的­意义

教学导入有利于稳定学­生情绪、拉近师生情感博物馆的­学习环境有别于学校。 学生参加博物馆教育活­动,首先要将自身的情绪从“生活状态”转

换到“学习状态”。同时,学生都是情感的个体,而博物馆教育活动的师­生往往都是初次见面。 所以,选择合适的教学导入, 不仅可以让师生关系尽­快由“陌生”到“熟悉”,缩小师生间的心理距离,还可以在上课伊始稳定­好学生的情绪,将学生从“生活状态”转变到“学习状态”来,使学生尽快融入课堂氛­围之中。

1.2 教学导入有利于集中学­生注意力、 提高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当学生对教学活动产生­兴趣,他们就会主动学习,并能取得较好的学习成­果。有经验的施教人员,会通过丰富的教学导入­方式,给予学生一定的、 恰当的信息刺激, 促使其兴奋点转移,将注意力集中在施教人­员、教育活动和主题内容上,从而能够激发和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使其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之中。

1.3 教学导入有助于建立知­识联系、提升活动效果

施教人员通过形象生动­而又符合主题的教学导­入方式,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与课程知识联系起­来, 这就如同在新旧知识之­间架设了一座承前启后

- 223

的桥梁,不仅拉近了学生与博物­馆之间的距离,更为学生铺设了快速通­向博物馆教育活动主题­的通道,从而提升了博物馆教育­活动的综合效果。

2

2.1

博物馆开展教学导入的­原则

主题性

教育强调教学目标, 博物馆教育活动亦有自­身的主题和教学目标。 博物馆教学导入的目的­是安定学生的情绪,完成学习情境的转换,使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状­态,快速走进博物馆教育活­动主题的大门。因此,教学导入的首要原则紧­扣活动主题。

博物馆教育活动中的教­学导入不能脱离教育活­动的主题和教学目标,应从学生的认识规律和­学习心理出发,紧扣博物馆教育活动主­题,启发学生的思考。2.2 针对性

博物馆教育活动不同于­校园课程,它具有“实物性”和“情境性”的特点。 博物馆教育活动的施教­人员,在开展教学导入的时候,必须要针对活动主题,以及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和知识背景等,实施不同的教学导入方­法。 只有针对不同群体、不同主题,选择更为恰当的导入方­法, 才能有效提高博物馆教­育活动的效果。

2.3 趣味性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 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乐趣。教育心理学的经验告诉­我们,如果学生对博物馆教育­活动感兴趣, 他们就会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如果学生对活动内容不­感兴趣,只是被动地学习,那么教育活动效果就会­很低。 因此,博物馆教育活动的设计­和施教人员,在教学导入的时候,要紧紧抓住学生们的好­奇心、求知欲、互动需求等,尽可能地激发学生们的­兴趣。

2.4关联性

博物馆教育活动应注重­教育的科学性和知识的­关联性。 根据心理学研究,人的认知通常是“由已知导向新知”,学习是一个联系的循序­渐进的过程。 博物馆开展教育活动, 应当注重学生的以往经­验和认识,注意其新旧知识之间的­相关联系。施教人员可以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以教学导入为支点,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

- 224

3

3.1

博物馆开展教学导入的­方法

开门见山式导入

开门见山的导入方式, 是教育工作中十分常见­的一种方式。其特点是“短、精、快”。施教人员以教学活动主­题为基准,直截了当地说出主题和­活动流程。此方法在博物馆教育活­动中一般不单独使用, 往往与其它方法相结合。

3.2 实物导入

“实物性”是博物馆教育活动的重­要特点,实物导入也是博物馆开­展教育活动的常用方式。 这里的“实物”,除文物外,还有文物复仿品、文创纪念品,以及其它展品等。博物馆课程教学,通过实物展示的方式进­行导入,更容易营造教育活动的“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鸿山遗址博物馆的特­色教育活动“盘蛇玲珑球”,在活动开始时,施教人员先向学生展示­馆藏文物盘蛇玲珑球的­仿制品,让学生近距离、全方位地观看实物,甚至可以触摸实物,然后再引导学生了解文­物的功能和价值。

3.3 新旧知识联系导入

教学提倡“温故而知新”。 博物馆开展教育活动时,可借助与教育活动相联­系的旧知识和经验,使其成为学生吸收新知­识的前提,提高他们的兴趣。如鸿山遗址博物馆的特­色教育活动“青瓷三足缶(高年级)”,施教人员的导入是:“同学们,大家在小学五年级的语­文课本里学过一篇叫《将相和》的文章,里面有‘渑池会’的典故,说蔺相如不惜血溅五步,让秦王为赵王击缶。大家知道这个缶是什么­样的吗?为什么秦王击缶就代表­了让步呢?”该课程从学生已有的课­堂学习经验出发,来进一步引导学生学习­认识“青瓷三足缶”这件文物和它背后的历­史文化知识。

3.4多媒体导入

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 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也成­为教学的重要方式。 施教人员可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在音频、视频、动画等方面的强大功能,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和兴­趣。 如鸿山遗址博物馆的特­色教育活动“青瓷三足缶(低年级)”,施教人员在上课伊始,用投影设备播放了 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中“千人击缶”视频。大气磅礴、美轮美奂的表演画面深­深吸引了学生注意力。 随后, 施教人员进一步以

“‘奥运缶’和‘鸿山缶’的关系”为话题,引导学生认识鸿山遗址­出土的青瓷三足缶。

3.5 悬念导入

悬念可以产生扣人心弦­的诱惑力, 激起学生们探索求知的­欲望和期待。通过设置悬念来导入,可以有效地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 将其引导到教育活动的­主题上来。学生们在思考的同时,还能体会到问题解决的­愉悦,从而提升学习的效果。如鸿山遗址博物馆的特­色教育活动“青瓷三足缶(高年级)”。 施教人员在联系语文课­本的同时,提出“大家知道这个缶是什么­样的吗?为什么秦王击缶就代表­了让步呢? ”这样的悬念导入, 引起了学生们进一步探­索学习的兴趣。又如鸿山遗址博物馆的­特色教育活动“青瓷冰酒器”。 施教人员一开始提问:“同学们,现在很多人家里都有冰­箱,夏天的时候可以喝到冰­凉的冷饮。那在没有电的古代, 人们又是怎样实现夏天­喝到冷饮的呢?”该活动通过“古人如何在夏天喝冷饮”这样一个悬念,吸引学生们去了解教育­活动主题“冰酒器”。3.6故事导入

学生们喜欢听故事,特别是引人入胜、情节曲折的故事,对他们具有较强的吸引­力。这些故事包括传说、神话、典故、名人趣事等。如鸿山遗址博物馆的特­色教育活动“古代琉璃”在上课伊始,给同学们讲述了一个名­为《西施泪》的故事:相传,春秋末年,范蠡在铸剑时发现了一­种物质,命名为“蠡”。当他遇到越女西施时,将“蠡”打造成首饰送给她,作为定情之物。 再后来,越国被吴国打败,西施被迫前往吴国和亲。 临别时,西施将“蠡”送还给了范蠡,她的眼泪流进了“蠡”里。后人称之为“流蠡”。该课程以“流蠡”的故事作为课程教学的­导入点,介绍古代文物琉璃。3.7 音乐导入

音乐给人以美的享受, 并能够影响人的情绪和­状态。施教人员在上课时播放­相关的音乐,不仅能引起学生的关注,而且容易导入主题。如鸿山遗址博物馆的特­色教育活动“越国编钟”就在上课伊始,播放了在 1997年庆祝香港回­归音乐会上曾侯乙编钟­的演奏片段。通过曾侯乙编钟的音乐­真声,引导学生去了解鸿山越­墓的编钟文化。

3.8游戏导入

游戏是学生们最喜欢的­项目。 通过游戏导入课程,是利用孩子爱玩的天性­来提高他们的积极性。这种边玩边学的方式, 能有效提高他们的参与­度和对主题的理解。如鸿山遗址博物馆的特­色教育活动“青瓷丁宁”。课程伊始,施教人员利用手鼓、三角铁等现代乐器,和学生们玩起了“击鼓进军、鸣金收兵”的小游戏。通过这项游戏的导入,学生们真切感受到了古­代战争中军事类乐器的­作用,为随后认识“鸣金收兵”的“丁宁”,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9热点导入

新闻生活热点和学生们­有着密切的联系, 在讲课时,若能以当前热点为引导,则可调动学生们的兴趣。 如 2015年电视剧《芈月传》热播,鸿山遗址博物馆的特色­教育活动“青瓷豆”以“《芈月传》的穿帮镜头———青铜豆形香炉”为导入点,引领学生认识“豆”这件文物的功能和演变。又如2020 年新冠肺炎病毒带来的­疫情牵动着亿万人民的­心, 全国各地齐心协力,共克时艰。鸿山遗址博物馆设计了­特色教育活动“青瓷匜和盘”、“吊釜和沥水器”等,以“古代卫生防疫”为导入点,介绍古代的卫生生活用­品及相关的历史文化,既加强了学生的卫生防­疫意识,又增强了大家战胜疫情­的信心和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

3.10诗词成语名言导入

中华文明灿烂悠久,留下了大量优美的古诗­词、成语、名言名句。 博物馆开展教育活动,可以根据主题选择合适­的古诗词、成语或名人名言为导入­点。让经典的语言与经典的­文物相伴, 共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如鸿山遗址博物馆的特­色教育活动“玉觿”,选用了《诗经》里的《芄兰》一诗:“芄兰之支,童子佩觿。虽则佩觿,能不我知。”通过对古诗和文物的讲­解,使学生理解“觿”的功能和内涵。 又如鸿山遗址博物馆的­特色教育活动“青瓷鉴”,则以唐太宗李世民的名­言“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以人为鉴, 可以明得失” 为导入点, 引导学生认识“鉴”的功能和内涵。 再如鸿山遗址博物馆的­特色教育活动“青瓷鼎”,以成语“一言九鼎”为导入点,引导学生探讨和理解“鼎”的内涵和价值。

4

结语

教学导入的方法有很多,适合的才是最好的。博物馆施教人员开展教­育活动时, 可根据教育活动主

- 225

题、施教对象等具体情况灵­活运用。导入方式也不是完全单­一的,有时会几种方法一同使­用,重点是如何达到最佳教­学效果。此外,还要注重教学活动时间­的控制, 教学导入的时间在整体­课程中的占比不宜过多,以免头重脚轻。 也不能为了游戏而游戏,为了导入而导入。 总之,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

随着博物馆的不断发展,遵循教育规律、结合自身特点而开设的­博物馆特色教育活动将­成为未来博物馆发展的­潮流。博物馆教育工作者,应当注重教学导入在博­物馆教育活动中的重要­性, 只有准确地把握教学导­入原则,采用合适的导入方法,才能够顺利地开展教育­活动,达成博物馆社会教育目­的,进一步提升博物馆的社­会影响力。参考文献[1]王卿.试谈博物馆文物资源的­课程开发———以鸿山遗址博物馆《神奇的镜子———青瓷鉴》为例[J].人文之友, 2019 (23):7. [2]臧勇.课堂教学导入策略与方­法探析[J].中学政治教学参

考,2013(21):46-47. [3]王建华.论课堂教学导入的精细­设计[J].当代教育科学,

2015(2):63-64. [4]郭芬云.课的导入与结束策略[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

社,2010.

(2020-05-16 收稿,2020-06-02 修回)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