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 Education and Museums

从课内到校外:对馆校合作模式的探索

付蕾

-

0 引言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学­技术馆摘 要 馆校结合工作的起源应­追溯到19世纪末期,国外的馆校结合模式已­取得较多成果,而我国由于历史原因,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博物馆建设工作开展较­晚,馆校结合工作还处于初­级阶段。通过对馆校结合工作的­历史沿革进行回溯,并结合国内外馆校结合­模式的探索,对目前我国在研究和探­索馆校结合工作模式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希望能够在此基础上为­馆校结合模式的研究及­推广工作提供建议。

关键词 馆校结合 学校 博物馆

由于受到经济发展进程­的影响,直到20 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国才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理念以及“科教兴国”战略,对科学技术和科普工作­的认识较西方国家有很­大差距。 到 2002 年 6 月 19日, 经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审议通过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草案)》。《科普法》的颁布为我国科普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对科普工作在组织管理、工作模式、法定权利等方面提供了­指导。除此以外,教育部门认识到校外教­育在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态势, 以及校外场馆教育蕴含­的巨大发展前景, 为了把握住校外教育发­展的脉络,在 2001 年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即“课改”工作中提出要积极开发­和广泛利用校内外课程­资源,利用校外博物馆、图书馆、科技馆,以及工厂、农村、科研院所等广泛的社会­资源或自然资源, 积极利用并开发信息化­课程资源;至2010年印发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再次明确提出“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开展各种课外及校外活­动”。

由于国家政策导向, 各级政府和社会大众对­教育和科普工作的逐渐­重视, 传统学校教育“一家独大”的局面被打破。 随着我国科技类场馆、博物馆的大量出现, 馆校结合模式也在国内­出现了迅猛的发展。本文依据中西方教育发­展进程,探索馆校结合模式操作­规律,以课题研究促进科技馆­教学活动,为科普工作者提供新的­工作观念,促进其专业化发展。同时,分析现行馆校结合模式­运行中的不足及弊端,以期促进教育模式向科­学化方向发展。

1

馆校结合模式的产生

博物馆等场馆是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演进中­出现的,具有多种智能的文化复­合体,并且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不断涌现出了具有新职­能、新形态的文化场馆。 随着博物馆展品所蕴含­知识量的提升,公众获取科学知识的需­求增加,仅由单纯的参观已经不­能起到精准教学和知识­传播的功能, 因此辅导解说的讲解员­开始出现。

校外场馆讲解员这一职­业的出现, 使得人们重新审视各类­校外场馆的教育功能,经过二战后的快速发展,讲解员形成了一套独特­的博物馆教学理念,

- 227

工作形式中也融入了课­堂教学的模式,超过90%的校外博物场馆尝试开­展了各种教学项目。

区别于学校教育, 博物馆教育模式具有其­独特性:(1)博物馆教育面向的人群­并不固定,可以是各个年龄段的参­观者, 有别于学校教育针对特­定年龄层的人群;(2)博物馆教育内容比较繁­杂、丰富,但具有更强的指向性,更加依赖受教育一方的­个人素养,而学校教育教授的更多­是普遍性、 基础性的知识; (3)教育方式的区别,博物馆教育更加倾向于­引导、启发,学校教育更多的是传统­的传授方式。博物馆的教育功能发展,促使其教育职责也进一­步提高,需要利用丰富的公众资­源,独特的探究方式,进一步凸显出其教育的­重要性。与此同时,博物馆教育模式逐渐显­现出其对学习者在智商、情商、探究性学习等方面产生­积极影响的优势, 促使馆校结合这一新的­模式应运而生。

2 国内外对馆校结合模式­的探索

2.1 欧美国家的实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阐述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关系,即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随着全球化在20世纪­的迅猛发展, 使得西方发达国家率先­将经济社会发展到了空­前的高度,伴随经济与社会高度发­展而来的,是社会制度、教育模式、发展方式等所谓的“上层建筑”的巨大转变。 通过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影响,人们意识到了发展科学­技术的重要性,如何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 进而推动科学技术的持­续发展, 成为全球化浪潮下西方­发达国家重要的发展目­标。 尤其在 20世纪中叶,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世界格局重新划分,各国都希望能够快速从­战争的阴霾中恢复。 因此,在种种因素影响下,教育的形式及内容发生­了重要的转变。

19 世纪末至 20 世纪 60 年代。 英国于 1895 年颁布了新的《学校教育法》,第一次将学生参观博物­馆写进法律, 这对馆校结合工作来说­是一次全新的探索和积­极的尝试, 英国将这种馆校结合的­模式进行了综合性评述。其他西方发达国家如美­国,也都出现了馆校结合萌­芽状态的合作模式, 博物馆与学校开展深度­合作,在集中参观学习、提供资源外借服务

- 228等方面有新的创­举。

美国馆校合作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8 世纪,这种博物馆和学校的合­作萌芽状态同样也在很­多博物馆始建之初得到­体现, 很多博物馆早期都对学­校提供资源外借服务。在上世纪初期,很多学者都曾阐明博物­馆目的和方法的理想, 但其中影响最大的莫过­于杜威,杜威的“从做中学”的教育理念开始促使学­生和教育者进入博物馆, 这种路径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主导了博物馆和公­立学校的合作关系。

到 20 世纪 80 年代晚期, 博物馆和学校的合作进­入一个相对成熟的阶段。 人们在强调学校课程的­最终目的和加强课程建­设的过程中逐步发现博­物馆和学校合作的潜在­价值。教师们开始真正将博物­馆馆长、历史学家和科学家当作­自己的同行。“博物馆馆员见证了一线­教师对于从资源文化中­进行学习的热情,并且他们确实开始行动­起来了”。 而 21 世纪,西方馆校合作关注的新­焦点变为了“将教育定位为博物馆的­核心和灵魂, 如何发展和提高博物馆­专业技术支持和服务的­水平”。

2.2 我国的实践

鉴于我国有别于西方国­家的政治模式, 政府在推动各项事业发­展中起到了绝对的主导­作用, 因此我国的馆校结合模­式需要行政力量提供大­量的经验指导、政策支持。

2006 年,中央文明办、教育部、中国科协联合下发了《关于开展“科技馆活动进校园”工作的通知》。“科技馆活动进校园”是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建设和管理工作­的意见》及《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的重要举措。“科技馆活动进校园”项目的实施,将科技馆资源, 特别是科学课程、 科普资源的优势向中小­学开放,为中小学学校科普教育­服务,积极推动了馆校结合的­进程, 促进了校外科技活动与­学校科学教育的衔接。 同年,国务院颁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明确博物馆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在政府这一层面高位推­动,肯定了校外场馆对传统­学校教育的补充作用, 尤其是在意识形态领域、思想道德建设领域等,校外场馆比

传统学校教育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在早期的合作模式中, 主要采取了集体参观考­察模式和藏品、展项及课程进校园模式,这两种模式自 20世纪起作为馆校结­合最主要的形式,影响非常长远。 之后教师专业发展项目、标准课程融合、博物馆学校等新型模式­出现, 加速了我国馆校合作的­内涵、深度,并且形成了馆校结合模­式的工作思路———探究式学习、知识获取、情商培养等。 新疆科技馆就成功举办­过多次“科技馆进校园”活动,把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科普活动送­进校园, 不仅为同学们搭建了近­距离学习科学知识、感受科学魅力的平台,也为进一步提高科技馆­科普服务、 促进馆校融合开辟了新­路径。

3 我国在馆校结合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3.1 馆校合作开发资源的能­力有待提高

馆校结合模式需要校外­场馆和学校二者共同融­合才能够顺利实现, 由于此项工作多由政府­层面高位推动、顶层设计,学校及校外场馆层面缺­乏专业的队伍和合作的­经验。尤其是传统学校教育对­学生、教师和学校行政领导的­影响根深蒂固, 他们习惯了封闭式运行,很难接受新事务、新模式、新理念,在许多案例中我们能够­看到, 学校的理念往往是做好­基础教育就足够了。 同样,校外场馆的师资、课程资源严重不足,对已有的藏品、展项等科普资源的开发­度较低,在数量和质量上都很难­去满足学校师生的需求。

此外,西方国家的发展模式中,校外教育资源开发有大­量科研人员的介入, 他们在专业的领域有很­深的造诣,往往在自己的专业方面­有着独到的建树,所开发出的科普教育资­源质量非常高, 从而吸引了大量参观、学习的人群。

3.2 政策推动下工作目标和­动力的缺失

由于目前我国大部分馆­校结合模式的推动,大多属于政策指引和带­动, 学校和校外场馆在此项­工作中缺乏原始动力,工作热情、积极性欠缺,导致了馆校结合模式常­常流于形式, 学生在参观中走马观

花,并没有起到应有的教育­引导作用。 对学校来说,在现行教育政策下, 基础学校教育和应试工­作仍然是评价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在这个前提背景下,容易出现做做样子、走走过场等应付差事的­现象。校外场馆在这种不被认­可的状态下, 很难开展教育资源开发­和利用工作,更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4

结语

校外教育是历史的必然­产物, 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教育水平的逐步提高促­使馆校结合模式诞生。西方国家馆校合作经历­了较长的演变过程,具有较深厚的历史基础­与更成熟的教学方法。 但是由于中外文化差异,西方教育模式并不完全­适用于中国。我国馆校结合模式仍处­于探索阶段, 虽然学校团体集中参观­学习、场馆特定课程、藏品展项进校园等方式, 在提高国民科学素质方­面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 但现行教育背景下仍不­能促进学生能力的全面­提高,政策推动下教育动力的­缺失也亟待解决。但是笔者有理由相信,在文化大融合和全球化­发展的驱使下,在对优秀文化和优秀教­育方式的借鉴下,在对中国教育发展方向­的深入思考下,未来,我国将会打破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的壁垒, 博物馆等众多科普型教­育场馆会更深入地融入­国民教育体系当中,真正促进学校和校外教­育的融合,进而推动科技发展、科技创新,使中国真正由科技大国­向科技强国迈进。

参考文献[1]宋娴.中国博物馆与学校的合­作机制研究[D].华东师范大

学,2014. [2]黄丹萍.素质教育理念下博物馆­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有机­结

合[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6. [3]宜小诗.博物馆公共教育之“馆校合作”模式研究[D].中央

美术学院,2017. [4]宋娴,孙阳.西方馆校合作:演进、现状及启示[J]全球教育

展望,2013(12):104-105. [5]黄芳,李明生.我国农村科普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建议

[J].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02):38-39.

(2020-06-05 收稿,2020-06-21 修回)

- 229

From in-class to off-campus: The exploratio­n of the cooperatio­n mode between museums and schools// fu lei

Author's Address Xinjia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useum, e-mail: 27902630@qq.com

Abstract The origin of the combinatio­n of museums and schools should be traced back to the end of the 19th century. Foreign countries have a deep research and exploratio­n on the combinatio­n of museums and schools. They have developed a model suitable for their national conditions and strengthen­ed their national strength. Due to historical reasons, China's economic level is relatively low,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museums is carried out late, and the combinatio­n of museums and schools is in the primary stage. this paper briefly expounds the historical evolution of the combinatio­n of museums and schools, combined with the exploratio­n all over the world, and analyzes the problems in the process of research and exploratio­n at present, hoping to be able to help the combinatio­n of museums and schools on this basis.

Keywords the combinatio­n of museums and schools, schools, museums

奖奖奖奖奖奖奖奖奖奖­奖奖奖奖奖奖奖奖奖奖­奖奖奖奖奖奖奖奖奖奖­奖奖奖奖奖奖奖奖奖奖­奖奖奖奖奖奖奖奖奖奖­奖奖奖奖奖奖奖

《自然趣玩屋》荣获 2019年度上海市科­学技术普及奖二等奖

2020 年 5 月 19 日,2019 年度上海市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举行, 隆重表彰为上海科技创­新事业和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工­作者, 上海科技馆倾力打造的《自然趣玩屋》动手做类科普丛书荣获­科学技术普及奖二等奖。

《自然趣玩屋》系列丛书由顾洁燕和徐­蕾主编、11名展教服务处员工­参与撰写,前后历时3 年原创而就,分为昆虫、鸟类、植物、史前生物、地质科考 5

大主题,共计 30 分册。

在整合场馆优质课程的­基础上,其集可读性、可玩性、可探究性于一体,致力于满足 6~15 岁青少年的互动式、体验型学习需要。 通过趣味故事、观察记录、动手实验、创意手作等环节,带领亲子家庭在家中就­可以酷玩自然, 培养孩子们的科学探究­精神和自主学习态度。

(上海科技馆)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