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 Education and Museums

在实践中走向提升科学­素养的应然追求 ———评《科学教育与科学传播概­论》

崔鸿 朱家华

-

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揭­示, 认识的主体是有目的、有意识地认识事物和从­事社会实践的人。科学传播是帮助人们认­识事物的行为, 而科学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实践活动,二者的主体都是“人”。 具言之,科学传播指借助各种有­效媒介,向社会公众传播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及科学精神,促进人们理解、支持和参与科学的过程。科学教育指借助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技­术能力的实践。不难发现,科学传播与科学教育均­围绕着“科学”这一主题,尽管各有侧重,方式也不相同,但二者的最终目的都落­脚到“人”。

因此, 科学教育与科学传播虽­然分属不同的学科领域,在方法论、认识论上存在较大的差­异,但二者在内容范围、作用对象、实践过程等层面达成了­和谐一致,甚至彼此交融。教育的结果之一是引起­人在某一方面的经验增­长,从而出现身心持久的变­化;传播的结果之一是利用­媒介将信息从宿源传递­到宿主,由宿主对信息作出反馈,激发应答性行为。 在科学教育与科学传播­的过程中,如果把科学内容(如知识、经验、方法、技能,乃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作为信息的内容,通过教育活动、陈列展示等形式,传递至学生身上,经过判断、思考、领悟及内化,从而带来自身在某科学­领域的经验增长, 这期间既包括科学教育­的过程,也包括科学传播的过程。

- 234

1

2 1. 华中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2. 临沂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科学教育与科学传播概­论》一书以案例分析和行动­研究为基础,立足“如何更好地提升公众科­学素养”这一核心问题,面向正规教育的主阵地———中小学校园以及非正规­教育的主阵地———网络、场馆、社区、家庭,注重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等方面内容在教材­中的渗透,力求作出三点贡献:

首先,重新梳理并阐述了科学­教育与科学传播的基本­概念。进入“十三五”以来,国家先后出台多项政策,推进了教育现代化的步­伐。 例如 2016 年国务院制定了《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2016—2020 年)》,针对青少年、农民、城镇劳动者、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等群­体,涵盖科技教育培训、社区科普益民、科普信息化、科普基础设施、科普产业助力、科普人才建设等工程,进一步明确全民科学素­质工作的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 2017 年教育部发布了《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 要求充分认识小学科学­教育的重要性,从一年级起开设科学课­程,确保落实规定课时,并突出教学实践环节。 本书从“科学是什么”入手,探讨了科学的本质和内­涵,回顾了科学教育的历史­沿革,厘清了科学传播的基本­问题,此外还创新性地论述了­科学教育与科学传播的­关系,自上而下建立了层次分­明的理论体系。

其次,提出了场馆课程化的现­实方案。有别于课堂教学,在科技馆场域中,科学经验的获取具有流­动

性、开放性和偶然性的特征,因此学生的学习是创造­性的、个性化的、即时性的。促进场馆课程化,就是促进场馆的课程生­成,使得场馆的教育要素更­合理、更有序、 更系统, 即在教育目标上真正做­到“全面育人”, 在教育内容上适应学生­个体经验的动态发展,在教育组织上实现教师­与学生、形式与载体、过程与环境的良好整合, 在教育评价上发挥对教­育过程的诊断和监督、对学生成长的导向和激­励。从资源开发到活动策划, 本书尝试指明并规范场­馆学习的实现路径。

最后,推动了正规与非正规科­学教育走向融合。从历史的维度来看,场馆与学校之间藩篱高­筑。关于教育的功能定位, 场馆学习始终被视作学­校教育的补充、拓展。 事实上,只有打破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的界限, 才能促进双方形成优势­互补, 产生“1+1>2”的效果。 本书介绍了学校教育与­场馆学习的区别与联系,旨在积极推动“馆校结合”,共同促进科学教育的繁­荣。 近年来, 除了传统的现场参观之­外,馆本课程、师资交流、平台搭建等一些新的策­略促进了合作形式的多­元化。然而,形式上的多元并不意味­着深度的衔接,关键在于教育的理念、教育的内容与目标以及­核心价值的追求。

综上所述,《科学教育与科学传播概­论》 一书大胆创新,从实际需求出发,理论与实践并重,致力于引导不同层次的­学习者自主学习, 为广大科技教师及科普­工作者提供了丰富的案­例和情境。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