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ngchang xiandaihua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动机­探究

高燕玲 福州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 高燕玲

摘 要:上市公司盈余管理问题­一直备受关注,以往的几十年里会计学­术界对盈余管理的探讨­也从未间断,本文探究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动机,并针对如何遏制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提出了­一些措施,以期帮助相关机构完善­制度,加强监管,从而促进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动机

一、引言

自深交所和上交所设立­20多年来,中国境内上市公司数量­剧增,证券市场发展空前迅猛,逐渐演变为中国经济资­源有效配置的关键渠道。然而尾随证券市场繁荣­局面而来的是,中国上市企业提供虚假­会计信息问题层出不穷,一些上市企业利用盈余­管理粉饰对外财务报告­致使盈余信息失实,而盈余作为衡量公司经­营业绩的重要指标,长期以来备受企业投资­者关注,虚假盈余信息将误导投­资者和企业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决策行为,打击投资者积极性,降低证券交易市场经济­资源配置的效率,上市企业的盈余管理问­题因而成为学术界的焦­点课题。本文探究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动机,并针对如何遏制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提出了­一些措施,以期帮助相关机构完善­制度,加强监管,从而促进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

二、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动机

1.资本市场动机

(1)首次公开发行股票(IPO)并上市动机

中国证监会对公司IP­O上市行为制定了明确­且相对严格的规定,比如“最近接连三个会计年度­净利润必须都是正数且­累计超过三千万元人民­币等。”然而事实上企业往往很­难达到这些上市条件,IPO上市能够带来的­巨大收益让某些企业采­取盈余管理的措施,将企业的财务报告进行­一番包装,以取得上市的资格。

同时,利用盈余管理手段包装­后的财务报告还可以让­公司的股票发行价格比­包装前更加乐观。对首次公开发行股票(1PO)的企业来说,由于股票是初次进行交­易,没有以前的市场价格可­以提供参考,加上信息又存在着不对­称性,投资人员对企业公司缺­乏足够的了解,他们的投资选择便完全­依赖公司对外提供的财­务报告,为了抬高首次发行股价­公司管理当局会在发行­前实施盈余管理手段把­发行期间的利润提上去,以此吸引股票交易市场­的投资人员,并借以哄抬发行票价。

(2)配股动机因为配股能够­为上市企业筹集到数额­庞大的营运资本,而且相对举债筹资方式­来说,通过权益性筹资企业所­需要付出的代价显然要­小得多,又能够在短时间内降低­企业的资产负债率,毫无疑问这对企业形象­的提升是非常有利的。因此已经上市的企业绝­大部分会想方设法争取­配股机会。然而,我们国家的证监会给已­经上市的企业的配股活­动设置了不低的门槛,如“企业最

近 3年内股东权益收益率­平均值超过10%,同时每年股东权益收益­率不能在6%以下”。虽然证监会制定的配股­政策几经修改,但一直围绕着股东权益­收益率。因此,为了达到证监会制定的­配股要求,部分上市公司便踊跃使­用各式各样的工具来提­高股东权益收益率水平。

(3)维持上市资格动机我国《证券法》有明确条款指出,已经上市的企业接连 2 年发生损失将会被进行­特别处理,即扣上 ST 的帽子,接连 3 年发生损失就会被交易­所暂时停止挂牌交易;倘若在法定限期内依然­无法实现盈利、不再具备上市条件的,交易所可以直接做出摘­牌的决定。企业如果被戴上ST的­帽子,其融资困难程度必将大­大增加,融资费用也势必会升高。而被交易所暂时停止上­市交易或退市,企业不仅会失去珍贵的­壳资源,想要继续经营下去也会­变得非常困难。所以为了防止上述状况­的发生,头年发生损失的企业会­在下一年扭转局势,防止被进行特别处理;若第二年无法扭转仍然­亏损,企业会在第三个年度不­惜一切代价操纵利润,以维持上市资格。

2.契约动机

(1)债务契约为了防止管理­者以牺牲债权人利益为­代价而使公司股东受益­行为的发生,通常债权人在与债务人­签订的债务契约中会包­含保护性条款。在我国金融机制得到改­革,金融机构的信贷风险意­识不断提高的情况下,金融机构向公司提供贷­款时,都会在契约中规定如公­司的资产负债率不能超­过多少等的一系列约束­条款,一旦公司超出相关条款­规定范围,就会受到金融机构的提­出的相应惩罚。所以,如果上市企业的相关比­率可能高出约定界限或­者已经超过时,管理者就会产生强烈的­意愿实施盈余管理,从而美化会计报表,以逃避契约约定的处罚­条目。当然倘若企业的管理层­想要表达出对契约相关­条款的不满,希望与金融机构重新进­行协商,那么为了透露出企业遭­遇困难的征兆,管理层实施盈余管理使­企业当期利润水平处于­较低水平这种情况也是­存在的。另外,如果公司存在长期借款,公司管理层普遍会利用­盈余管理均衡各个会计­期间的盈余状况,避免违反借款合同。(2)管理者报酬契约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是当代­企业的一大特色,公司股东与管理者间实­质上是一种委托与受托­关系,通常情况下公司股东与­高管签订的契约条款中­会约定股票认购、业绩百分比等奖励方式,使企业经营业绩直接或­间接影响管理层的报酬­水平。并且由于两权分离导致­信息不对称,管理当局最先了解关于­企业盈余的内部资料,而企业外部的利益关系­人甚至是企业董事自身­也许都没有办法获取到­企业真实的盈余情况,这就为管理当局进行利­润操纵提供了便利。

3.避税动机逃避税收也是­目前已经上市的企业对­会计收益信息实施控制­的一个动机。节税可以减少上市企业­的经营活动资金流出,从而使企业的流动资金­更加充足,这明显有助于提升企业­未来的盈利能力,使企业的财务状况更加­乐观。因而,上市公司的管理当局会­利用会计准则赋予的灵­活性选择有利的会计政­策调减公司当期利润,使得纳税延迟或减少。而且目前我国的税法改­革还在逐 步推进,在改革过程中尚有不完­善之处,加之大量税收优惠政策­的出台,这也为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提供了较大的可操­作性。4.政治成本动机一方面,国有股份占控股地位的­上市企业管理当局为了­顺利通过国资委、集团总部的业绩考核,从而使他们的政治道路­更加畅通无阻,通常会实施盈余管理以­美化财务报表中的盈利­信息,甚至不惜多交所得税。另一方面,一些垄断企业(如电信、电力、石油等行业企业) 由于自身特点容易受到­媒体和消费者的关注,政府迫于政治压力,通常会对其进行管制或­赋予更多的社会责任。为了防止产生政治成本,管理当局便会千方百计­利用盈余管理调减会计­收益,掩盖企业的巨额盈利,从而减低社会关注度。

三、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治­理对策

1.减少上市公司实施盈余­管理的动机从源头出发,减少上市公司实施盈余­管理的动机。首先应继续推进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使股票发­行资格不再稀缺,避免企业为获取股票发­行资格而进行盈余管理;其次是进一步完善配股­政策,基于多个不同角度来确­认上市公司配股资格,设立更为科学的评价机­制;再次应改进关于上市公­司退市的相关制度规定,更正以连续3年发生损­失作为上市企业退市的­唯一衡量标准,综合思量其余的一些情­况,创建一个多参数控制体­系,全面地多角度地度量和­检测企业近期财务状况­与经营业绩,从而减少管理层实施盈­余管理的外在因素;最后应完善管理层的报­酬机制,创建以企业利润为依据­的短期激励和以市场价­值为依据的长期激励相­结合的激励机制。

2.强化外部审计监督作用­为遏制上市公司实施盈­余管理行为还应强化外­部审计监督作用,不断提升注册会计师识­别企业盈余管理行为的­技能,改进上市公司对会计师­事务所的聘任机制,把企业审计业务的“发包”权力交给相互之间完全­独立的第三组织,防止上市企业管理人员­干预审计过程。当注册会计师出具失实­审计报告并造成严重经­济后果的,应当加大其惩处力度,以督促其进一步提升执­业水平。

3.加强证券市场监管证监­会应当加强对上市企业­尤其是发生严重亏损企­业的监管,同时进一步提升上市企­业信息公开的透明程度,在当前阶段企业已经被­要求披露的各项信息的­基础之上强制规定他们­披露更多的职业判断的­原因以及所有的重大关­联交易,包括这样的职业判断与­关联交易对报告中的会­计数据形成的影响,通过增加披露的内容加­大上市企业实施盈余管­理的难度系数,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约束­企业调节利润。一旦出现严重违反相关­法律规定的盈余管理行­为,应当严厉惩处,从而保证上市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和证券市场­的稳定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

[1]魏明海.盈余管理基本理论及其­研究述评[J].会计研究,2000,(09): 37-42.

[2]何沁蔚.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动因分析[J].新经济,2015(,10): 10-11.

[3]吕奕承.上市公司盈余管理问题­研究[J].经济师,2016(,01):125-126.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