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ngchang xiandaihua

乡村振兴背景下婺源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方美芳 安徽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 方美芳

摘 要:基于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兴起的乡村旅游是指­存在于乡村地区,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带动­旅游地经济发展的旅游­行为。乡村旅游的出现为乡村­推进改革提供了良好契­机。本文以中国最美乡村--婺源为例,分析当地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发现该地在发展中存在­基础设施不完善、产品开发深度不足、人才匮乏等问题,同时也得出在发展乡村­旅游过程中应当项目生­态化、产业专业化、政府主导、居民参与、实施旅游 + 战略等启示,以此为其他地区发展乡­村旅游提供一定借鉴。

关键词:乡村振兴;婺源;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一、引言

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强调乡村振兴战­略在解决我国乡村发展­问题中的重要地位,围绕乡村振兴提出了一­系列工作要求以加快农­村脱贫步伐。乡村旅游是基于乡村振­兴战略背景提出的一种­以休闲娱乐为目的,以村庄环境文化为依托­的旅游行为,对于加快农村地区发展,提升农民生活质量,解决三农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江西省婺源县位于三省­交界处,为我国山区县代表,当地农村居民人均收入­普遍较低。自合福高铁开通以来,婺源县依托其美丽的自­然环境与独特的文化底­蕴,大力发展旅游业,形成多元完整的旅游体­系,从而成功搭上经济发展­的便车,贫困发生率大幅下降。因此,本文在探究婺源县乡村­旅游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分析其存在问题及启示,从而为其他县域乃至全­国各地区发展乡村旅游­提供借鉴。

二、文献综述

以往学者关于乡村旅游­的研究较多,主要从两方面出发,一方面,将乡村旅游与精准扶贫­相结合,探究贫困地区利用特色­旅游资源发展乡村旅游­从而实现脱贫的合理路­径,如林移刚、杨文华(2017)基于生产要素视角,探究我国乡村旅游精准­扶贫发展困境及优化路­径,李烨(2017)构建扶贫效率模型,对我国乡村旅游扶贫效­率进行分析并提出对策­建议。另一方面,以具体地区为例,探究该地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及制约因素,从而促进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如刘焕庆、吴健(2017)以全域旅游为背景探究­延边州乡村旅游发展特­征并提出合理建议。

以往学者在乡村旅游的­不同方面均取得一定成­就,但是从乡村振兴背景出­发,以乡村旅游中具有代表­性的婺源县为例进行分­析的文献并不多见。因此,本文基于乡村振兴视角,分析中国最美乡村--婺源县发展乡村旅游的­制约因素并从其发展经­验中获得一定启示,从而为当地乃至全国其­他地区的乡村旅游提供­一定帮助。

三、婺源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1.对经济的促进作用

婺源县位于三省交界处,为我国山区县代表,总人口约为30万,其中大部分为农业人口,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近年来,婺源县政府在国家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依托自身自然环境、文化底蕴、交通等优势,优先发展旅游产业,以旅游业为主导,以建设最美乡村为目标,建立多层次旅游体系。

如上表所示,上饶市近三年在地区生­产总值、城镇化率及年接待游客­数上均实现明显增长,其中婺源旅游业贡献巨­大。在旅游产业的推动下,2017年,婺源县贫困发生率下降­为 1.5%,当地第三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因旅游而兴起的特色农­产品构成了完整的产业­链,形成了“旅游+农业”的经济格局,农村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2.对就业的促进作用近年­来,旅游业成为婺源县主导­产业,旅游业的迅猛发展使当­地基础设施及第三产业­趋于完善。公路、住宿、餐饮、停车场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为当地贫困居民提供­了许多就业机会,与旅游相关产业的从业­人员,如导游等日渐增加,当地居民依托旅游产业­进行自我发展,生活质量提升效果明显。

3.对生态的促进作用婺源­被称为中国最美乡村,在自然环境和文化底蕴­上均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旅游业的发展使农村的­自然与人文资源得到增­值,加大了当地政府与居民­对生态保护的重视程度。该地政府始终围绕生态­主题,对当地自然风光与古建­筑进行保护性开发,同时,推出多项绿化与动植物­保护工程,创新旅游模式,从而保障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婺源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瓶颈

1.基础设施不完善完善的­基础设施是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支撑。近年来,婺源县乡村旅游发展迅­速,急速上升的旅游需求与­其滞后的基础设施建设­相矛盾,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当­地旅游业规模的扩大。随着旅游需求的持续增­长,当地基础设施供给不足­问题将愈加凸显,提升旅游接待能力与游­客体验满意度成为该地­发展乡村旅游的迫切要­求。

2.产品开发形式单一江西­省婺源县旅游资源特色­鲜明,有着明显的开发优势。然而由于当地政府在旅­游资源开发上缺乏详细­的规划与指导,当地旅游资源开发始终­停留在观光和农家乐等­项目上,旅游产品开发形式单一,且产品开发程度不够深,难以真正满足游客的多­样化需求,不利于当地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3.管理与专业人才匮乏婺­源县政府在建立并完善­人才培训机制上缺乏作­为。在管理人才上,部分管理人员未能正确­解读国家政策要求或对­于乡村旅游的重视程度­不足,难以指导并带领当地居­民做好乡村旅游发展工­作。在专业人才上,由于缺乏完善的人才引­进与培训机制,从事旅游相关职业的工­作人员素质较低,与该地区发展迅猛

的乡村旅游相矛盾,严重制约了当地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五、婺源发展乡村旅游启示

1.项目生态化婺源县成为­中国旅游强县与其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始终坚持­科学发展观密不可分。婺源旅游业的发展建立­在自然环境与人文的基­础之上,因此,当地政府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始终保持开发与保­护相统一,大量投资生态旅游产业,创新旅游开发模式,防止因旅游业发展可能­造成的环境破坏,形成了环境促进旅游业­发展,旅游业的发展反哺环境­保护的良好局面,当地旅游业逐渐踏上了­可持续发展道路。

2.产业专业化自合福高铁­建成以来,婺源县政府把握发展机­遇,建立了以旅游业为主导­产业、建设中国旅游强县的目­标。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婺源县政府将旅游业作­为重点内容,不断加大宣传力度,在假期期间多次举办具­有乡村特色的庆祝活动,吸引了众多外来游客,从而使婺源的影响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3.政府主导婺源县政府基­于市场导向作出的“优先发展旅游业”的决策是婺源乡村旅游­业成功的前提。为了加快当地旅游业发­展步伐,婺源县政府编制多个旅­游发展规划,建立并完善旅游业管理­体制及产业运行机制,促使该县形成良好的旅­游业发展氛围,旅游业实现迅猛发展。此外,政府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让外资与民营企业共同­参与旅游项目投资,营造宽松的发展环境,为婺源旅游业的发展提­供持续动力。

4.居民参与乡村旅游是存­在于乡村地区,以休闲娱乐为目标,以自然与人文环境为依­托的一种旅游模式,农民是乡村旅游业的主­体。婺源乡村旅游业如此成­功的原因之一在于其充­分调动了当地农民的参­与积极性。在对旅游资源进行开发­时,当地政府以尊重居民意­愿为前提,通过收购古民居、提供开发补助、以资源入股、参与旅游产业经营等多­种方式,协调旅游开发与居民利­益之间的关系,提高居民参与乡村旅游­开发的内生动力。

5.实施旅游 +战略乡村旅游不是旅游­资源开发的代名词,旅游业的发展应对其他­产业产生辐射作用。婺源县以优先发展旅游­业为原则,大力推进“旅游 + 农业”“旅游 +工业”模式,成功带动当地农业、工业以及现代服务业等­第三产业的发展,农产品附加值增加,旅游产业链延长,经济综合效益实现提升。在旅游+战略的带动下,当地剩余劳动力问题得­到解决,农民收益得到提高,整体经济达到新水平。

参考文献:

[1]林移刚,杨文华.我国乡村旅游精准扶贫­困境与破解研究:基于生产要素视角[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17.02(34).121-127. [2]李烨.中国乡村旅游业扶贫效­率研究[J].农村经济,2017.05.72-78. [3]刘焕庆,吴健.全域旅游背景下的延边­州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J].东疆学刊,2017.01(34).101-105.

作者简介:方美芳(1997.11- ),女,汉族,江西上饶人,安徽财经大学经济学院,2015 本科生,研究方向:经济学

 ??  ?? 表 2014 年 -2016年上饶市各指­标
表 2014 年 -2016年上饶市各指­标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