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ngchang xiandaihua

全域旅游时代下旅游人­才队伍的发展路径研究 ——以鄂尔多斯市为例

———以鄂尔多斯市为例 赵 欣 付丽娜 鄂尔多斯应用技术学院

- 赵 欣 付丽娜

基金项目:本文系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鄂尔多斯地区乡村旅游­发展驱动机制及模式创­新研究”,项目编号:NJSY17412;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鄂尔多斯旅游开发与地­域文化保护的互动研究”,项目编号:NJZC16366

摘 要:旅游人才是旅游核心竞­争力的基本要素。全域旅游的持续推进和­发展,对旅游人才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带来了更多的机遇。本文在简要分析鄂尔多­斯市旅游人才供需现状­的基础上,探讨了其人才队伍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从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企业和旅游高等教­育单位三方面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全域旅游;旅游人才队伍;发展路径;鄂尔多斯市

伴随旅游业的纵深发展,中国迎来全域旅游时代,作为引领旅游业发展的­新理念、新模式,全域旅游不再单纯追求­旅游收入和旅游人次上­的增长,而是更加关注旅游质量­的提升,这对我国旅游人才队伍­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更艰巨的任务,如何培养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业务精湛的旅游人才队­伍是实现全域旅游发展­战略的前提条件,也是提升旅游核心竞争­力的基本要素之一。

近年来,鄂尔多斯市旅游业发展­迅速,在经济文化与生态建设、对外开放交往与和谐社­会构建中发挥着积极作­用,显现出强大的市场活力­和综合效益。然而,面对旅游业蓬勃发展的­态势,旅游人才建设却明显滞­后,存在着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结构不合理等问题,成为制约全域旅游发展­和旅游产业提质增效的­瓶颈问题之一,亟待解决。

一、鄂尔多斯市旅游人才的­供需现状

1.旅游人才需求现状鄂尔­多斯市自然资源多样,文化底蕴厚重,民族风情多彩,生态气候优良,发展条件得天独厚。经过多年打造,旅游业在科学规划、产品体系、市场知名度和社会效益­等方面已取得显著成效,成为鄂尔多斯市发展最­快的经济产业和消费增­长点。2010年-2016年间,鄂尔多斯市旅游业总收­入和旅游总人次实现大­幅度增长,旅游总收入从 2010 年的 76.1 亿元增长到 2016 年的 313.9亿元,年均增长率达 28.75%,旅游总人次更是在 2016 年突破千万大关,年均增长率 16.23%。截至 2016 年底,鄂尔多斯市共有国家 A级旅游景区和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点50 个,其中5A 级旅游景区2 个,4A 级旅游景区 27 个,3A 级旅游景区 11 个,2A 级旅游景区6个,工农业旅游示范点4个;自治区级星级乡村旅游­接待户 54 家,其中五星级接待户18 家,四星级接待户 18 家,三星级接待户 18 家;旅行社 97家,其中具有出境经营权的­旅行社15 家;星级饭店 32 家,其中五星级饭店 1 家,四星级饭店 7 个,三星级饭店19 家。

旅游业持续健康的发展­离不开旅游人才资源的­支持和保障。调查发现,鄂尔多斯市旅游人才需­求十分旺盛,且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从需求类型上讲,目前最紧缺的是企业高­级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服务技­能人才,如小语种导游;从需求领域

来讲,重点急需一批电子商务、规划策划、市场营销和新兴旅游业­态的专门人才。

2.旅游人才供给现状高等­院校是旅游人才供给的­重要渠道。鄂尔多斯市旅游人才供­给以市内两所高校为主,自治区内外其他高校及­培训教育的人才为辅,人才供给渠道单一且体­量较小。

鄂尔多斯应用技术学院­是在内蒙古大学鄂尔多­斯学院、内蒙古工业大学矿业学­院和内蒙古医科大学鄂­尔多斯学院三校合并基­础上成立的一所全日制­本科院校,于 2015 年 4 月经教育部批准设立,是鄂尔多斯地区唯一的­一所本科院校。旅游管理是内蒙古大学­鄂尔多斯学院于200­8 年建院之时,依据地方经济发展需要­设立的专业,除 2014 年和 2016 年由于受隔年招生政策­影响没有学生外,至今共招录了七届39­1 名学生。

鄂尔多斯职业学院设酒­店管理专业,隶属人文系,2007年开始招生,当时只有 10 人,随后 2008 年 -2015 年,由于受生源所限,专业招生断档,2010 年恢复招生后,人数也只有 23 人,之后2011 年 -2015 年,又出现了断档,直到 2016 年才实现连续招生,但学生数也较少。

上述调查显示,两所高校旅游专业的招­生规模很小,且不稳定,专业设置也十分单一,无法满足日益扩大的旅­游人才需求总量和多样­化的人才需求类型,旅游高等教育的发展明­显滞后于旅游产业的发­展速度。

二、鄂尔多斯市旅游人才队­伍发展的问题及原因

1.问题分析(1)旅游人才供给总量不足。鄂尔多斯市两所高校每­年向社会输出的旅游专­业毕业生不足百人,加上政府人才引进、区内外其他高校和旅游­培训的人才也仅有几百­人,这一数量远远不能满足­鄂尔多斯地区旅游业发­展的需求。与此同时,另一方面的现实是旅游­专业毕业生的业内就业­率不高,人才流失相当严重。

(2)旅游人才整体素质偏低。人才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竞争力的强弱,鄂尔多斯市旅游人才的­整体素质不高,导致其旅游产业的竞争­力不强。主要表现在:学历层次偏低,以专科及专科以下学历­为主;职称水平不高,除旅游高等院校外,约4/5 的人员未取得职称,也没有参加过职称评定;外语水平有限,虽英语使

用较为普遍,但熟练程度不够,缺乏掌握韩、日等小语种的人才;专业化程度不强,旅游及相关专业出身的­人才很少,从业者专业背景广泛,以管理类、文史类和经济类为主。

(3)旅游人才结构分布不合­理。从类型上看,鄂尔多斯市高校旅游人­才培养定位为复合型人­才或高级管理人才,而企业则需要大量专业­性人才,如专业技能型人才和服­务型人才。因此,人才培养目标与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偏差较大,在业务技能、职业素质等方面难以胜­任实际工作;从行业上看,旅游人才主要集中在星­级饭店、旅游景区和旅行社三大­传统旅游部门,缺乏旅游新兴业态的专­业人才,如森林旅游、冰雪旅游、自驾车房车旅游、低空旅游、文化创意旅游、健康医疗旅游、研学旅游、旅游演艺等各类人才;从地区上看,旅游人才集中分布于东­胜区、康巴什区、伊金霍洛旗和达拉特旗。人才分布不均导致一些­地处偏远、经济落后的旗区,虽有着独特的旅游资源,却得不到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从而限制了旅游业的发­展。

2.原因探索(1)经济社会和旅游产业发­展水平的制约。一般来讲,人才地域分布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呈正相关,即经济越发达,人才越密集。旅游人才的地区分布,除与社会经济发展相关­外,还与旅游产业的完善程­度联系密切。从全国范围来看,人才就业选择存在“重东部,轻西部,重大城市,轻小城市”的现象,虽然近年来鄂尔多斯市­经济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与东部沿海城市相比,差距较大,且鄂尔多斯地处北疆民­族地区,因此,人才吸引困难重重。从市域范围来看,东胜区是鄂尔多斯市经­济、科技、文化、金融、交通和信息中心;康巴什区是全国首个以­城市景观为载体的 4A级旅游景区,且两所高校均坐落与此;伊金霍洛旗和达拉特旗­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旅游业发展水平较高。因此,这些地区集聚了鄂尔多­斯市约75%的旅游人才。

(2)人才引进和留用机制的­制约。从管理部门角度分析,鄂尔多斯市现有的人才­引进机制和留用机制还­不健全,配套条件支持不够完善。从企业角度来看,除响沙湾和成吉思汗陵­外,旅游企业普遍规模偏小,吸引力弱,致使人才发展空间受限,一些地处偏远的旅游景­区、饭店条件较差,缺乏娱乐、社交活动,难以留住人才。

(3)行业环境和思想观念的­制约。从行业环境分析,第一,鄂尔多斯旅游季节性鲜­明,淡旺季人才需求量悬殊,不利于人才队伍的稳定。第二,薪酬待遇低,工作强度大,劳动保障机制不完善,降低了就业的吸引力,如导游薪酬体制仍以“回扣”为主,缺乏基本的工资保障、保险福利。另外,旅游业作为服务性行业,受传统观念的影响,社会认同度较低,如饭店服务员被认为是­端盘子的,旅行社导游员则被认为­是吃青春饭的。

(4)旅游教育和旅游培训的­制约。与自治区内其他城市相­比,鄂尔多斯市旅游教育水­平还相对滞后,旅游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无法适应快速发展的­旅游产业需求。具体体现为:首先,高等院校的招生规模小,旅游人才的年输出量不­足百人。其次,专业设置单一,培养目标模糊。两所高校分别设置旅游­管理和酒店管理专业,缺乏针对新兴旅游业态­设置的专业类型,且将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为“高层次管理类人才和研­究性人才”,与市场需 求严重脱节。再次,课程设置重理论轻实践。理论教学多,实践教学少,通用性课程多,行业针对性课程少,校内实训室和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也较为滞后,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最后,师资队伍整体实力不强。教师的职称水平偏低,专业对口率不高,缺乏既有理论知识懂教­学,又有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因此,培养出来的旅游人才在­知识结构、能力水平和职业素养上­都难以满足岗位的任职­要求。

三、鄂尔多斯市旅游人才队­伍的发展路径

鄂尔多斯市旅游人才队­伍面临的诸多问题不是­单方面原因造成的,政府、企业和高校都需承担相­应的责任。因此,要解决这些难题,三方应通力合作,共同应对。

1.旅游行政主管部门角度­首先,加强旅游先进典型、重大政策措施等的宣传­报道,引导社会改变对旅游行­业及其从业者的偏见,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其次,完善旅游人才引进机制,拓宽人才引进渠道,以宽松灵活的政策环境、待遇优厚的工作生活条­件等,引进重点领域急需的人­才。再次,注重开展多层次、差异化的培训,将职前培训和在职培训、专项培训与行业培训、资格培训与适应性培训­相结合,提升旅游从业人员的总­体素质和业务技能。最后,搭建旅游人才信息化平­台,加强人才交流和共享,重点建立旅游人才专家­智库、旅游职业经理人数据库、旅游专业技能型人才数­据库等。2.旅游企业角度旅游企业­是旅游人才吸纳的主体。一方面,企业要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将人才建设作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另一方面,要建立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通过严格的招聘程序、有步骤的培训开发、合理的薪酬待遇、优秀的企业文化等吸引­和留住人才,营造良好的竞争环境,激发员工的个人潜能。

3.旅游高等院校角度第一,创新教学模式,加快教学改革。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调整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设置,加大实践教学比重,强化学生动手能力,着力培养市场紧缺的专­门人才;加强校企深度合作,走产学研一体化道路。第二,优化师资队伍,提升教学质量。旅游高等院校师资队伍­结构,应由理论水平较高的专­职教师和实践经验丰富­的兼职企业家共同组成,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同时,加强师资培训,鼓励教师到企业中挂职­交流。

参考文献:

[1]秦兆祥,李佳莎.内蒙古旅游人才供需结­构性矛盾及成因分析[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9(9):7-10.

[2]张颖.新乡市旅游人才队伍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J].旅游人力资源,2011,2:180-181. [3]高雅.旅游人才市场供求结构­分析[J].北方经济,2010(3),10-11. [4]十三五旅游人才发展规­划纲要[M].

作者简介:赵欣(1984- ),女,内蒙古包头市人,鄂尔多斯应用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旅游管理;付丽娜(1982- ),女,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人,鄂尔多斯应用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旅游文化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