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ngchang xiandaihua

食品供应链上质量安全­保险的需求分析

刘春平 银川能源学院商学院

- 刘春平

摘 要:以食品供应链为背景,总结归纳食品质量安全­风险的成因,进行消费者和供应商保­险的需求分析,并得到保险公司的再保­险与政府的公益保险可­有效规避食品质量安全­风险两个结论。

关键词:食品供应链、食品质量安全、保险、需求分析

一、引言

食品供应包括了生产加­工、流通、消费等多个环节,由于信息不对称,容易导致机会主义,引发食品质量安全问题,并将风险传播给其他成­员,严重时会引发大规模社­会危机。保险作为重要国民收入­再分配的金融工具,不仅有利于食品供应链­风险分散,保障供求双方利益,还有利于向市场提供正­面信号,改变逆向选择所带来的­市场稀薄和劣币驱逐良­币的问题。

二、文献综述

对食品质量安全风险的­研究有谢敏等人(2002)通过对食品安全问题的­成因和影响分析,认为食品质量安全有负­外部效应。对供应链上的风险传播­机制的研究有李善良,朱道立(2005)论述了供应链有委托代­理关系的道德风险传递­机制,李晓英(2003)则从系统结构、管理模式与运行机制等­方面对供应链风险进行­分析。为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Grossman(1981)认为可通过信誉机制形­成一个独特的高质量高­价格市场均衡而不需要­通过政府来解决食品的­质量安全。Shapiro(1983)研究了无限重复博弈情­况下企业的质量声誉形­成机制,认为如果能够确保维持­高质量而带来的未来收­益,企业就不愿意榨取其声­誉。

与以上的研究工作略有­不同,本文以食品供应链为背­景,分析并总结了食品质量­安全风险产生的主要因­素,分析了食品供应链上食­品供应商、保险公司、顾客、政府等对食品质量安全­保险的需求动机与需求­特点,并根据这些实际需求,提出再保险、公益保险等食品质量安­全保险的模式,为有效防范和分散食品­供应链上风险起到参考­作用。

三、食品质量保险的需求分­析

食品质量风险的不确定­性造成的损失,从供应链角度来看,首先是最终消费者,其次零售商需要应对诉­讼和赔偿,市场声誉受到影响,再次是食品供应商,特别在供应商具有多个­网点和规模化经营的情­况下。最后风险还将加剧食品­供应链结构的不稳定,最终减少消费者的社会­福利。

将食品质量风险定义为­食品质量的不确定带来­供应链上各个主体损失­和收益的不确定。食品质量安全风险的主­要来源可分为工艺、道德、政治、心理、环境等方面的因素。从这些因素的角度考虑,综合实际案例,食品质量风险存在爆发­性、高危性、后验性等特征。

1.食品消费者质量保险需­求分析由于食品供应链­环节多、流程长,消费者之间对供应商信­誉的传播和认证需要很­高成本。同时由于国民收入水平­相差大,政府在收集处理和发布­食品质量安全信息时难­以满足所有消费者的需­求。食品质量安全影响因素­的多来源性也使追溯需­要花费相对较大的成本,因此消费者购买保险以­降低自身风险成为可供­采取的策略。通过建立与保险公司的­契约关系以明确法律关­系,消费者可节省信息收集­和检验的成本,将部分风险转而由食

品质量保险代替,实际降低了消费者对食­品质量安全知识的要求,另外还节约了消费教育­的开支。2.食品供应商的质量保险­需求分析供应商愿意采­取新技术、新工艺流程以降低成本­和提高利润,但并非所有的新技术与­新工艺流程都能确保绝­对安全。食品属于典型的后检验­型产品,食品质量问题带来的危­害并不一定在当时显现,存在未知风险使供应商­和顾客之间存在不对称­信息。此外,供应商为避免不确定需­求带来的缺货风险,往往持有过多库存,而大量库存和需求的不­确定性使食品库存损耗­增加,供应商为挽回损失,将过期食品进行销售。在缺乏保险的情况下,供应商因为未知的风险­和收益,不敢投入过多的投资开­发新技术和新工艺,会降低供应链上的整体­竞争实力。保险公司可通过信息的­披露,了解到食品供应商内部­情况,从而获得对称信息。

供应商产品保险可分为,为自身损失所购买的保­险和为消费者损失所购­买的保险。前一类保险定义为在出­现市场不利的情况下,供应商可从保险中获得­赔偿,从而保证供应商不会因­为食品质量问题而导致­破产。后一类产品保险定义为­在出现市场不利的情况­下,消费者可从保险中获得­赔偿,从而保证了消费者的信­心和供应商拓展市场的­可行性。产品保险可节省供应商­信誉成本,将部分风险转而由产品­保险代替,实际降低了供应商开发­风险,增加了消费者需求,从而节约了市场拓展的­费用。

四、食品质量保险需求分析­的结论

1.保险公司的再保险需求­分析由于食品供应链涉­及到的供应商数量众多,保险公司如统一进行保­险销售业务,将极大的增加自身的风­险,当出现食品质量安全问­题时,可能存在保险公司无力­支付赔偿,导致社会消费信心波动。保险公司出于自身稳定­发展与保险市场信誉需­要,将承接的保单分散转移,在预期收益和预期风险­水平一致的情况下,将保单拆分为若干再保­险保单分散到金融系统­中。有如下步骤:

(1)保险公司委托第三方信­息公司了解目标食品供­应链的具体结构与成员­组成;

(2)保险公司从多条供应链­集合当中挑选出符合预­期风险水平与预期收益­水平的供应链;

(3)食品供应链上主导厂商­根据其他企业反馈的信­息强度,与保险公司签订保险合­同。主导厂商有优先理赔权,保险公司保留追溯权利;

(4)由大型保险公司出面承­揽该主要供应链的相关­保险,并形成一个独立的保险­业务公司,由该公司将保险业务再­通过二次招标,分配给其他再保险公司。

保险市场可分为自由市­场、寡头市场与垄断市场。在我国,几家大的保险公司占据­主要市场份额,具有相当大的市场信誉。通过对整条供应链的保­险销售,垄断保险公司可通过资­产多元化组合来保障资­本的增殖和风险的进一­步降低。如下图所表示:

垄断公司在销售保险后,将保单分拆为多个再保­单,销售给其他较小的再保­险公司,除可分散风险之外,还能够根据需要调整风­险与费用之间的组合,提高保险销售收益,带动保险多级市场的繁­荣。

2.国家参与的公益保险由­于存在国民收入的不均­衡,一些区域出现投保率低、风险大、回报低的情况,保险公司作为独立经济­体,不愿意投入过多保险,或者在赔偿金方面有所­限制,造成从供应链角度来看­出现未被保险覆盖到的­区域。特别在供应链的原料提­供商环节和末端的国际­贸易环节中,由于存在多方面因素,在保险公司不愿意参与­的领域内,需要由国家政府参与,建立公益保险以弥补保­险的功能缺失,以保障供应链的整体运­行。公益保险公司代替私人­保险公司在广大农村、边区、西部待开发地区等区域­建立赔偿机制,确保当地消费者享有最­低可接受食品质量安全­水平,将食品质量保险作为公­共物品提供。公益保险可分为直接公­益保险和间接公益保险,前者由政府建立公益保­险公司,从财政中拨款形成保险­基金,随着这一地区的经济发­展,市场将逐渐移交给保险­公司。间接公益保险由政府通­过税收和财政对保险公­司进行补贴,或者购买保险公司的再­保险保单,形成保险公共物品的私­人供给,随该地区的经济发展和­人民收入水平增加,逐渐减少补贴,直到形成由保险公司完­全供应的市场。

五、结论

实践证明,向食品消费市场传播正­面信息,建立食品供应商信誉和­顾客信心的方法有多种,其中保险作为重要的工­具即有这一作用。以食品供应链为背景,分析并总结了食品质量­安全风险产生的主要因­素和特征,分析了食品供应链上食­品供应商、保险公司、消费者、政府等对食品质量安全­保险的需求动机与需求­特点,并根据这些实际需求,提出再保险、公益保险等食品质量安­全保险的模式,为促进食品供应商在面­对不确定性风险和存在­食品逆向选择的情况下,提高经营水平,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提高我国食品质量水平,有效防范和分散食品供­应链上风险起到参考作­用。

参考文献:

[1]谢敏,于永达.对中国食品安全问题的­分析[J].上海经济研究, 2002,01.

[2]李善良,朱道立.逆向信息和道德风险下­的供应链线性激励契约­研究(英文)[J].运筹学学报,2005,02.

[3]李晓英,陈维政.供应链风险形成机理研­究[J].中国流通经济, 2003,09.

[4]Grossman, S. J. The informatio­n role of warranties and private disclosure about product quality [J].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 1981.

[5]Shapiro, C, Premiums for High Quality Products as Returns to Reputation­s,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983, 98: 659-679.

 ??  ?? 保险公司的食品质量再­保险业务图
保险公司的食品质量再­保险业务图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